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章Ⅷ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莫须有的“九宗罪”(三)
第四,一步能走多远?
作为皇上,起码也应该知道:所谓“托付不效”的“效”,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正像一个人走路,是要一步一步实打实地走出来,而绝不可能一步就跨十步、跨百步、甚至一步就走完所有的路。平台召对后,袁崇焕给崇祯皇帝的奏折中就强调“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57】,难道皇上这时候就全都忘掉了?或者根本不认帐、竟要袁崇焕一步踏去就平了建州才算是托付有效?
第五,辽未复而敌已兵临城下的问题。
有人可能说:袁崇焕五年复辽不成,一年半反致敌兵临城下,这不就是“托付不效”吗?
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只要认真想一想:蓟门藩篱究竟怎么被拆掉了?不然后金兵又怎么破口到了北京城下?亡羊补牢,不找出疏漏在哪儿怎么补?明廷和崇祯皇帝失策既不自省、又无人敢追根探源,谁能保证大明此后就没有下一个被拆掉藩篱的“蓟门”?就没有下一个被破口的“关隘”?一句袁崇焕“托付不效”便欲掩盖这一次后金兵破口入犯的真相,那么,明朝北边数千里防线被一掷而空虚之后,崇祯七年七月后金兵由宣大第二次破口入塞【58】、崇祯九年六月清兵由喜峰口第三次破口入塞【59】、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兵由墙子岭和青山口第四次破口入塞【60】、崇祯十五年十月清兵由墙子岭第五次破口入塞【61】,崇祯皇帝还能挖空心思找出什么借口再来搪塞!
说到蒙古的倒向后金(清)(天聪十年即崇祯九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又有人说:天启六年宁远之战后,因为袁崇焕与皇太极谋款,从而导致了朝鲜、蒙古与明廷离心而倒向后金,所以问题的根子还是在袁崇焕。
这与史实不相符合,尽管朝、蒙两方对袁崇焕与后金议和颇有怨言,但并没有在实质上影响到它们与明朝的关系——漠南蒙古诸部落依附后金,在本文第三部分已有详细分析:一是林丹汗西迁之一打,二是崇祯皇帝失彼岸之一推,三是皇太极抓住机会之一拉,原因、结果都很清楚了;而察哈尔部的降金,也就是漠南蒙古的真正全被征服,已是皇太极三征林丹汗之后的天聪九年即崇祯八年了。至于朝鲜倒向后金问题,虽然阿敏一征朝鲜得逞,但也只是迫使朝鲜与之订立兄弟之盟,但朝鲜并未真正屈服、并以“事皇朝者所以事大”的态度仍然和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62】;直到天聪十年(崇祯九年)十二月,皇太极率大军二征朝鲜,历史又上演了当年漠南蒙古求助明廷的一幕:朝鲜在求明廷支援而不得的情况下,最终同意“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等十七项屈辱条款而投降了清朝【63】——很明显,朝、蒙之倒向后金(清),都是袁崇焕死去五、六年之后的事,这时候还要硬扯到袁崇焕,不是太牵强附会了吗?
第六,谁在拖“五年复辽”的后腿?
在第一次平台召见时,崇祯皇帝向袁崇焕咨以辽事方略,袁崇焕慨然以“五年复辽”答对;而对于袁崇焕提出须“事事应手”的要求,崇祯皇帝也都一一照准、事事允诺【64】。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崇焕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他到任之后,在填坑还债的同时,便放手进行整军练兵等“五年复辽”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然而,袁崇焕在其莅任头四个多月时间里,便遇到了两个难题,而且竟然都是崇祯皇帝亲为!
先是朝廷欠饷:崇祯元年十一月,袁崇焕到任已三月有余,正值关宁军整军练兵热火朝天之际,朝廷又欠饷了,拖欠的数额竟达“六十八万七千两”【65】【66】,而且一欠就又是四个月之久。袁崇焕上疏请发内帑,崇祯皇帝却“方疑边将要挟,周延儒曰:‘军士要挟,不止为少饷,毕竟别有隐情。古人罗雀掘鼠,军心不变……’上曰:‘正如此说,古人尚有罗雀掘鼠,今虽缺饷,岂遂至此’”【67】,袁崇焕不得已上疏,直率陈言:“强边必先练兵,练兵必先足饷,吾不能足彼饷,彼安肯为吾兵?……”【68】朝廷欠饷,谈何练兵?又谈何强边?边将更遭猜忌如此,复辽又岂不困难重重?
岂止欠饷一难,袁崇焕接着又遇到了麻烦:复辽离不开骑兵,袁崇焕请求增加战马三千匹,崇祯皇帝表面下旨应允,可是刚一转脸听了“太仆卿涂国鼎言:‘万一变生,奈何?’帝是其言,却崇焕”就改变了主意不认帐了【69】。

在这里,皇上的“事事允诺”不见了,反倒变成了事事掣肘。
有论者说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全力支持”、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就上述欠饷和买马这两件事来看,论者又一次大错特错了。
还应看到:在上述的两件事中,一件提到了“边将要挟”,一个说起了“万一变生”,这是很耐人寻味的:说穿了,就是崇祯皇帝虽然也急于复辽,但更急于防兵、防将。有着“防兵防将”这样的心思、嘴上说得好听、事事又在掣肘的人坐上了高位,无论是袁崇焕,还是再换什么张崇焕、王崇焕,又怎么能去守辽、复辽!
上述六个问题至此应该比较清楚了——现在,是不是还要把“托付不效”的罪名加在袁崇焕的身上呢?笔者相信读者各位已经有了答案。
需要指出的是,皇太极绕道破口,未必不是在赌:后金兵到达青城时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就伐明问题向皇太极提出异议:“我兵深入敌境,劳师远袭,若不获入明边,则粮匮马疲,何以为归计。纵得入边,而明人会各路兵环攻,则众寡不敌。且我等既入边口,倘明兵自后堵截,恐无归路。”【70】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后金兵即使到了青城,其两大贝勒对伐明仍然疑虑重重,可见皇太极这次出兵之勉强。反过来看,勉强而又要出兵,这就明显带有“赌”的成分了——然而,既然是赌,就可能有赢,也可能会输。赢,也许是皇太极的造化;可是输了呢?恐怕他连沈阳也很难回去了!这对于大明来说,未必不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崇祯皇帝却不像皇太极抓住林丹汗西迁那样的机会一样去牢牢抓住,是不想?或者不敢?还是不能?抑或根本就想不到呢?
注:
【38】《崇祯长编》卷十一,崇祯元年七月癸酉
【39】佚名:《今史》卷四,崇祯元年七月十七日
【40】《明怀宗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一月丁酉
【41】《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六,东兵入口
【42】黄宗羲:《弘光实录抄》转引徐石麒奏疏
【43】《崇祯长编》卷十二,崇祯元年八月乙未
【44】《清太宗实录》卷四,天聪二年五月辛未;天聪二年五月癸未
【45】樊树志:《崇祯传》八十七页;《崇祯实录》卷一,崇祯元年九月辛未
【46】张岱:《厂匮书后集》卷一,烈帝本纪;文秉:《烈皇小识》,卷一
【47】《崇祯实录》卷一,崇祯元年八月丁未;《国榷》卷八十九,崇祯元年
八月庚戌
【48】《明怀宗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一月辛卯
【49】周文郁:《边事小纪》二,辽师入卫纪事
【50】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天启七年六月
【51】《崇祯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一月庚子
【52】《崇祯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一月戊申
【53】《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庚寅
【54】《崇祯长编》卷十六,崇祯元年十二月癸巳;《崇祯长编》卷十五,崇
祯元年十一月壬戌
【55】《明清史料》兵科抄出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
部事兵部呈于兵科抄出)
【56】《崇祯长编》卷二十五,崇祯二年八月乙亥
【57】佚名:《今史》卷四,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一日
【58】晁中辰:《景山游魂——崇祯帝》二八二页
【59】晁中辰:《景山游魂——崇祯帝》二八三页
【60】晁中辰:《景山游魂——崇祯帝》二八六页
【61】晁中辰:《景山游魂——崇祯帝》三零一页
【62】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第六章;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
史料》八,第3303页
【63】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第六章
【64】佚名:《今史》卷四,崇祯元年七月十七日
【65】《崇祯长编》卷十三,崇祯元年九月壬戌
【66】《崇祯长编》卷十五,崇祯元年十一月壬戌
【67】文秉:《烈皇小识》卷二
【68】《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崇祯元年五月十九日
到兵部呈于兵科抄出)
【69】《明史》卷九十一,兵四
【70】《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月辛未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