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请发内帑(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日入时分,袁崇焕拟好了《请发内帑疏》的稿文。他重重地丢下笔,一边舒展着臂膀,一边对谢尚政说道:“一飞,你先看一看。”接着又吩咐侍立在侧的家人袁天赦:“你这就去请程书吏来书房一趟!”
“是,老爷。”袁天赦答道。
可袁天赦转身还未走出几步呢,就听书房门外有人朗声禀道:“书吏程本直求见督师大人。”
听到程本直的声音,袁崇焕连忙道:“程书吏请进。”
手里拿着一份公文的程本直走进书房,一边向袁崇焕呈递公文,一边禀报道:“大人,这是山海关赵率教赵将军转来的紧急公文,说蓟州、遵化两处士兵因为欠饷而有骚动迹象。卑职刚收到,请大人过目。”
“哟,这挠手难办的事儿都一齐凑起热闹来了!”袁崇焕接过公文,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道。待仔细看完,他将公文递给谢尚政,又对程本直说道:“程书吏,为关内关外欠饷的事,我已经拟了一本请发内帑救急的奏折稿文,正要请你来润色誉抄呢,可偏巧又有蓟州、遵化两处也来添乱——这样吧,你先看一看,再加上蓟州和遵化欠饷的事,一并改好誉正,明早就速速送往京师去!”
“请皇上发内帑?大人——”程本直愣了好一阵子,才又说道:“钱阁老一再交待,让卑职转告大人,不要提内帑的事——动皇家内库,非同小可呀。弄得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听说万历爷时,银锭堆在皇家内库里,年深日久了,有的已黑如漆、有的则腐似土,也没有人敢动其分毫——大人哪,卑职以为,大人只须向朝廷请饷也就是了。至于饷从何来,那是户部职内之责。而发不发内帑,也只是皇上考虑的事。大人何苦出头,给自己找麻烦呢……”
“程书吏,我何尝不知请发内帑的利害——钱阁老也是为我好,这是要得罪皇上啊。”袁崇焕默然无语了好一阵,但终于咬了咬牙,断然道:“然则军情急迫,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倘若朝中有人站出来请发内帑,岂不更好?可就是……就是没有人站出来——唉,如果人人都怕得罪了皇上,不敢上疏直言,那这饷银怕也就根本发不下来喽,到头来还不是坑害了边关将士?坑害了边关防务?最后还是坑害了朝廷、坑害了皇上,边事急矣,既然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就让我开口请命好了!皇上英明,总会明白作臣子的一番苦心的。”
“大哥,你再仔细考虑考虑……”
“没有再考虑的时间了,就这样吧!”
“大人……蓟州、遵化二镇欠饷之事,能不能这样——”程本直又一次想到了借饷,“先知会蓟辽总督及顺天巡抚,让他们也象大人上次在山海关借饷那样,派员速赴欠饷二处,以督师衙门、蓟辽总督衙门、顺天巡抚衙门还有大人的名义向当地商民暂借一些银两发饷、购粮。卑职以为,以大人的声望,各镇商民必定会慷慨解囊、倾力相助的——如此,也便缓解了边关眼前之急,亦救了蓟州、遵化二处将燃而未燃之火。”

“不错——眼下事急,也只能如此了。”袁崇焕点头应允,当即吩咐谢尚政:“谢将军,速去何中军处,领取督师衙门公文带回山海关,请赵率教赵将军速选精干办员分头去蓟州、遵化二处办理借饷事宜!”
“是,督师大人。”谢尚政去了。
“大人——”程本直问道,“那改疏之事?”
“程书吏,我明白你的一番心意。不过——”袁崇焕非常欣赏程本直的干练、才识、仁义和忠耿,也很感激程本直对自己的一片关怀之情。他看了看这个曾四次登门拜访并决计追随他、在他复出之后又执意不愿为官只以布衣从军相随的年轻人,神态庄重地说道:“如今,大明边防事大,五年复辽事急,靠借银发饷,也只是权宜之计啊。为人臣者当为大明边防着想,当为五年复辽着想,也因此当求长久之计。我知道国库空虚,无银可发,可皇家内库有的是银子。所以,请皇上发内帑虽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也是为皇上着想、为大明着想,如果行得通的话,倒也不失为一条极有效的长久之计。皇上英明,一定清楚其中原委,想来也是会准我之所奏的。想我袁崇焕,原本岭南区区一介书生,蒙先帝和当今皇上的恩宠,十年之间,从福建邵武的一个小小县令骤升至当今的朝廷大员。我即是粉身碎骨,也难报浩荡皇恩之一二呀。”
在追随袁崇焕的这些时日里,程本直更直接地了解了他所崇拜的这位督师的行事和为人。听了袁崇焕这一番肺腑之言后,程本直不由地有了一种热血奔涌的感觉,他知道袁崇焕是一个一旦有了决断就一定要走到底甚至不考虑后果的人,而此时此刻,他不仅更加敬佩督师大人对朝廷的忠心,同时也为督师大人的前程和命运担心。
他捧起那本奏折稿文,两眼望着袁崇焕:“大人……”
“程书吏——奏折,你改好就快些誉抄吧,莫误了明早发文。后果,我不会再深想、你也不必再说了。”袁崇焕毅然打断程本直,淡淡地说完几句之后,头也不回,就大踏步走出门,往前厅去了。
望着袁崇焕渐渐远去的身影,程本直的眼睛湿润了。他看了一眼手里的那本奏折稿文,在心底里默默祷告着:“愿皇上明白督师大人的耿耿忠心,愿苍天保佑督师大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