三十三章:荔枝红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执行主编李元生先生寄来了《莆田集邮史》,浏览再浏览,乃至细读了部分章节,许多熟悉的名字纷至沓来,许多淡忘的往事又被唤醒。地市一级编出集邮史,不容易,至少福州厦门压根都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泉州漳州也没有作到,莆田打响了福建省地市级集邮史书的第一炮!这是可喜可贺的第一炮,也是触动其他兄弟地市的第一炮,白纸黑字,扬扬12万言,人家莆田拿出“八闽地市邮史第一书”!
此书在初稿阶段,元生兄曾发来给我,要我提意见和建议,当时的第一印象是该书依据《福建集邮史》的模式,进行了莆田一地内容的描述,行文流畅,史实清晰。但我深知,写这种史书是吃力不讨好的,各种资料文献的堆砌与裁剪,去粗取精,梳理成章,呕心沥血,不厌其烦;审稿又审稿,修改又修改,实际负责这项工作的人一定要有很好的身体,很好的肚量,很好的修养,同时还要有“中途夭折”的思想准备。谢天谢地,书终于安全成功地出版了,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的莆田在八闽邮坛上显示了啸傲群雄的气度!现在看来,这样的付出再累再苦再委屈也是很值得的,甚至是很骄傲的!
整本书的装帧也很雅气,前有妈祖邮票慈眉善目的俯视,后有荔城荔枝沉甸甸的硕果,中国文史出版社更平添了几分专业的气度。内容上也是力求包罗莆田集邮的万象,当我读到1995年的夏天在我们厦门大学举办的首届“集邮学”师资培训班的史实时,像当年点名一样,把程元郎、吕玉春、黄荔冰和薛世宗等四位莆田同学的名字一下读出声来!特别是书中提到的程元郎2002年的论文《集邮学教材改革之管见》是一篇很有分量和深度的论文,创办伊始的《莆田学院学报》曾匿名请我审稿,高校学报关注这样的论文是极为罕见的!
诚如天下任何一书,遗憾也是有的,就是在林林总总面面俱到的论述与附录中,少了更多封戳片等插图的身影,史书上至前苏联大部头的《世界通史》,下至中国小学生的《历史》课本,图与文总是如影相随的。这方面《福建集邮史》作得很不好,带了一个坏头。我在为我的中学母校编《感悟双十》一书时,**了数以百计的新老照片,为这部以回忆文章体现学校历史的大型文集平添了穿透历史烟云的厚重。照片图片全部用黑白的,既有历史感又不多花钱,且电脑时代给图书印刷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图片与文字的穿插实在是易如反掌了!《莆田集邮史》在第一章中还是有些许封戳图样的,但稍现即逝,图样穿插的曼妙序曲没有延续演奏下去,很是可惜。可能编撰者觉得后来的封戳片等没了早年历史上的对剖票、代用卷那么珍贵,可它们即便在珍稀的程度上不那么起眼,但扑鼻的邮香却是邮书邮史不可或缺的神美,既可以缓解阅读的疲劳,增添视觉的冲击,又可以平添直观的感悟,扬弃论述的优缺。例如1989年2月的新加坡菜市集邮协会和莆田集邮协会的联合邮展封,由于早早贴了两国的邮票,盖销了双方的邮戳,当时就一封难求,印象中好象还是张永永邮友事后送给我一封才免去了遗珠之憾。这样的一封图样如果横卧文中,抓人心扉的效果可想而知了!不仅仅是封戳片邮,莆田邮刊的旧影、林崧等的照片、以及《妈祖的传说》古色古香的画面等等,都是很养眼很入心入理的。当然,看人挑担不吃力,这些简单的道理编写者一定比我更清楚更渴望,当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或框框而无法完全如愿吧。

编写和出版地方集邮史,除了史书众所周知的所有功用与好处外,还有振兴集邮活动,凝聚集邮爱好者人心的特殊效果:几代集邮爱好者纷纷入史相会,作揖握手,聚合留影,可谓皆大欢喜,独乐不如众乐!一想到莆田的邮友手捧新书得意洋洋津津乐道的样子,像满树嫣红的荔枝,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我心野上漫过的是那挡不住的酸酸甜甜的感觉啊!2006/5/8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