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7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十四年初,明军与清军在辽西的交战越来越来频繁,程度也是一次比一次惨烈,这一年爆发了关系到两支政权生死存亡的松山决战。
一如既往,这次大战是由一直处于攻势的清军发起的,自从天启初年袁崇焕构筑宁锦防线后,清军就一直无法随心所欲的长驱直入,而在大、小凌河之间徘徊不前长达十余年之久,这严重阻碍了清军意图夺下全国政权的计划。皇太极曾不止一次的试图打破明军的防御,但都没有获得成功。清军在天聪五年(1631年)倒是攻取过大凌河城(今辽宁锦西县),但自此之后便再没有取得任何战略性胜利。锦州与宁远这两座极具象征性的城池让无数清军梦断通往关内富庶地区之路。清政权的灵魂人物皇太极喟然叹息,但却又无可奈何。不过这些年来,皇太极在其他战场还是取得了不少胜利,在东边他打败了朝鲜,使之臣服,西边又征服了蒙古察哈尔部,使之为清政权所用,此时的清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清政权得意的时候,也正是明朝日子最难过的时候。据史料记载:此时关内遭遇了“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父子相食”虽然中国的老百姓历来以好脾气著称,但再好的脾气也有个底线,如今连饭都吃不饱了,忍了几千年的脾气也就一下子都爆发出来。明朝的老百姓这回都豁了出去,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饿急了的人是最虚弱的也是最可怕的,疲惫不堪的明朝军队被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领袖的农民军打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关外,清军的连连进攻又使明朝政权备受煎熬。此时的明朝已经到了病危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清庭众臣们不禁欢呼:“今四方咸归,后患已绝,既无内顾之忧……试看南朝(指明朝)君臣将相,谁是敌手!”
老天总是眷顾做好充分准备的人,皇太极瞅准了当前这一大好时机,决心一举打破明清在辽西的长期僵持状态,而清军对明军的的强大攻势首先从锦州开始。(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清军首先在义州筑城、屯田、积粮饷,以此作为向锦州进兵的基地,(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清军成功的包围了锦州城,填壕毁堑,声援断绝。
清军在义州筑城屯田时,锦州告急,这引起了明朝上层的高度重视。他们很快弄清了清军的意图,那就是清军想逐步逼锦、围锦,然后再攻取战略要地松山。生死存亡之时,腐朽的明朝廷难得的高效率的运转起来。崇祯十三年五月上旬,洪承畴奉命出山海关,驻守宁远,指挥各路兵马增援锦州。吴三桂也率部参加了此次行动,洪承畴首先召集吴三桂及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商议解围锦州之事。接着洪承畴又亲自到锦州外围的军事要地松山勘察地势,窥察清军动态,他感到明军数量尚嫌不足,向朝廷奏报需增兵至15万方可有的一打。十二月,经朝廷批准,同意增兵。于是,增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所部火速增援。不过即使加上已有兵力,此时兵力也不过刚刚达到10万、马4万、骡1万,还不足15万之数。朝廷又做了最大努力,将总兵力增至13万,同时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
吴三桂对明军各部的情况非常了解,此次虽调集兵力13万之众,但除了他,也就白广恩、马科所部还能与清军拼一拼。而他本人此次率兵2万,从中选出精锐骑兵1000人,以50人为一队,共分20队,每队设一领骑官,计20名。他把这20名领骑官姓名分别书写在20只竹签上,插在自己的靴筒上,遇到紧急情况,便信手从靴筒中取出一签,呼叫该领骑官,该领骑官即率本部,跟随他冲锋陷阵阵。吴三桂看得明白的事,洪承畴自然也明白,他明白只有吴三桂与白广恩、马科三将所部可独当一面,其余五将所部只有合力,才勉强可有一战。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率军进至松山与杏山之间,除唐通外,其余七镇总兵各率部分路移兵至松山城附近的东西石门,皆以分定营次,分别旗色,摆开阵势。在距松山南边数里的地方,自南向北布列步兵、战车及火器营,同时以骑兵组成两翼,在西石门,吴三桂部居左翼之首,按顺序,以下是王廷臣与杨国柱部,在东石门,曹变蛟部居右翼之首,以下则是白广恩、马科部,而王朴部居两翼之间,与右翼相连接。
此时围锦锦州的清步兵已部署在锦州与松山之间的乳峰山上,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形,而在东西石门处则埋伏了骑兵约两万人,意图伏击明军先头部队。
四月二十五日,明清两军在乳峰山上及山下,东西石门处,展开了激战。明军派出精锐步兵,携带弓箭及火器,分别从山下东西两翼向山上的清兵发起进攻,山上的清军居高还击。而明军因得到朝廷战后有丰厚赏赐的许诺而重赏之下出勇夫,冒着冰雹般的箭弩与滚石冒死冲击山顶,经过浴血奋战而首先攻占近台高处。明军竖起旗帜放炮壮威,后续明军在此鼓舞下勇气倍增,喊杀声冲天,更是忘我敢死冲锋。此时被围在锦州城内的明军听到枪炮声与喊杀声,知道援军已到,祖大寿即率军出城南门,摆开阵势,与援兵遥相呼应,形成了内外夹击清兵之势。当明军攻上山与与清军肉搏时,早已在山下埋伏的清骑兵自西石门杀出七八千人,居左翼的吴三桂率部迎敌厮杀,当即斩杀清骑兵十余人,一举挫败了清骑兵的攻势。在东石门,明火器营,居东山险要之处实施精确轰击,极好的配合了步兵的进攻。

清军虽然历来比明军更敢玩命,但文明发展程度毕竟不如人家明朝,平时玩刀玩惯了也玩顺手了,直到被被明军炸的肉血横飞、屁滚尿流时才想起这玩意儿自己好像也有,不但有而且还是进口名牌货“红衣牌”大炮。清军仿佛找到救命稻草似的连忙用黄牛把这些宝贝拉来,从东西两面向明军轰击。明军见鞑子竟然也有这些高级玩意儿很是吃了一惊,不过清军炮手的手艺实在是不敢恭维,老是打偏,能落到明军头上的并不多,明军炮手见对方是这等成色,信心马上又恢复了,他们继续猛烈炮轰清军。战斗就这样一直打到傍晚,疲惫不堪,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清军被迫先行撤退。
这场仗打完以后,洪承畴拟了个立功人员名单报给朝廷。在这张名单上吴三桂被排在第一位,同时洪承畴还大肆赞扬他,称其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并请求朝廷给予其升级嘉奖。
松山东西石门之战,明军虽然取得胜利,但却仍未能解锦州之围。颇有战略眼光的洪承畴意识到恶战还在后头,向朝廷奏报:“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
洪承畴原主张且战且守,稳扎稳打,拖住清兵,使其欲战不能,粮饷不继,逼其放弃进攻计划。这个计划即使放在今日看也是非常合适的,但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以旷日持久,靡费粮饷为由,力主速战速决,同时还责备他出关用师年余,费粮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地又困,对不起起皇上与朝廷的信赖。这位愚蠢的尚书大人,还极力说服崇祯皇帝支持他的计划,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同时,他又任命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出关赞画军事,督促洪承畴尽早与清军决战。洪承畴看出这是个极度愚蠢,近乎自杀的计划,但迫于政治考虑他还是无奈的放弃自己的方略。洪承畴打心眼里看不起陈新甲,自然也是不会买他的帐,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计划是得到皇帝支持的,自己如果一味的反对下去,以崇祯的脾气和智商,他很有可能落个袁崇焕的下场,而如果照着这个计划进行,虽然战败自己也仍然难脱干系,但最起码可以保全身家性命,权衡再三,他选择了执行这个计划。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他率部举行了援助锦州的誓师大会,并于二十八日进兵,次日抵达松山城。自八月二日起,洪承畴乘着明军上次胜利的锐气,连连发动进攻,但战斗打响不久宣府总兵杨国柱就战死,他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替继续发起攻势,明军虽然自己的损失也很大,但同时也给清军造成重大压力。皇太极这段时间的心情极不好,这是他军事生涯中不多的挫折,这让他的自尊心极度难以接受,每日寝食难安。在他得到洪承畴率大军援锦的消息后,更是心急如焚,他带上所有能调动的部队,准备亲临前线,不分白昼连续六天终于于七月十九日赶到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他察看地型后,当机立断,指挥部队从王宝山、寨儿山、长岭山、灰窑山、壮镇台、刘喜屯、向阴屯、,南海口一线扎营,同时令士卒士就地挖壕,用了一天工夫,就掘壕三重,每道壕深八尺,宽丈余,一下子便切断了明军的饷道,将所有明军围困在松山城附近。狡猾的皇太极为防明军突围逃脱,又派兵包围了杏山,让明军无法撤退入城。此时塔山南到海边,北至山岭,以及宁远北的连山,明军的一切退路都被截断。明军此时已陷入绝境。
到了这般地步即使是见过大场面的洪承畴此时也颇感惊慌,当天晚上,他召集各镇总兵官紧急商讨解困之策。商量来商量去,谁也没个高明的主张,没办法,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好主意,但最坏的主意肯定是坐着等死,最后还是洪承畴拍板准备明天与清军决一死战,或生或死就全看明天的啦。
二十日,各镇兵马一齐出动,与清军血战,激战了整整一天,胜负未分,明军仍然还在清军的包围圈中。
二十一日,明军再次突围,但清军拼命拦截,明军终究还是未能突围。
当时,明军只带了了三天的给养,眼见着就快弹尽粮绝,军心开始有些不稳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洪承畴痛下决心,不是生就是死,至死地而后生,就此拼了。他召集手下将官,要求他们各敕励本部力斗,予身执桴鼓以从事,解围在此一举。但诸将担心粮饷不足,主张暂回宁远补充给养,以图再战。而兵部尚书陈新甲派来的心腹张若麒支持诸将回宁远取粮饷的意见。但这实际上就是逃跑,大敌当前,岂有退师就饷之理!洪承畴明白若真是这样干,明军好不容易积聚起来的斗志很快就会消失。虽然他明白杀出包围圈谈何容易,但还是鼓励说:“虽粮尽被围,应明告吏卒:守亦死,不战亦死,如战或可死中求生,不佞决意孤注。”
凭着自己的威望,洪承畴好不容易镇住了这些人,他让众将回营安排好突围的准备。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