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兰花歌》轻灵不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厦大校园里流行过一段台湾校园歌曲,什么《外婆的澎湖湾》,什么“蓝天佩朵夕阳在胸前”,感觉中把比较清新和诗意以及朗朗上口的台湾歌曲都纳入这一范畴,比如三毛的那首《橄榄树》,“不要问我是从哪里来,”。有三毛加盟,似乎台湾校园歌那种小男生的清新和诗意又平添了几分女作家的自在与成熟。引得我在《厦门大学》校报发表的毕业诗里,开章就是情不自禁的一句“摇曳的橄榄树”。朗朗上口很重要,只要那旋律一来,就能不假思索地往下唱,一时间卡拉OK屏幕上的歌词往往都显得多余。
这些歌朦朦胧胧中有一首是唱《兰花》的,“我从深山来,带来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依然是清新和诗意,偏重小女生的单纯,上口的特点就更明显了,随便哼哼,再文盲的也满口韵味和花香。但土土香香清清纯纯的《兰花》似乎比《橄榄树》更通俗,更随意,更率真,更多了几分童趣与童贞……
可最近我读了马闯先生在《合肥晚报》上的一篇散文,顿时大吃一惊,这首《兰花》的歌词居然是胡适老先生的大作!胡适老是中国近代史文化巨子,一代国学大师、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他的故居在皖南绩溪县的上庄。据称那闻名遐迩的上庄“四周群山如黛,逶迤起伏,村边,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流过,徽派风格建筑的房屋错落有致……胡适故居总面积208平方米,建于1897年,是三开间、前后进、通转楼式,共13间。四合院内收拾得干干净净,右侧是一方天井,前厅摆放着破旧老式方桌、长条桌和几把椅子。中堂正面板墙横幅上‘胡适故居’四字刚劲有力,下面悬挂着胡适晚年画像与钱君淘写的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空四海无一人。’另一侧板墙上挂着胡适晚年的一首题名《希望》的诗:‘我从深山来,带来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屋内木墙窗额上全是清一色的兰花浮雕,刀笔流畅,镂刻精细,栩栩如生,满堂溢香……”

你看你看,《兰花》歌非但不是胡先生小男生时的顺口溜,而且是晚年时的大作,也非童心未泯的一时吟咏,而是人到老境时板墙上凝重的表挂!胡先生14岁走出乡居赴上海求学,16岁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此后,先后任上海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驻美大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胡适一生有三大喜好,即“读书、写作、交友”。他求知若渴,治学严谨,孜孜不倦,著作等身,曾获得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法学、人文学博士多达36个。
一边是举世公认的知识渊博、成效卓著的的学研硕果,一边是轻盈如飞的小诗《希望》(兰花歌)。小诗还是那首小诗,可这下子小诗的重量却陡然增加了几倍,变得沉甸甸了起来,这真是怪哉!作家是靠作品说话还是作品是靠作家的分量滋养,抑或二者相辅相成?《兰花》一株因了名家而沉重,这样的体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记得第一次看《秋夜》,“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怀疑是排错了,可后来知道是一位文化巨人的大作,这样的疑问就松节油一样悄然地挥发,取而代之的是“第二株也是枣树”既有层次感,又有一份时代的深沉……
下次再唱《兰花》歌,馨香依旧?轻灵依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