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议和(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崇焕遣使吊丧的主要目的没有达到,却被皇太极利用、从而开始了明金之间的第一次议和。
冬月已经过去了一半,吊丧使团才回到了宁远。随他们一道来宁远的还有皇太极的两名使者方吉纳和温塔什。使者带来了皇太极的一封信,信中,皇太极首先向袁崇焕提出了“两国和好之事”。这是为何?原来,皇太极虽然即汗位十分顺利,但他的权位却不很稳固:他固然设法削弱了对手的势力,也成功地阻止了八大贝勒共治国事,却无法改变四大贝勒的南面共坐;此外,又因遇上天灾,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粮草军需的供给已经非常困难。就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皇太极以其独特的才干与见识决定:南犯朝鲜——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却又薄弱,派重兵自然会一举攻下它,这样既可以解决自己的饥荒,又可以在胜利中树立自己的威望从而巩固自己的权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皇太极用父汗的话说服了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父汗说过,伐明之计,一是砍大树,二是扶两翼。这两翼么,一是蒙古,二就是朝鲜。联络蒙古与朝鲜,打破它们对我大金的包围,而形成对南朝的反包抄之势。”
如何打破?
南面共坐的四大贝勒几乎没有任何争论就统一了意见:先抢朝鲜,以除根本之忧;次犯宁远,以报父汗之仇。
然而,朝鲜是明朝的属国,犯朝必然引起明朝的坚决反对,如果袁崇焕出兵牵制,岂不得不偿失?皇太极为此一直在犹豫。
就在这时,传来了宁远的吊丧使团即将抵达盛京的消息,皇太极当然喜出望外了:借间用间以议和之名迟滞袁崇焕的关宁劲旅,乘机挥戈抢了朝鲜!
刘兴祚所说皇太极的“大事”,就是要兵犯朝鲜;他信中的提醒呢,就是要袁崇焕警觉而不至“为款所愚”。
殊不知皇太极的借间用间却也正中袁崇焕下怀——宁远之战虽胜,但损失也不小,若不及时恢复,何以防鞑子卷土重来?

其实,袁崇焕的遣使吊丧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还想看一看与鞑子有没有议和的可能,只是没有公开说出来而已:“努尔哈赤果真死了,那么新汗继位,必然会采取先安内的方略,这无疑需要一些时日。如果这样,不正是双方议和的良机么?而一旦开始议和,恢复宁远损失的时间也就有了。”
作为新任辽东巡抚,袁崇焕的确也面临许多的困难。眼下,他尤其需要的就是时间,以便让他从从容容做好几件事,从而恢复自己防地的生机以及巩固已被破坏了的宁锦防线。
首先是练兵:宁远守军在三天的战斗中伤亡很大,前屯也有不小损失,觉华岛则更是全军覆没。因此,补充兵员并且尽快地训练出一支不仅能守得住而且还能打野战从而能收复失地的军队,应是当务之急。可是,练兵却需要相当的时间。
其次是筑城:宁远城在大战中损毁十分严重,而锦州、中左和大凌河等城堡因高第的撤防弃守而被破坏,继而又有鞑子兵的入犯而被焚烧,都已成了断墙残壁。因此,修复这些城堡从而重建和巩固宁锦防线,已是火烧眉毛的事。然而筑城,不只费时费工,没有稳定的局势也根本行不通。
第三是屯田,在天启六年以前,宁远曾有屯田数千顷,所以关外守军没有衣食之忧。高第下令撤防之后,宁远失去了外卫,军民撤进了关内,屯田几乎全被破坏,守军当然也就没有了粮源。要改变这种缺吃少穿的状况,必须恢复屯田。为此,袁崇焕曾上疏朝廷请屯田,极言屯与不屯之利害,获准后推行屯田则更需要安宁和平以及充裕的时间。
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对于皇太极的所谓求和,袁崇焕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