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高台堡市米(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已经到三月底了,无奈中的袁崇焕再次上疏,一则申述高台堡市米之必要与重要,同时又一次提请皇上高度重视蓟门防务:
……查得喀喇慎三十六家原在蓟辽抚赏,仇于虎而
未与与奴通。自去年虎酋攻伯彦黄台吉,据此故**,彦
死之而我不能为各夷之依。夷遂依奴而自固。且夷地荒
旰,粒食无资,人俱相食,且将为变。
夫辽已能抗奴,夷即变奚为?惟蓟门陵京肩背,而
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臣是招之来,许其关外高堡通市度命,但只许布米易换
柴薪,如违禁之物,俱肃法严禁,业责无与奴通。各夷
共谓:室如悬磬,不市卖一二布匹于东,何由藉其利而
糊口?宁愿以妻子为质,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哀求备
至,各置妻子与高台堡外,历历也。
臣亲出谕之,见其穷迫所为,若绝其活命之方,则
立毙之也。夷肯坐而待毙乎?即饥之窘之可空其类乎?
不可空则不必府怨而驱其与奴合。况我天启二年败回,
关内外告饥,督抚王象乾行臣抚三十六家,令其粮来市
卖,每日百车而数十车,军民利之。我歉曾因其食,彼
歉而我屯其膏,于义未惬。不如因而树德,存数种于外,
他夷入犯,我得藉其藩篱。总能驾驭有法,若能去其暴
而柔其心,彼将为我用之,宁有他心?今诸夷指天说誓,
必不忘中国。
此夷受抚多年,一向相信,即今一冬以来未尝生事。
此时我兵马未备,只合笼络,俟修饬即周,且驱夷而用
之,如不为我用,另有法以处,何敢以虏遗君父而贻畔
封疆也?
袁崇焕奏本送上不久,就有旨来:
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于东,明是接
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其招来属夷,其有
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
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
夷罪论处!
这是对袁崇焕的严厉警告——在收到袁崇焕拟似抗辩的奏折之后,朱由检又召周延儒和温体仁进宫。二人献计让皇上一软一硬敲打敲打袁崇焕:议和可以暂时不问,而高台堡市米则须严辞申斥。前者,是为了不露疑以示皇上恩宠;后者,则是警告袁崇焕不要再翘尾巴了!
朱由检言听计从也果真采纳了他们的献计,立即下旨严辞申斥袁崇焕。

与此同时,为了安抚袁崇焕,朱由检又听从了周延儒、温体仁有打有拉而且打要打得狠、拉要拉得住的建议,给袁崇焕升了一级。
升级当然是好事,但袁崇焕却无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据报,高台堡通市改按“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之后不久,皇太极派往喀喇慎三十六家的说客也跟着就到了,说客未费吹灰之力就轻易地说服了喀喇慎三十六家部落的一些首领,他们大都愿意与建州和好、甚至表示要与建州正式结盟了!(这次卖粮由于崇祯帝的干预,显然没有给多少粮食救济喀喇慎三十六家诸部落——五个月之后的八月,“束不的引道建州兵自大堡镇分二道,一自杏山高桥镇,一自松山,直薄锦州,进克双台堡。寻自大凌河毁右屯边城而去。”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一,这次高台堡卖粮并不多,还不够三十六家一些部落度过这次饥荒;二,袁崇焕“夷肯坐而待毙乎?即饥之窘之可空其类乎?不可空则不必府怨而驱其与奴合”的预言不幸而言中。悲夫!)
喀喇慎三十六家公开投奔建州的消息传来,已经是闰四月的中旬了——袁崇焕顿时不禁大惊失色,连叫“不好!不好!”。
蓟门既危,京师肩背随时都会暴露在鞑子的刀锋之下,但蓟辽总督刘策和顺天巡抚王元雅们并不担心,甚至许多朝廷大员乃至皇上也都没有丝毫堪忧的迹象——朱由检对袁崇焕这次上疏的批复就只限于高台堡的通市上,对蓟门单弱的再次提醒仍然置之不理。袁崇焕寑食难安,百思也不得其解: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就不为“东自宁前,西至喜峰、古北口,处处可虞”和“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的危险境况而担忧么?
他感到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无力,却也因此而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也就在这时,方吉纳和温塔什正好带着皇太极议和的条件来到了宁远。
“正说‘不好’呢,皇太极却送来了一个‘好’——来得好哇!”袁崇焕当即决定采取“拖”的办法拖住皇太极,端午节后自己先到高台堡与三十六家部落首领再次晤谈,力争挽回朝廷在通市问题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消弥已经产生的严重后果;然后再按原定计划去皮岛解决毛文龙以及部署他考虑已久的“出奇”复辽这两个问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