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尔衮采纳洪承畴的建议,大军一路沿着蓟州、密云的方向进发。四月十五日晨部队进至翁后(辽宁北镇附近),突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众将士好不惊奇,这一无阻拦,二无战斗,怎么就让停下了。随军的朝鲜世子唯一的任务就是担当人质,自是无聊的很,命随从去找范文程打听消息。范文程也有心结交这位世子,干脆请他到自己账中品茗。世子到来后,范文程告诉他: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遣下属来报,说山西“流贼”犯围皇城,三月攻陷,皇帝与后妃自缢。国事至此,已无可为,“贼”锋东指,列郡瓦解,惟有山海关独存,而力弱兵单,势难抵挡,今闻大王(指多尔衮)业已出兵,若及时促兵来救,当开山海关门以迎大王,大王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定,愿速进兵。
原来吴三桂派出来的人星夜兼程,总算是在翁后赶上了清军。面见多尔衮后,递上吴三桂的书信。多尔衮读后大吃一惊,清廷曾一而再再而三的招降吴三桂,诚意不可谓不深,但吴三桂的态度一直很暧昧,如今自己找上门来,多尔衮心中反倒泛起嘀咕来了。且吴三桂在信中的意思,在他看来那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含糊不清的。他摸不透吴三桂的真实用意,更不敢轻信。不过他仍然对吴三桂派出的人表现出恰当的热情。安顿好来使,他便急忙召来多铎、阿济格等人商议。明清两大政治集团长期处于交战中,所谓兵不厌诈,双方对对方都是抱着极大戒心的。吴三桂即使在非常危险的处境下都长期坚持抵抗清军,如今这封信的到来,让他们感到极为蹊跷,最后他们决定对此事还是采取谨慎态度为好。次日多尔衮召见来使,客气的表示愿意与吴三桂合作,希望来使中留下一人随同清军行动,以备担负与吴三桂部联络之责。来使也是聪明人,明白多尔衮是想留个人质,其中杨珅因职位较高,便自告奋勇的留了下来。多尔衮又派人随同副使郭云龙一同回山海关,名为商谈合作事宜,实为窥探吴三桂虚实。

清军继续进发,不过他们没有按吴三桂提出的路线走,而是改变行军路线,奔向山海关。当进至西拉塔拉时,多尔衮也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派人飞马送去。
信中写道:
向欲与明修好,屡行致书,明国君臣不计国家丧乱,军民死亡,曾无一言相答,是以我国三次进兵攻略,盖示意于明国官吏军民,欲明国之君,熟筹而通好也。若今日则不复出,惟有底定国家,与民休息而已。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及伯(指三桂)遣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夫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也。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敌,尚复怀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河山之永也。
这封信虽然也提到清出兵之本意,是为了“期必灭贼,出民水火”迎合吴三桂提出的为君父“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的口号,但其本质,还是在劝吴三桂归降,清廷许诺裂土封王来奖赏他。
四月十五日晚虽然多尔衮下令明日当倍程前进,但次日行军速度并没有加快,倒是到了十七日,清军行速开始稍为加快,每天行八十里,十九日中午抵达锦州,在城中修整了半天,第二天早出发。可以看出多尔衮并不急于进兵,出于谨慎,他还是一直盼着自己随同吴三桂副使前往山海关的人能早日返回,为他提供宝贵的情报以作参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