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一颗径长一寸的特大珍珠(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哎呀,这么大的珍珠!"袁崇焕略一思索,便反复又看了看,"杨大人,这可真是一件难得的宝物哇。"
"袁大人说得一点也不错。"杨呈秀一直看着袁崇焕的脸色,听他这么一说,立刻就顺竿子爬了上来:"这叫东珠,珍珠中的上上之品。这么大的东珠,也更是罕见。就说下官吧,这几十年见过的东珠不少,可这么大的东珠,也是第一次见到呀!"
"东珠?竟有这么大的东珠?"袁崇焕问,"杨大人知道它的来历么?"
"下官也是从那个珠宝商人处才得以知道一二--"杨呈秀看袁崇焕对这颗珍珠十分器重,立刻便眉飞色舞地讲起来:"原来,东海女真各部大都分居于黑龙江流域,以狩猎、畜牧、捕鱼、采珠为生,而采到的珍珠,更是他们有别于其他女真各部的骄傲。这种珍珠,又称东珠,光亮照人,十分珠贵,历来就是献给皇帝的贡赋上品。它产于河蚌之中,也只在混同、乌拉、宁古塔的几条河流里。每年四月到八月的时间,就是采珠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女真各部的采珠人都乘着独木舟,负袋潜水,从水中捞出那些河蚌,装入袋内。他们回到岸上以后,当即碎蚌取珠,往往在千百个河蚌中也只能采得一颗东珠,可见已经够珍贵的了。而这种径长一寸的东珠,更不知在多少个千万河蚌中才能采得一颗……"
"这么珍贵,价钱也不老少吧?"袁崇焕接着又问。
"袁大人,就不谈价钱了吧?"杨呈秀又看了看袁崇焕,象是动了心似的--他知道,问价钱只是时下官场上接受礼物的一句客套话--于是又试探着说,"这只是……只是下官的一点小小心意……"
"也罢,那就暂且放这儿吧--"袁崇焕笑了笑,站起身,作出送客的姿态,"等杨大人有了价,我再收下。不过,还是要多谢杨大人的一番心意。佘洪,代我送送杨大人--"
"是,老爷。"佘洪应声答应,随即便转过身来,右手向前一伸:"杨大人,请--"
"不送,不送。袁大人,下官这就告辞了。"杨呈秀也终于放下了心,向袁崇焕又是拱手一礼告辞道。
杨呈秀走了以后,袁崇焕还在想刚才的这件事:"深夜求见,竟只为送礼,岂不怪哉?……啊--难道他在督饷之中还有什么猫腻不成?若是,这还了得!可要仔细查查……"
自从到了宁远,袁崇焕就十分注意解决孙承宗所说"饷多不核"的弊病。对筑城和练兵的一切开支,他都非常小心、非常谨慎,一直坚持逐条逐项细查细核。他不允许部属中有任何贪墨受贿中饱私囊的现象,并且常常以岳飞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来教育部属各官。他自己则更是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因此也没有更多的积蓄,连给母亲的寿礼,他原打算买一件象样的貂皮袄,也因钱不够而改买了背心。
刚到宁远时,袁崇焕曾发现一名司务校官虚报兵额、吞没粮饷,一怒之下没有上报督师衙门便杀了他。杀之前,袁崇焕召集部属各官,慷慨陈词:"我等奉命镇守宁远,在此筑城守城,理当为朝廷、为辽东、为辽民而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可此人竟敢虚报兵额、吞没粮饷……这样的人,如何领兵打仗?又如何守得了宁远?今日当众斩杀此种败类,以为后来者戒!"
此事过后,孙承宗一方面对他整饬军纪大加赞赏,另一方面对他擅自处斩军官的越权行为也大为恼火,曾经严词斥责他:"监军越权杀人,又该当何罪?"袁崇焕自知有错,当即认错谢罪,加上孙承宗倚之心切,也就不了了之过去了。

尽管有过这样的一段插曲,但袁崇焕果敢斩杀司务校官一事对当时整饬军纪也的确起了很大作用--宁远的筑城练兵,在重重困难之下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与驻军上下严格执行纪律也是分不开的。
夜深了,佘洪劝袁崇焕休息,可他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继续在审核那沓筑城工料开支单。
突然,他发现采木一项,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规格的开支比较起来,竟然多开了八千多两银子!
这引起了袁崇焕的注意,他又反复细查几遍,这才发现竟是杨呈秀搞的鬼:原本管采木的官员的签名竟然是杨呈秀的笔迹!袁崇焕一下子就明白了,不禁开口狠狠骂道:"原来杨呈秀夜送东珠是想贿赂本官,一颗东珠竟要换八千两银子,真是个不知死活的东西--瞎了眼竟算计到本官的头上来了……"
服侍在侧的佘洪忍不住插话道:"老爷,把珠子退还给他就是了。"
袁崇焕沉着脸:"不!也无须再查他的什么督饷猫腻了,只此一项,本官就要他人头落地。上次只是杀鸡给猴看,这一次就杀他这个猴,给那些污七八糟挖空心思捞银子的猴啊鸡们也看看……"
佘洪连忙提醒道:"老爷,这得上报督师衙门,且不可忘了上次……"
袁崇焕一愣,呆呆地看着佘洪,半晌才又说道:"啊,瞧我这记性,差点又忘了那次的事。佘洪啊,你提醒得对,我这次再不自作主张了--明日,我就上报此案到督师衙门,让这个姓杨的再多活几天吧!"
查清之后的杨呈秀一案竟是惊人的严重,轰动了整个辽东:几年的时间,仅仅在督饷之中杨呈秀贪污的银子就多达三十多万两!此案也很快由督师衙门上报到朝廷,让人奇怪的是,没有过多久,朝廷的批复便奇迹般地很快传了下来,给杨呈秀的处分竟是:罢职回藉。
从京师传来的消息说,杨呈秀知道自己事情败露后,托人走了魏忠贤的门子,当然就能保住一条命。那颗极为珍贵的东珠,最终也落到了魏忠贤的手里。据说魏忠贤在得到它后,曾经大宴宾客,以示庆贺。这又给那些夤缘巴结魏忠贤的小人们指了一条新路子:弄东珠去!于是许多人都争相求购东珠,去孝敬魏忠贤,以得到他的欢心。那结果,东珠一时竟然象洛阳纸贵那样,价钱猛涨,到后来甚至都到了天价啦。
被罢职的杨呈秀却心有不甘,在朝廷批复未下之前又唆使一副将名徐涟者,以筑城吃苦练兵太累为由,激起百多名受到过惩罚的士兵围攻袁崇焕的官衙,并且叫嚣要杀死有要事刚回衙不久的袁崇焕。当时,筑城与练兵正忙,守衙的士兵很少。危急之中,幸有何可纲及时发现,他通知了离官衙最近的宋世英所在营的营官,并在满桂的果断指挥下,何可纲带领一营士兵很快就击溃了这一群乌合之众,平息了这次兵变。杨呈秀、徐涟胁迫部分士兵仓皇逃走,却被宋世英和何可纲追斩于途中,其余士兵则全部受抚而返还宁远。
巧合的是:平息兵变、斩杀杨呈秀与徐涟的时候,正是魏忠贤让杨呈秀活命的批复传下来的当天--人们都说,头上三尺有神灵,作恶者终究难逃恶报,不信?看看督饷郎中杨呈秀的下场就知道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