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个不畏难不怕死有胆识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崇焕请缨出关的奏折得到了朝中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支持,曾经举荐袁崇焕的御史侯恂再一次发挥他名列东林、说话的份量自然不同于一般官员的优势。他再一次向朝廷郑重上疏,说辽事紧急,正是用人之际,而袁崇焕正是一个真正可用而又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辞辛苦,一日去首辅叶向高府第数次,再三陈说袁崇焕应予重用。
侯恂也找了以阁臣掌兵部事的孙承宗,慷慨陈言,说自己阅人无数,绝不会看错这个袁崇焕……
其实,孙承宗已经在内心里喜欢上了袁崇焕这个广东蛮子,尽管他对他不打招呼就私自去了山海关一事表示过愤怒--他严于治兵,就在他去兵部视事、发现袁崇焕擅离职守又寻之不见时,就有过罢黜其主事之职的念头--但是,当孙承宗在知道了袁崇焕是去山海关察看形势之后,特别是回京后主动请缨的举动,让孙承宗对袁崇焕有了新的认识。他原谅了袁崇焕行事任性还有些急燥操切又喜欢独往独来的毛病。对他的耿耿忠心、不怕难不怕死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慨,孙承宗更是十分地佩服。
不过,孙承宗并没有轻易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在佩服之余还在考虑:袁崇焕同时也是一个行事任性的人,究竟能不能如他所说那样胜任其事呢?就在叶向高找他征询袁崇焕是否真正可用时,他依旧非常谨慎,只说还要深入考察--的确,辽东再也经不住折腾了,因此,去辽东的人事安排不只要快作决断,而且一定要慎之又慎。选人,就要选有才干、有担当、有气魄的人,不能再出什么差错了。
接下来的几天,孙承宗把精力放在对袁崇焕的多方考察上。他尽可能详尽地了解袁崇焕的情况,他亲自召见袁崇焕,和他谈兵事,谈辽东,谈对鞑子的三大战,谈山海关的防务,谈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谈前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
就在短短的几天里,孙承宗已经对袁崇焕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甚至能够一字不漏地背诵出袁崇焕请缨出关的奏折:
臣乃下秩也,两年作令,即拔之区属,分已逾涯。
倘不竭犬马之力,不但非臣,且不得为人矣!
臣以兵部主事,不敢妄有所觊。苟能集事,何取于
官?誓不以身蒙速进之耻。趁今光阴,一刻可当千金。
迟一日,误一日之封疆;早一日,修一日之战守。但事
虽遥,度势不预图……事事守到,处处亲躬,必不令敌
半步闯入榆关。
臣所以报皇上知遇焉,敢留而不竭肝胆?如听臣之
言,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愤。不但巩固山海,
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谋定而战,臣有微长也。
若他日战之不力,则即斩臣于行军之前,以为轻事
者戒……
奏折上最后的几句话,更是给孙承宗一个不小的震憾:面对"兵辽,死兵;官辽,死官"的传言,面对视辽东失地为死地、以山海关为鬼门关的文武百官,有这样一个有勇更有谋敢作又敢当不畏难不怕死有胆识的袁崇焕站出来,实在是极其难得的呀!
在自觉已经充分了解了袁崇焕之后,孙承宗这才下了决心启用这个提升只有一个月的六品主事。
于是,袁崇焕再次被擢升。
这一次,他被任命为兵备佥事。佥事,已经是五品官了。
袁崇焕很快就到了山海关,更加感到自己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他起早贪黑,勤于职守,而且更加注重对士兵的训练和对辽东难民的抚恤。

他向朝廷请求招兵,并特别提出从辽东难民中以及从广东和广西招募兵员--他认为,辽东难民对故土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所招兵员必为抗击鞑子的主力;而广东步兵勇敢善战、广西狼兵雄于天下,特别是两广水师更兼有水战的特长。奏折呈上不久,朝廷便发来了批文同意了。
辽东新兵先到,全都扩充到何可纲营,这时候的宋世英已经是一个称职的哨长了,并且作为何可纲的助手之一,协助何可纲担负起了训练新兵的责任。
何可纲对新兵的训练又作了新的规定:每天训练的时间增加到了四个时辰,训练的内容和训练的方式也作了新的改进……对原有士兵的训练也抓得更紧了,每隔一段时间,还专门请袁崇焕来作"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训话--这八个字很快就成了激励将士们的口号了。
由于何可纲、宋世英等的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士兵们无论单人格斗的武艺,或是群体作战阵法的演练,还有军纪军威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不久,上司派袁崇焕出关,去前屯招抚流离失所的难民。自广宁之战惨败之后,山海关外八里铺以东已为蒙古喀喇沁部所占据,官道自然难得通行--即如袁崇焕前些天来山海关时也只能到八里铺为止--所以,他在奉命后也只带了宋世英一人前往,他们当晚出发,在荆棘丛林之中夜行,四更天时就抵达前屯,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袁崇焕此举,使得前屯城中的将士无不惊讶也无不佩服,而且由此而更加蠃得了辽东难民的衷心拥戴。
尤其是在前屯负责屯垦的副总兵赵率教,他原是前辽东经略袁应泰的中军,却在天启元年辽阳城破时潜逃,这时候更是既羞愧又敬佩--他羞愧自己曾经身经百战却在鞑子兵面前成了胆小鬼;他敬佩袁崇焕这样一个文弱书生有胆有识。他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当过逃兵的赵率教已死,如今活着的赵率教一定要做一个像袁佥事那样不怕死不畏难、对朝廷有用的人!"
事报朝廷,袁崇焕第二次名震群臣,为此,他被正式任命为宁(远)前(屯)兵备佥事。
这时的宁远,已经处在明金对峙的最前线,却没有了城墙;前屯位置稍后,幸而城墙尚在,袁崇焕只能驻守在前屯。随他驻防前屯的,就是何可刚的辽兵营。于是,本来还没有专责、只是一个无所任散官的袁崇焕,现在不仅有了驻地,而且能够亲临前锋之地,他终于如愿--出关守辽、身当山海关外抵御金兵的最前线,开始"还我河山"的实际行动了!
出关前夕,袁崇焕带领何可刚、宋世英和佘洪再一次登上山海关东城城楼--他肃立在城墙边,手抚城堞,深情地说:"这座高高耸立气势雄浑的关楼,就是受命守土的大将军的象征。我袁崇焕此番出关,必与辽事相始终。也一定要像这座关楼一样,牢牢守住宁、前,并且进而收复辽东失土!"
他第二次请宋世英取了湛庐剑,神情庄重地接过来,双手捧在胸前,又高高举过头顶,低声自语道:"让大海作证,燕山作证,长城作证,山海关关楼作证,还有岳飞岳将军的这把湛庐剑作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