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整军练兵已初见成效(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谢尚政西去山海关协助赵率教巡视蓟镇的同时,宋世英领命去了沈阳,而程本直则马不停蹄地到关内关外各处核查清理冗兵冗将冗官冗员的情况。
十多天之后,程本直回到了宁远,他将各处兵将官员名册交给袁崇焕,并报告道:“大人,卑职奉命核查关内外各处精兵减员事宜,现已核查完毕,结果如下:关内兵额原有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兵额原有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今裁减总兵、副将并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近百员,裁减士兵二万二千余名;核定关内兵额四万二百余员名,关外兵额七万一千余员名,合计共十一万一千二百余员名。”
袁崇焕点头道:“程书吏,即刻上报朝廷,以二年正月为始,请户部视此数给饷就是了。”
程本直应道:“卑职遵命。”
袁崇焕接着又问:“裁减的兵将官员都送走了么?”
程本直又应道:“大人放心吧,都作了适当安置——愿回乡的都发了路费和安置费,不愿回乡的也都在永平府各县给了屯田,回乡的都高高兴兴地走了、屯田的也安安心心地留下来,自始至终没有发生一起闹事的。”
袁崇焕道:“好,这就好。这些弟兄们过去流血流汗拼命疆场,如今伤的伤、病的病、老的老,大都干不动了,可又都通情达理,实在是我们的好兄弟啊——远的恐怕就难再相见了,这近在永平屯田的弟兄,我们这些带兵的、当官的有空就去看看他们,他们有什么难处也好帮一帮啊……”
程本直道:“大人有如此之念,难能可贵——难怪许多兵将走的时候都还念叨着大人,说大人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官。他们说,这世上好人少、好官更少,而像大人这样的好人、好官更是少之又少啊……”
袁崇焕感慨道:“无论当兵的,还是当官的,都是人哪——人,都应该把人当人看,既要把自己当人看,也要把别人当人看。只要把人当人看,这天下也就太平了……——看,这一扯就扯远了,咱们不说这些了。说说整军的事、练兵的事,程书吏,各营都干得怎么样啊?”
程本直道:“干得还真不错呢,大人。就说这军纪吧,前屯副将刘永昌在一营督察练兵时,突遇大暴雨,所有官兵都被淋得象落汤鸡似的,可教练官没有发话,就没有一个人逃避退缩,反倒练得更起劲了。刘将军曾问一个叫杨铁牛的士卒:‘这么大的雨,怎么不避避呀,也不怕淋湿衣裳生了病?’那士卒答道:‘跟鞑子打起仗来还能分晴天雨天?平时练出一身本事,抗雨抗风也抗病,战场上就更能多杀鞑子呀!’;

“大凌河副将祖大乐在一山凹里指挥演练火炮,不慎失火,祖将军和几十名炮手冒着危险搬移大炮和炮弹,差不多人人都被烧伤了,硬是保住了大炮和炮弹丝毫未损;
“石门寨驻军一营从营区到演兵场一路有不少果园,可弟兄们每天往来,无论饥无论渴也没有一个弟兄打果园的歪主意;
“山海关西郊一处驻军营区挨着一个村子,弟兄们有一点空闲时间就去帮老百姓干活,关系还真不错呢,有趣的是这个营的大部分兵都是广宁大战时的溃兵,过去就驻在山海关,坏事也干了不少呐,看看这变化,大不大?整不整军,不一样吧……类似这些情况还不少。大人,照这样练下去,就不愁练不成关宁铁军,也不愁打不了野战,五年复辽、把鞑子赶出辽东大有希望啊!”
“好,好啊!早一日练成铁军,五年复辽就多一分希望——”袁崇焕显得十分高兴,接着又问:“哎,你刚才说前屯刘永昌部的那个士卒杨铁牛,他的家是不是良乡五里铺的?”
“是的——”程本直道,“卑职特地问了他,他说他的家就是良乡五里铺。他就是那个铁柱的哥哥,长得还真像!就跟一个人似的,很难分辩。他去年冬月从军,开始在石门寨,不久又随军转来前屯。他的武功相当不错,听刘将军说,他现在还是一营的武术教练呢。”
“真是一个好兵!”袁崇焕称赞道,“忙过这一阵,一定去前屯看看他,也把那个叫铁柱的小伙子的话给他带到。”
“卑职已经给他讲了大人路过五里铺的事,他很是激动,连连说遇到了大人是五里铺乡亲们福分。”程本直又补充道。
“唉,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多难啊。想起这我心里就特别难受……”袁崇焕叹气道,稍停便又回到了整军练兵的事情上,问:“程书吏,还有我们规定‘打仗时不许砍头计功’这一条,将士们有什么看法?”
程本直道:“说起这一条哇,虽然也有一些不甚习惯的,但总归还是赞成者居多。他们说,自古以来,砍头计功代代相袭,并没有人提出什么异议来。可是这样一来也有弊端,就是将士们立功心切,往往只顾了争割首级,却误了尽歼敌人的大事,可惜呀!祖大寿祖将军说,万历朝李成梁斩杀百姓以充‘奴首’报功,不少言官曾提出质疑,但朝廷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陋习,有大人的这一条规定,以后那就好多了,省下争割首级的这些时间,将士们就能多杀敌、多立功,这仗么,打一仗也就是一仗,痛快……”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