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莫须有的“九宗罪”(二)
一辨“托付不效”——
平台召对【38】【39】时,崇祯皇帝以东事托付,袁崇焕慷慨一诺,从而有“五年复辽”的君臣协定。这里,崇祯皇帝是在指责袁崇焕没有成效,甚至走到了反面:不仅复辽未见成效,反倒又让致皇太极大军破口而入兵临北京城下。
对此指责,至少有六个问题需要澄清。
第一,复辽的期限。
在君臣协定中,复辽的期限是五年。可是,从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的平台召对到崇祯二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焕被逮时,也才不过一年半的时间,连协定期限的三分之一还不到。难道就因为后金兵破口这一突发事件、而断定袁崇焕“托付不效”,甚至是袁崇焕因为无以了“五年”之局而“召敌”【40】【41】而“嗾奴阑入”【42】,这不是太牵强太武断了吗?
常听人说“秋后算帐”,这还远远没有到“秋后”呢?不要说五年以后的事情如何,就说现在,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算是写“八”字吧,这一撇也还没有写完,皇上竟急不可耐地算起帐来了,这是为什么?
第二,挖坑、欠债者与填坑、还债人。
在这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明廷和崇祯皇帝在辽东,已经挖了三个坑,或者说欠下了三笔债:因朝廷欠饷引发的宁远兵变【43】,这是一;被前蓟辽督师王之臣撤掉又被后金兵毁坏了的锦州防线【44】,这是二;还有三,失去了蓟门屏障,更是一个巨坑、一笔巨债。这哪里是托付,是甩出去的烫手山竽呀——正如前述,蒙古察哈尔部西迁前后,崇祯皇帝明显失策的举措帮着林丹汗把漠南蒙古诸部落推到了后金的怀抱,首当其冲的严重后果就是蓟门失去了或可依仗的藩篱。如果说王之臣撤锦州之防,让明朝一下子就失去了二百里防线,那么漠南蒙古之去,则东自宁、前,沿边穿连辽、蓟、宣、大之燕河、石门、建昌、冷口、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墙子岭、古北口……又不知丢掉了多少个“二百里防线”?
崇祯元年八月袁崇焕到任,处置宁远兵变、修复锦州防线、其后又推荐王象乾并与之共同挽救失去蓟门屏障这一残局【45】【46】,他在尽力填坑、还债,尤其是填这个巨坑、还这笔巨债,可终究还是填不了这个巨坑也还不了这笔巨债。虽然崇祯皇帝敢捅也能捅出这么大的窟窿,出了事就缩起了头。可袁崇焕虽难有回天之力,但他仍然执着于“知其不可而为”,他还在咬着牙坚持,他还在努力替皇上填坑还债——皇上挖坑欠债,自己赖着不填不还倒也罢了,却又反咬一口,将“托付不效”之罪名强加在帮着填坑还债的人的身上,是何道理!

第三,五年复辽的准备。
同样是在这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袁崇焕在填坑还债的同时,还在努力地为“五年复辽”做准备,其事其功有目共睹,明廷和崇祯皇帝也未必不知。
先说整军练兵,就在袁崇焕莅任之初,兵无统纪,而饷缘之不清,且有缚镇抚之事。袁崇焕从头收拾,经过整军练兵,可以说关宁军的实力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且其铁骑也已初成雏形:从黄泥洼驱敌的初试牛刀【47】、到马伸桥与敌前哨遭遇的又获小胜【48】【49】,从宁锦大战时尝试性的宁远背城与后金兵“合马交锋,一枪一刀拼命”【50】、又到广渠门的背城大战甚且追击后金兵直至运河边【51】,尽管当时还不能说关宁兵的野战实力已可与后金兵匹敌、但毕竟已有了长足的进步——闻警即千里赴援是证明,广渠门大捷、南海子夜袭【52】从而暂解京城之危也是证明,事实证明巡关御史方大任的上疏所言不虚【53】,相信此后越来越多的战例将更加证明关宁辽兵的实力,也会证明关宁辽兵这一年半来为“五年复辽”所作的准备与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再说精兵汰冗减饷,到崇祯元年十二月,袁崇焕已核定“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比前“关外兵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减少“官近百员”、兵二万二千余员名【54】【55】;与此同时,饷银也有不少的减额:崇祯二年八月,袁崇焕在“定关、宁营伍,不数月而告竣”之后,“于是而登、莱,而天津,亦清楚矣。最梗手者东江,旋亦正法……实用之于辽者,合四镇官兵共计一十五万三千一百八十二员名,马八万一千六百零三匹,每岁本色米八十万二千九百四十五石四斗,料一百一十七万五千八百三石二斗,折色廪饷草干船租银三百五十九万三千七百五十七两九钱……臣未任之先,通支本折色共银六百余万,今额定正应支本折色四百八十余万”【56】,岁减一百二十余万,成效如此明显,崇祯皇帝是什么态度呢?在同一事的记载之后就写着:“帝俞其言,优诏答之”,白纸黑字抹不掉,皇上就能抹掉吗?
此外还有布防、查勘形势以及规划复辽的具体方案等,就不再一一细说了,仅将袁崇焕崇祯二年五月六日的《为商定恢复之谋疏》留待下一个专题详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