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饥民造反,已成熊熊之势(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老家伙装什么蒜,对朕说三道四都敢,这时候还有什么不敢的?”朱由检想起不久前钱龙锡直言批评他的一份奏折,心里就不是滋味,刚想开口再训钱龙锡几句,也好先出一口恶气,却见曹化淳又一次急匆匆走进殿来,禀报道:“皇上,户部侍郎王家桢有急事求见——”
“又是急事?什么急事啊?不见!不见!”因为陕西乱民造反的事,已经让朱由检十分不耐烦了,听曹化淳又来这么说,连连挥手道:“什么事都办不了,就知道往朕这里一推六二五,朕哪还有片刻的清静!”
“王侍郎说……说……”曹化淳吞吞吐吐,想说又不敢说似的。
“说!王家桢说什么?”朱由检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又吼叫起来,“你倒是快说呀!”
“王侍郎说……说各边欠饷时间既久……数额又大……”曹化淳伏地叩首,依旧吞吞吐吐。
“又是欠饷?”朱由检声音立刻低了下来。
“王大人还说,辽东军饷也……也发不下去了……”曹化淳头也没抬继续道。
“辽东也欠饷了?”朱由检脸上挂不住了。
“是,皇上。王侍郎那个急呀,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所以急着求见皇上……”曹化淳这才长出了一口气道。
“宣他进殿吧——”朱由检无可奈何道。
王家桢小心翼翼进了大殿,行大礼参拜之后,便向朱由检一五一十念起了欠饷的陈年流水帐:“去年宁锦之战后,七月,镇守宣大的太监葛九思报称说宣镇缺饷数月;八月,陕西巡抚胡廷宴报临巩边饷已经缺了五六年,靖虏边堡缺了两三年,固原镇自万历四十七年以来共欠京运银十六万两;十月,甘肃巡抚张三杰称平凉镇累年积欠达七十多万两,西安欠了八十多万两;到今年正月,顺天巡抚报告蓟门已经缺饷六个月,积欠至四十三万;三月,三边总督史永安和延绥巡抚岳和声、巡按李应公联名报告延绥饷银自天启元年以来,积欠竟达一百五十余万两,不少士兵甚至长达二十七个月拿不到饷;同月,户科给事中段国璋称榆关缺饷累计也达六十余万两;五月,宣镇又缺了五个月的粮饷,六月……”
还没等王家桢把流水帐念完,朱由检就不高兴了,猛地一挥手打断了王家桢:“辽东又是怎么一回事?也欠饷啦?”
王家桢随即回禀道:“皇上,一直都欠,旧帐未清,又添新帐——蓟辽督师衙门的催欠单一封接一封地来,督饷官马不停蹄地来回奔波,一进户部坐在那儿就不走了——微臣如今连招架之力都没有了……”

朱由检心里起疑,立刻又打断了王家桢:“袁崇焕离京时,朕不是给了他二十万两银子么?”
王家桢连忙又奏道:“皇上容禀:袁督师八月到任,处置宁远兵变,那二十万两银子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截止七月底,已欠辽东饷银七十多万了。户部拆东墙补西墙至今还差辽东二十几万旧帐未还,这又过去了两个月了,户部连一两银子也没有发过去。按现时辽东关内外兵将员额和马骡数额,这新帐旧帐一起算,所欠饷银怕又是一个七十多万——这么大的一笔数额,叫微臣如何筹措?又如何向皇上、向督师交差呢?”
朱由检脸色微微一红,他后悔不该再提那二十万银子的事,这不是自己出自己的丑吗?悄悄看了看王家桢和钱龙锡一眼,见他们没有什么反应,随即也就恢复了常态,又作天纵英明之状:“王爱卿一番辛苦,朕已知之。于今之计,加紧征收‘辽饷’而已。哎——这每年的‘辽饷’应收多少啊?”
王家桢答:“皇上——万历四十六年,朝廷因辽东用兵而加派田赋,至万历四十八年,前后共加三次,每亩田增派九厘,每年共计银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此后便成定例,这就是‘辽饷’。可这些钱根本就不够用,仅泰昌元年到天启元年的十四个月时间,辽东战场上就支出了九百二十五万两。所以,自天启以来,朝廷又陆续在杂项、关税和盐课等项目上增派,至天启五年时,每年加派的饷银已经到了七百七十多万两,比万历四十八年时还多出约二百四十万两,这两年……”
朱由检微微一笑,问道:“今年‘辽饷’收之不过数月时间,王爱卿,不会这么快就用光了吧?”
王家桢立刻回禀道:“有倒是还有,不多了。这笔款户部不敢乱动,皇上已有旨在前,每笔开支都要皇上特批方可出库的。”
朱由检点点头:“国家这么大,用钱的地方也多,‘辽饷’这一块还真不能乱动。好了,今日钱阁老也在,二位回衙后都在钱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想必一定不会成其难题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