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谁成全了皇太极?(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金”。两年后即率兵攻占辽东重镇抚顺、清河,接着又陷开原、铁岭。这时候,努尔哈赤所直接面对的就是驻牧在漠南的蒙古左翼科尔沁、内喀尔喀、察哈尔以及右翼土默特、喀喇慎以及被称为朵颜三十六家等蒙古诸部了。
漠南,地处建州和明朝之间,东和建州接壤,南与明朝毗连。显然,漠南蒙古诸部的向背直接影响着建州与明朝双方力量的消长,因此双方都理所当然地要争夺漠南、极力争取和控制漠南,从而使其为己用、遏制对方。
应当说,明朝對漠南蒙古诸部的掌控在前期还算是基本成功的,其早先采用对蒙古右翼头目俺答的封贡、抚赏与开市等法,终于使西部七镇得以安宁。将此法用之于漠南蒙古诸部,倒也十分凑效——漠南蒙古诸部依附于明,从而使长期与明朝为敌的蒙古对明边境的侵扰和缓了许多。辽东北边安宁,让明廷能够一心对付建州的努尔哈赤,这样的发展趋势无疑对明朝有利。
可惜的是,这样的状况没有能维持很久。由于明廷后来掌权者的犹豫不决和转向,这种对明朝有利的趋势终于渐渐止步,甚至走到了它的反面。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图们札萨克图汗死。次年,其子布延薛禅汗继大汗位。十年之后,布延薛禅汗死,其孙——十三岁的林丹(明人谓之虎墩兔)次年继大汗位,称库图克图汗。
林丹汗即汗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左翼二万户和翼三万户的控制,命永谢布部却热斯塔布囊为特命大臣,率领一支军队驻防赵城(今呼和浩特一带),管理右翼三万户的蒙古各部,命乌齐叶特(属内喀尔喀部)鄂托克锡尔呼纳克洪台吉为管理左翼二万户的特命大臣。察哈尔八鄂托克虽属左翼,但直属林丹汗管辖——就这样,林丹汗以察哈尔部为基础,直接控制了内喀尔喀巴林、札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等五部,同时也遥控了蒙古其他各部。
二十一岁那年,林丹汗和另一个蒙古部落的首领炒花一道攻入长城,横扫塞内八州县,从而使自己的威名立刻在大草原上传扬开去。
打蠃这一仗,年轻的林丹汗还学到了一个壮大自己实力的重要经验。老奸巨滑的炒花告诉他:打了胜仗,不必乘胜追击,只是摆开架势威逼明朝谈判要求抚赏,给了钱才退兵罢战。这一次成功了,林丹汗不久尝试着卷土重来第二次,又成功了。于是,林丹汗轻车熟路地不断玩着“入塞一次,谈判一次,抚赏一次”的鬼把戏。几年的时间里,明朝每年给他的岁币银已经由开初的四千两猛增到四万多两,他的实力就这样渐渐强大起来了。

明廷也对林丹汗越发地看重了,甚至答应了林丹汗的要求:撤销原定给漠南东部蒙古诸部的抚赏(也叫岁币,即明朝每年以赏赐的名义给蒙古王公定额的物资和金银),而转赐给林丹汗,再由他控制与分配。这当然引起了漠南东部蒙古诸部对明朝的不满,自然也为其以后的背明投金埋下了伏线;再加上林丹汗对他们的肆意侵扰,原来的矛盾自然更加深了,甚至明里暗里与林丹汗的察哈尔部搞起了磨擦。
这当然是建州的机会!
精明的努尔哈赤立刻加大了“征抚并用”拉拢漠南蒙古诸部的步伐——与这些部落“连姻”,他成功了;对这些部落“厚赏”,他成功了;用兵喀尔喀蒙古巴林部,他也成功了……为了避免同时对明及蒙古两线作战,努尔哈赤与内喀尔喀部会盟、与科尔沁会盟,建州的势力逐渐壮大了。
明廷注意到了努尔哈赤的这些动向,并于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派人带着银子紧急出关与辽东经、抚诸臣相机行事,争取联合林丹共同对抗建州。次年五月,经过多轮的讨价还价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但这种貌合神离的协议收效甚微,根本阻挡不住努尔哈赤八旗骑兵继续向西挺进的铁蹄。金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城,接着又乘胜攻克明朝辽东首府辽阳,随即将其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了辽阳。
第二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西渡辽河,攻下了明朝辽东军事重镇广宁。明广宁巡抚王化贞大败而逃,与辽东经略熊廷弼丢弃了山海关外的大片土地、带着残兵难民退回到关内。
三年之后的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努尔哈赤又迁都沈阳——至此,努尔哈赤完全扫除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势力;在这里,他又开始他“砍大树,扶两翼”构想的新的部署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