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高台堡市米(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难道就这么放弃了?”看着挂在墙上的辽东地图,袁崇焕问自己。
“不,不能!不能放弃——”他专注地盯着地图上喀喇慎三十六家占据的朵颜卫自大宁前抵喜峰近宣府这块地方,又自作答。
的确,朵颜卫这地方对明朝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向来被称为“京师肩背”——它和大明都城北京只隔着一道长城,蓟镇诸隘口距北京最近的还不到二百里,倘若有警甚至一旦破口,对明朝的威胁自是不言而喻——显然,对朵颜卫如果控制得好,它当然就成为京蓟的藩篱。比如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也先率军犯明,本来想从蓟东进入,就因为占据在朵颜的兀良哈人不从,也先没有办法只好改从大同进犯。相反,如果对朵颜卫控制不好,他们便可能为敌人充当“向导”:不是勾引东夷抢边,就是带领西夷入犯。比如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大举入侵,朵颜为其卖力;三十八年,又为把都儿,辛爱等做向导,从蓟州入犯。
在袁崇焕的眼前,地图上的朵颜卫变幻出了如今占据其地的喀喇慎三十六家,一会儿与明军一道追杀鞑子,一会儿却又跑到了鞑子那边,又过一会儿,这一切都不见了。袁崇焕揉了揉眼,自言自语道:“看来,还须做不懈的努力,多下些功夫在喀喇慎三十六家……”
可是,袁崇焕还有“做不懈努力”的机会吗?
事有凑巧:不久,喀喇慎三十六家聚高台堡乞请市(市:买卖)米这件事引起了袁崇焕的注意——原来,蒙古漠南等地连年遭灾,至崇祯二年初时,喀喇沁三十六家的一些部落家家户户室如悬罄,甚至已经到了粒食无资、人俱相食的地步。正月间,其中部分部落群起抢劫明朝边镇,二月,崇祯帝遣人责问,喀喇慎申诉无粮过冬实为无奈。随后,三十六家首领或携妻或带子齐聚高台堡,哀求备至,乞请市米。

有机会了!袁崇焕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笼络喀喇慎三十六家各部落:“若能使喀喇慎三十六家因此而成为我蓟镇边外之屏藩,当然好喽;退一步说,即使它们起不到屏藩之用,但至少或者暂时阻止其阴通于东奴,也不错嘛……”
他将这一决定告诉了中军何可纲:“蓟门单弱,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其祸大焉。今三十六家首领既然齐聚高台堡乞请市米,我们也不能见死不救而拒之于门外,何不许其通市以救其命?借此,也可向其示天朝之恩而进一步笼络。倘此举行得通,我们则得一意防奴——何将军,以为然否?”
何可纲道:“大人言之有理。我大明自万历帝始,总以‘抚夷拒奴’和‘用夷攻奴’为朝廷大计。前年,也就是大人去职那一年,王之臣王大人也曾请旨给三十六家等部落发银解难。何况人命关天,如果我们绝其活命之方,无疑催其立毙!可谁愿意坐等饿死?必然另寻出路投靠东奴。若此,就是因我们绝其生路而驱之与奴合,后果当然不堪设想。记得天启二年广宁惨败时,关内关外告饥,三十六家也曾驮米粮来高台堡市卖。我歉曾因其食,而彼歉我屯其膏,于义于理都不合。卑职以为,大人此举,既树德以服夷,又可稍解蓟门之忧——宜行,也应速行。”
袁崇焕又道:“但有两条:一是只许布米易换柴薪,如违禁之物,必须严禁;二是责其从此不能再阴通于奴。”
何可纲道:“这当然很重要,若通市,必先严正告之,而使其严格行之。”
袁崇焕遂道:“好!我们且去一趟高台堡——先会一会这三十六家的首领,而后再作定夺。如何?”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