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请发内帑(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是雪后一个晴朗的日子,温暖的太阳光轻柔地投洒在千里雪地上,光线并不强烈,却也仗着积雪的反射,照得行人睁不开眼睛。
演兵场上,宁远驻军的士兵们依旧在列队操练,虽然也在齐声高喊,但已不象以往那样声震八面;虽然也在挥刀投枪,却也不象以往那样威逼九天;就连带兵的军官们也都没有象过去那样厉声吆喝从严要求了,他们也因欠饷而正为一家大小的生计发愁呢。
日昳时分,在宁远南城督师衙门的一间简陋的书房里,身着戎装的袁崇焕伫立在窗前。
此刻,他望着远处城楼上的积雪和城墙上那些显得有些疲惫的站哨士兵,不由地皱起了双眉,那张刚毅果敢执著自信的脸庞上也随之现出了一种平时少有的焦灼忧虑的神色。
在他的身后,黑子静静地蹲在那里,前腿直立,后腿曲地,昂着头看着主人的背影。
好半晌,袁崇焕才慢慢转过身来。他爱抚地抚摩了黑子好一阵子,才又慢慢站起身,缓步走到一直站在书桌旁的一位魁伟英武的将军面前——他,就是不久前升任参将的谢尚政,刚从山海关来。
“一飞——”袁崇焕轻轻叹了口气,看了看谢尚政,说道:“看来还须向皇上再写一本请速发饷的奏折了,边关军情如此紧急,这……这兵饷是容不得再欠下去了!”
“是,督师大人。”谢尚政向后退一步,身躯直立,双手抱拳,恭恭敬敬回答道:“不过……”
“一飞,这称呼我听着别扭。”袁崇焕打断谢尚政的话,“这是书房,不是公堂,也不是战场。我对你也不知说过多少遍了,你我是从小就要好的朋友,在这样的场合,还是按老家的规矩称呼吧。”
“是。督师大……”谢尚政话刚出口,便又立即打住,他不好意思地向袁崇焕笑了笑,改口道:“大哥……”
“看,这不就亲热多了嘛。”袁崇焕笑了,接着问道:“一飞,刚才你说什么来着?‘不过’?是不是?有话就直说嘛,不过什么?”

“大哥……朝廷欠饷已不只此一次,你写的奏折也不只是一本了。小弟私下里听兵部来的人说,皇上对大哥请饷的事已经有些不满啦。”
“哦——”袁崇焕心里又是一震,他想起前不久程本直从京师带回来的消息,但很快又让自己镇静下来,笑问:“都说些什么呀?”
“小弟也问过他们,可他们也没有说出个一二三来,想来也许都是猜测——不过,常言说:无风不起浪,大哥还是小心点好。”
“我说呢?都是一些谣传,听不得的——”袁崇焕脸上仍然带着笑,“去年七月我到京师时,皇上平台召见,曾问及平辽方略,我以‘五年复辽’答对,具体事宜也都一一奏明,皇上龙颜大悦呢。当我说到‘复辽须事事应手、第一便是钱粮’时,皇上当即谕知在场的户部右侍郎王家桢,道:‘户部须着力措办,不可令关辽军中钱粮不足’呀。”
“大哥,太书生气了吧?小弟常想——”谢尚政道,“自古以来,不都是说归说、做归做呀!你看现在,皇上话是这么说,可这才三个月,朝廷不还是照样欠饷欠粮,将士们还不是照样饿肚子!”
“唉……我说一飞呀,这些年灾荒不断,边事迭起,国库空空,户部也有户部的难处啊……九边欠饷已非一日一时,而是以月甚至以年计;所欠数额呢,也不是几千两、几万两,而是几十万、几百万之巨!长此以往欠下去,如何能稳住守边官兵们的心?又如何保证九边不出事?”袁崇焕没有再接着说下去,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又沉思片刻,便作决断:“只有这样一条路可走了——大哥我这本奏折就请皇上发内帑救急,咱们不再找户部的麻烦也就是了!”
“这……这……”谢尚政瞪大两眼,直直地看着袁崇焕,嘴巴张了又张——过了好一阵,还想说些什么,但终于又没有再说下去,只是愣愣地看着袁崇焕,看着他手中的那支笔在纸上来来回回地蠕动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