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辽东新经略(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第?"魏忠贤听着这个陌生名字,不禁皱起了眉头,"你们选他去经略辽东,是吗?"
在魏府那宽敞明亮装饰豪华的大厅里,内阁大学士顾秉谦等人正在向魏忠贤作例行报告。当顾秉谦说到内阁已经初步议定高第为辽东经略的人选时,一直眯着眼躺在睡椅里、似睡未睡也似听未听的魏忠贤突然睁开了眼,问道。
马世龙的柳河之败,终于导致了孙承宗的回乡赋闲。
可是代替孙承宗督师辽东的人选却还没有--明末军制,在外带兵的文官,督师的头衔最高,但只有大学士方可兼任;其次是总督或者经略,由兵部尚书或者侍郎兼任--于是,内阁便退而求其次:考虑总督或者经略的人选。却不曾料到,南、北两个兵部的尚书和侍郎们都有意此职。不仅是因为辽东经过孙承宗和袁崇焕三年多的努力确实安定不少,已经没有王化贞全军覆没后那样的危局;更主要的是辽东十几万人马的粮饷以及宁远屯田的岁入都很诱人。
竞争自然十分激烈,每个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而最终则由当朝兵部尚书高第胜出--他是以贿银数目非常之高的优势压倒其他对手的。现在到了最后一关,如果九千岁点头,高第就可以高高兴兴地走马上任了。
但要过九千岁这一关却并也非易事,要知道:他现在所要的是可以放心任事的"自己人"--他的那些干儿义孙们!
可是,高第已经七十多岁,须发皆白,最小的儿子也比九千岁大,不好意思再拜在九千岁膝下;而且一时也没有其它招数讨得九千岁的欢心。
好在高第有钱,有钱就能使鬼推磨呀--这是"王八尚书"王永光给高第出的主意,而且主动牵针引线让他走顾秉谦的门子。
顾秉谦在接了高第的银票之后,直言不讳地对他说:"只要再把魏良卿、傅应星、崔呈秀还有内阁辅臣这几个人喂饱了,其它的事你就甭管,都由我顾某打点;九千岁那儿,你就放一百个心好了……"
果然,一切都很顺利。内阁会议也只一会儿的功夫,"经略辽东"这一职位送给高第就已经敲定了。
至于九千岁这一关,顾秉谦也早就想好了应对的主意。
这天一大早,胸有成竹的顾秉谦就带着魏广微、冯铨,衣袖里又放了高第送给魏忠贤那份厚礼的礼单,和早已约好了的傅应星、崔呈秀一起走进了魏忠贤府第的大门。

听魏忠贤这一问,顾秉谦立时上前,恭恭敬敬答道:"九千岁容禀:自从孙承宗走后,内阁反复议了几次,认为辽东经略只有高第一人还合适。可否拟旨,请九千岁示下。"
"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哪?"魏忠贤又眯起了眼。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永平府滦州人--"顾秉谦向魏忠贤报起了高第的履历,"先在河间任知县,又到江南,历官通判、知州,在那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后又历职南京兵部,初任武库司员外郎,再由郎中到侍郎。今年五月到京,任兵部尚书……"
"五月?兵部尚书?"魏忠贤一下子打断顾秉谦的话,不高兴了,两眼也依旧眯着:"咱家怎么就不知道哇?嗯!"
"舅舅,这事我就知道--"傅应星说话了,"你老也真是贵人多忘事,咋又不记得啦?就在端午节那天,我和魏广微魏大哥带了内阁的票拟来请舅舅示下,舅舅当时还对魏大哥说:‘不用咱家这宝贝外甥来,咱家也信你们。‘是不是?接着舅舅就让人唤来李永贞,当场拟的旨。喏,李永贞就在那张桌几上拟旨--舅舅,该想起来了吧?"
"咳!应星啊,你不说,舅舅还真给忘了呢!"魏忠贤又睁开了眼,笑眯眯地看着傅应星,"是不是白胡子老长,走路也不大稳当的那个?哦,你后来又带他来舅舅这儿,啰里啰索地说些永世不忘大恩大德什么的?你瞧舅舅这记性,说了老半天,原来就是他,叫高第呀!"
"是啊!是啊!"傅应星一蹦老高老高,看了顾秉谦一眼,又得意地说道:"我说舅舅还记得嘛!"
"年纪怕也不小了吧?"魏忠贤又问。
"启禀九千岁:高第今年七十四岁。"顾秉谦连忙回答道。
"七十多了,还争着去干这个?"魏忠贤笑了笑,睁开的眼睛又闭上了,"他想图个啥呀?"
"我也问过他--"顾秉谦从容不迫道,"他说在兵部干了这多年,从没有担当过边防大任,临老心犹不甘……"
"不至于吧?"魏忠贤睁开了眼,站起身,依旧眯眯笑着。
"他花了大价钱……"顾秉谦从袍袖中取出那份礼单。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