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明三战皆败的教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一晚,袁崇焕和何可纲及其部属长夜谈兵。
"自我大明与建虏正式冲突以来,三大战三大败。朝野上下京师内外,大凡提到鞑子,尽皆谈虎色变。然而,却又无人查因探源,岂非一大憾事?人人都说辽东已不可复,边事已不可为,连山海关也难得守住了。‘兵辽,死兵;官辽,死官‘的传言吓破了多少人的胆哪!我中进士那年,杨镐四路丧师,从那以后我常常想:难道大明泱泱大国,竟沦落到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守边复辽?而我今日之所以来此,就是想看看这山海关,究竟是不是难得守住?想看看这边情,究竟是不是已不可为?想看看这辽东,究竟是不是已不可复?……"袁崇焕激动异常,他不时站起身挥着手,高亢的声音回响在一家杂货店改的临时营房里。
明亮的烛光照着袁崇焕那张微黑的面庞,而他浑身散发出来的热情却又和燃烧着的炉火一样,温暖着每一个人的身心。
何可纲和他的哨官、哨长们也都尽自己的所知所想你一言我一语地叙说着,先是杨镐的四路出师--
他们说了西路总兵杜松有勇无谋的事,说他动辄脱去衣服赤膊上阵;说他在萨尔浒战中,竟在天昏地暗两军交锋之时让士兵点起火把,从而使全军暴露在明处,作了躲在暗处的鞑子的活靶子,结果自然是全军覆没,杜松也身中十八箭而亡。
他们说了东路总兵刘铤中敌埋伏的事,说他带兵在雪地里的艰难行军;说他不辩真假误中敌计而盲目轻进,说他空有超人的武艺、超人的勇敢,但终究还是寡不敌众,一柄大刀拼到最后也挽救不了败局,还是倒在了战场上。
他们还说了北路总兵马林临阵逃跑的事,还说了南路总兵李如柏根本就不敢率军向前的事……
他们接着又说代替杨镐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的事:他们说熊廷弼领旨出关还没有到任,铁岭又落辫子兵之手,那时候沈阳、辽阳及周围诸城堡的将吏军民尽皆惶惶然,以致于敌兵未至即弃城逃窜,是熊廷弼日夜兼程,遇逃者即令归,又斩逃将王捷、刘遇节,逮弃城先逃的蓟辽兵备道冯盛明等,同时又全力安抚军民,这才稳住了人心。
他们说熊廷弼上任之初,派佥事韩原善去沈阳抚视军民,韩原善竟因为听说沈阳是辫子兵即将攻击的目标而惮不肯行;说他又改派另一个佥事阎鸣泰前往,可阎鸣泰只走到虎皮驿就恸哭而返;说他在无可奈何中只有亲自前往。
他们说他翻山越岭涉水过江马不停蹄地走遍大小关隘,察看地形地势,呕心沥血在要人缺人、要马缺马、要器械缺器械、要粮饷缺粮饷的极艰难的处境中,总算将辽东固守了一年多,可朝廷却说他无能无谋,硬是罢了他的官……
他们也说了沈阳和辽阳的失守以及广宁的惨败:他们说了袁应泰虽然清廉是个好官,但对兵事却一无所知,而治军更不如熊廷弼那样一丝不苟赏罚分明、根本带不了兵;说了鞑子早有奸细入城作其内应、努酋对两城内外的兵力部署全都了如指掌;说了沈、辽守城五总兵的死难,说了经略袁应泰的自杀,说了巡抚张铨的不屈和壮烈。
他们说了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时,事事处处都受巡抚王化贞制肘的事,说了西平堡敌我的兵力悬殊和西平守将罗一贯、黑云鹤与三千守军的英勇拼战,说了平阳桥之战,说了努酋兵临广宁城下和孙得功、鲍承先、高鸿中的投敌,说了王化贞的仓皇出逃,说了熊廷弼的接应,说了溃兵的一路西走。
他们又说了他们奉熊廷弼之命一路"坚壁清野"断绝鞑子粮援、毁坏城堡不让鞑子有可居之地……
炉火烧得很旺,谈话无拘无束。
夜深人静的时候,毫无睡意的袁崇焕和何可刚他们还在热烈地议论着。
"大人,卑职以为:我大明三战皆败,教训有五--"此时何可纲正有条有理的谈他的一些看法:"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志曰:‘不知地利不可行师。‘可杨镐既不知地形、更不知敌情,只知冒进求功,终于驱十万大军于死地。袁应泰也不知兵:杨镐兵败后,熊廷弼大人来到辽东,确定‘坚守图进‘之策,辽东总算固守了一年多。可是,袁应泰来了又改定‘三路伐金‘之计,唯恐再提坚守二字。也只有几个月时间,却连沈阳、辽阳也守不住,都给丢掉了。王化贞更差,只会吹牛,在辽东谁不知道他‘请兵六万,一举荡平胡虏!‘的大话?到头来没有荡平胡虏,他自己连同我们在内的十几万大军倒被胡虏荡平了!所以说,将帅无能,如何不败?此其一。"
袁崇焕只是点了点头,他心里却想得更多更深:岂止是将帅无能!朝廷中从万历皇帝到内阁辅臣到兵部乃至于动辄上折言事的言官们,几乎全不知兵,却又低估鞑虏之力,以为天朝大兵一到,努酋即束手待毙……"只有手握权柄者连连催促进兵,才有杨镐之流的轻举妄动啊!袁应泰为什么只言进不说守?那是熊廷弼言守却被言官们交相弹劾而终被罢职所吓的!而王化贞,只是久历官场的一个无赖之徒,他知道斗不过二度经略辽东的熊廷弼,便求助于朝廷中他所结交的权要,釜底抽薪架空了熊廷弼。‘请兵六万,一举荡平胡虏‘这句大言不惭的话,谁都不会信,可朝廷偏偏就信了他!……"袁崇焕真想接着何可纲的话大声地说下去,可想了又想,没有张口--这些,都是袁崇焕在兵部主事任上,从过去有关辽东奏折抄件中所了解到的,这也正是辽东边事日坏的一个难以化解的症结。

"说得好哇。"袁崇焕和颜悦色鼓励道,"你接着说。"
"再说兵,兵有二害:一是不事训练,二是漫无纪律--"何可纲继续说道:"卑职自当兵始,当过哨长、哨官、营官,一直和兵打交道。自信尚能严于治兵且尽职练兵,但八年来遍看辽东各部各营,除熊大人首任辽东经略一年多内注重治兵练兵外,尽皆久无训练,连带军政也都废弃不堪了。那结果--"
"那结果当然不妙!在营呢,点册有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领饷有名,及闻警报而又去其半;及至战事当前,士兵大都装死扮活,不肯出战;以至于上了战场,也往往闻风而逃,望阵而逃,惧战而逃……士兵都抱着一个‘逃‘字上战场,那仗还能打得赢吗--"袁崇焕接着何可纲的话说出了结果,"士兵不精,如何不败?此其二。我说的是吧?何守备。"
"是……"何可纲十分惊讶,他不知道这位袁大人对辽东士兵情况竟是这样清楚--他可从未到过辽东也未带过兵啊?
"是这样--"袁崇焕解释道:"我在兵部看过熊廷弼当年陈述辽东军情的奏折。哦,你接着说吧。"
"还有武器,更是多有残缺,残缺得让人难以置信。即如卑职一营,坚甲利刃,长枪火器,大都丧失俱尽,今士兵所持弓皆断背断弦,所持箭皆无羽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能够拿上战场和鞑子拼杀的,实在少之又少。大人,武器不利,如何不败?此其三。"
"这四?"
"缺粮欠饷,如何不败?--当兵,是拼了命才换来点糊口之粮,妻儿老小都巴巴望着它呀。更何况当兵人要吃粮,军马也要吃草料!更常见军马瘦弱,常听说军马被士兵断绝草料,甚至于被弄死。可朝廷却常常欠饷,一个月,二个月,甚至数月无粮无饷。如此欠粮欠饷,试想如何有士兵不饿、马又不瘦不死之理?而军兵无粮,又如何不卖裤袄杂物?如何不夺民间粮窖?如何不取马料养自己性命?马匹又如何不瘦不死?又冻又饿的士兵和马匹又如何上战场?即使上了战场,又如何不打败仗?"
"还有五?"
"不信辽兵,如何不败?--"
何可刚的话立时引发了在座哨长、哨官们的共鸣,他们七嘴八舌地向袁崇焕诉起苦来:"我们最受岐视!"
"我们的武器最差!甲胄也最差!"
"我们的欠饷最多!时间最长!"
"他们骂我们是辽呆子!"
"他们抢我们的粮!还欺负我们的妻小!"
"……"
袁崇焕静静地听着沉思着:辽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辽东,他们热爱自己的故土家园,他们痛恨抢占他们的土地、夺走他们的布匹粮食、烧他们的房子、残杀他们的父老兄弟、欺辱他们的妻女的鞑子兵,他们熟悉辽东的山山水水,他们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赶走鞑子收复自己的家园,安安静静地过日子,是他们最迫切的愿望,有人说辽东兵无固志,说的是与自己利害无关的那些外省兵,而绝非是他们--这些土生土长、不愿流落他乡的辽东百姓和士兵!
"这多年实在委屈大家了,我袁崇焕先在这里向大家赔个不是--"袁崇焕缓缓站起身,向众人深深一躬,接着便坚定地说道:"辽东是我大明的疆土,辽民是我们血脉相连的同胞。疆土必不可丢,同胞必不可弃!我袁崇焕将竭尽全力,说服朝廷,说服来辽东赴任的经略大人、巡抚大人,说服那些带兵的将帅,一定要关爱辽民,一定要信任辽兵--我们都是大明的子民,原本就是一家人,更应该同心协力赶走鞑子,收复失地,那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啊!"
"卑职等代辽民辽兵谢谢大人!"何可纲和众哨官、哨长激动地长跪在地,向袁崇焕一拜再拜。
"诸位请起。我还有话说--"袁崇焕扶起何可纲等人,又让宋世英剑囊中取出那把湛庐剑,端端正正地横放在桌上。
"这是南宋高宗朝抗金英雄岳飞的湛庐剑--"袁崇焕恭敬地向湛庐剑一拜,话语中充满着**:"五百多年之前,岳飞岳将军以无畏的气慨,抱必死的决心,为收复失地、救国救民,在抗金的战场上奋斗了一生。即使在他蒙冤被害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告诫他的部属:切记尽忠报国,莫忘还我河山。五百多年后的今天,面对已经陷于鞑子铁蹄的辽东疆土,面对还在受苦受难的辽民同胞,请湛庐剑作证:我们,也一定尽忠报国,一定不忘还我河山,一定要作一个像岳飞岳将军那样的抗金英雄!"
"是!尽忠报国,还我河山!"激动非常的何可纲带领众哨官、哨长以及宋世英、佘洪都站立在湛庐剑前,齐声喊道。
"好!我等同心合力,抱必死决心为国为民,定能建大功、立大业!"袁崇焕和他们一样地激动。
"是!"人们又是一声高喊。
"何守备--"袁崇焕接着又对何可纲说道:"明日请随我一道去察看关门形势。先去镇东门,如何?"
"卑职遵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