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皇太极求和(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二年(金天聪三年)二月初一,皇太极遣原锦州被获生员及一名哨探百总带着他的信件到了宁远。信中说:“自古邻国好则相敬,恶则相报。”“我欲罢兵,共享太平。”试探着谈出了他的求和之意。
这一天,袁崇焕正在督师衙门的书房里和程本直商议皮岛的事——解决皮岛问题,袁崇焕在北上赴京的路上与程本直已谈过多次,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想;进京后在与钱龙锡的相商中,也披露了自己关于“五年复辽”的要旨:“恢复之计,当从东江(即皮岛)做起。”;在赴任半年不断的观察、实践与思考当中,对于“五年复辽”这一方略,他逐步修正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可行的方案,而在这个方案中,东江或者具体说就是辽南正是他的重中之重——对于驻扎皮岛多年的毛文龙,其基本态度则是:“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
在集权、整军、筹饷等安排已毕并且都有了眉目的时候,皮岛的问题便自然摆在袁崇焕的面前。
近一年来的种种迹象表明,毛文龙依旧像过去那样专擅跋扈不受节制,看来用之已不大可能。尽管袁崇焕仍然没有放弃“用之”的念头、甚至也还没有下定“杀之”的决心,但同时也十分清楚:如果毛文龙拒绝接受节制,那么皮岛必须换帅,否则必误复辽大事。
可是,如果真正走到了换帅这一步,却又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个问题也让袁崇焕头痛了许多时日。
而如今,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换帅的人选有了!
这个人选就是刘兴祚。刘兴祚身在建虏,虽先后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重用,却从未忘记大明,通过“悦来酒楼”屡将建虏机密潜通于明。袁崇焕还是辽东巡抚之时,刘兴祚曾打算自拔西来,因为袁崇焕要他继续留在那儿,所以一直没能成行。而到了去年九月,因为范文程嗅到了刘兴祚和“悦来酒楼”的关系,刘兴祚明显感到了威胁,不得已才制造**假象,和六弟刘兴贤以及宋世杰等人先后潜逃至皮岛。不久,刘兴祚即派刘兴基与宋世杰一道到宁远,将详细情况报告给袁崇焕。袁崇焕一面惋惜在皇太极那里失去了内应,另一面却又庆幸终于找到了掌控皮岛局面的合适的人选。
今天,在与程本直一道最后敲定解决皮岛问题的计划时,袁崇焕高兴地对程本直道:“东江形势所居,守辽足成牵制,复辽则为必由之路。而东江之关键,又在刘兴祚一人之肩上——程书吏,回头你就拟一份奏折,请皇上批准,要毛文龙速来宁远议复辽大事。并且要特别注明:请偕刘兴祚将军同来,以便对面商确。我们的计划,也该给刘将军通通气了!”

程本直道:“大人早夜图维,亟亟于东江之策划,欲以正为奇,则此行而关宁与辽南及皮岛血脉全通,进取之规模也已敲定,五年全局,指顾了然。只是不知皇太极会不会给大人一些时间,让大人从容完成这一策划?”
袁崇焕道:“这一点也正是我所担心的——而且,现在还不只是东江一事,还有蓟镇的防务啊。去岁皇太极派兵黄泥洼,显然是他对我之试探。我胜,虽然表明了我整军之著有成效;而他败,则又将促使其另寻出击与抢劫之途。蓟镇单弱,我之又一心病啊!”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何可纲来报:“大帅,皇太极派人送信来了,刚到。现在就急急要见大帅——见不见?”
袁崇焕高兴地站起身,道:“皇太极别有用心,又要故伎重演了。但恰巧也可借我一用——”
程本直接道:“大人,这么一来时间就有了。上次议和是他愚我,这一次,也该我们愚一愚他了!不过——卑职以为还是冷落一下为好,借此再拖他一些时间,如何?”
袁崇焕道:“如此甚好。信就留下,暂且不作答复,晾他一阵再说。”
二月二十八日,等得着急了的皇太极又遣人送信来,向袁崇焕明确提出求和:“窃思天使我两国罢兵讲和,共享太平,恰在此时也。惟愿议和共享太平,故诚心遣使,何以议和,愿闻尔等之言。”
但袁崇焕一直拖到了闰四月的初二日,才复信皇太极,告诉他:“然和亦有道焉,非一言可定也。我帝继位,明哲果断,严于边务,若非十分详实,则不敢上闻。上若怜恤人民而罢兵,则务思和好之道……”
皇太极当然高兴,而且急不可耐地很快就派了方吉纳和温塔什作为正式的议和代表,前来宁远。
接到何可纲的报告,袁崇焕道:“是该见见他们了——”
程本直劝道:“大人,可否由卑职先去应酬一下,摸摸皇太极的底?”
袁崇焕想了想,道:“如此更好——何将军,你和程书吏先去会会他们,就对他们说,本督师公务繁忙,两天以后再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