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饥民造反,已成熊熊之势(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家桢和钱龙锡互相望了望——他们知道,“辽饷”征收不仅不易,而且即使收了上来,遇到火烧眉毛的时候,也让皇上朱笔一挥挪作它用了——此时听皇上又提起“辽饷”,并且重申不允许‘乱动’,二人心里叫苦不迭,嘴上却不敢言,只能伏地叩首,唯唯喏喏:“臣遵旨!”
朱由检终于舒展开了一直紧锁着的眉毛,又道:“适才钱阁老报,陕西乱民造反,内阁应与兵部会商对策,调兵遣将,从快从重打压陕西这股邪火,剿灭它在其熊熊之前!哦——王爱卿,调兵又要给饷,户部重任在肩,朕在这儿等着爱卿的好消息……”
王家桢不得不实话实说了:“启奏皇上,以微臣所知,各地征收‘辽饷’已属不易,而地方催科且层层加派则更加导致民怨沸腾、收之更难。所以……所以……皇上,国库连年入不敷支,如今更是空空,户部现在过的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顾东尚难顾西、取西则又要舍东啊——”
朱由检脸立刻又沉了下来:“王爱卿这么说,朕就不要五年复辽啦?”
王家桢连忙表白:“微臣不敢。”
朱由检瞪大了两直视王家桢:“那就是要朕坐看陕西乱民坐大喽?”
王家桢吓得浑身直冒冷汗:“微臣不敢,不敢。”
朱由检转脸看着钱龙锡,又问:“钱阁老,你替朕拿个主意,如何?”
钱龙锡伏地答道:“皇上天纵英明,臣岂——”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把钱龙锡那个“敢”字堵在了嗓子眼里,接着就响起曹化淳那尖尖的嗓音:“皇上,辅臣刘鸿训有……有急事求见。”
“又是急事?今天这是怎么啦,急事全都赶在一起了——”朱由检瞪大两眼直瞪瞪地看了曹化淳好一阵,这才缓过神来端直了身子又开金口:“传他进殿,朕倒要看看,他今天给朕带来什么天塌地陷的急事情?”
“皇上,兵部有急件——”刘鸿训三呼万岁之后依旧跪在地上,双手高举着两道呈文,“内阁刚刚收到,臣就送来了。”
“先说!”朱由检瞧也不瞧,板着一张脸,狠狠地吐出了两个字。
“是,皇上——”刘鸿训依旧跪在那儿举着呈文,“河北白莲之盗蔓延,云南安奢之乱又起,兵部……”
“白莲之盗?安奢之乱?是不是?都一起来了!”朱由检猛然起身,打断了刘鸿训,“那就快调兵去弹压呀!还有陕西那些造反的乱民,调兵去快快给朕弹压下去、灭了他们!”
“皇上,兵部调兵已有方案,即呈皇上御览。但如今只有粮饷还没着落……”刘鸿训如实回道。
“王爱卿,‘辽饷’不是还有吗?就从这个项目下支取吧。”朱由检想也不怎么想就作出了决断。

“可是……皇上,这‘辽饷’项目下全部支取也还差一大截呢;再说,辽东那儿的欠饷又该怎么办呢?”王家桢哭丧着脸道。
“王家桢,火都烧到眉毛了,只好急事急办——朕就特批了。其它地方嘛,先搁一搁再说。天,塌不下来!”朱由检又不耐烦了。
“皇上……”王家桢今天求见皇上,本来是想说服皇上尽快把所欠辽东军饷全都解决了的,甚至‘辽饷’不足,还打算请皇上从内帑中拿出一些银子补足。可想不到事情竟然弄到这步田地,倒让他手足失措了。无奈中,他想干脆直接向皇上提出请发内帑的事,但扭头看了看身旁的刘鸿训一眼,突然想起这位阁臣曾经为请皇上发内帑的事还挨过皇上的白眼,话到嘴边便又立刻闭上了嘴巴。
“皇上,臣以为——”钱龙锡上前一步,打算讲出自己的意见。
“朕意已决,钱阁老不必再说什么了——”朱由检看也不看钱龙锡、刘鸿训和王家桢,只抬手一挥道:“卿等且都去吧。”
走出午门,王家桢实在忍不住了,向钱龙锡和刘鸿训求救道:“钱阁老,刘大人,帮下官想想办法吧——七月十四平台召对时,下官可是当面答应了袁督师的,想不到这才三个多月……下官就先成了说话算不得数的人,再见到袁督师,下官这张老脸真是没处搁了哇!”
刘鸿训不由叹了一口气,道:“王大人,事情到了这种地步,真是没辙了。本来嘛,只有皇上手里的内帑银能帮上忙,可皇上不可能放手。这一点,王大人心里也清楚,要不是这样啊,王大人刚才就会直接讲出来的。是不是?王大人。所以说这事就难住了王大人,我们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难帮上王大人一二!钱阁老,你说呢?”
钱龙锡一边点头一边接道:“刘大人说的是,可要说到难,难住的何止只是王大人一个人?真正难住的人,恐怕还要数袁崇焕了——记得他在一道题本中就曾经说起过:‘何也一奴发难,合四海之力不能支,历十二年之久不得结,而安奢之祸、白莲之盗因之而起,夫一隅有事全力遂分,则九边更有事,东事何由得结?’二位想想,五年之后东事一旦结不了,袁崇焕他又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唉,五年之局这才过去短短的三个多月,难题就摆在了他面前。那在今后的四年八个多月里,还会有什么难题?是大难是小难?跨不跨得过去?有谁能料得到?所以说,袁督师才是最难的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