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遏奴者,崇焕也(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平台,就在建极殿左侧的后左门,是朱由检召见阁臣百官问事咨政的地方。
六位辅臣端坐在那儿,心里想着的都是同一件事:刚才的天怎么一下子就变黑了?又是电闪,又是雷鸣,还有那个大火球,那座塌了的角楼,那段倒了的城墙……这青天白日好端端的,咋就突然闹腾出这些怪事来?
坐在高处的朱由检依旧面无表情,他威严地看了看分坐两旁的六位辅臣,干咳了一声,这才拿起桌子上的一份奏章,开了金口:“雷电怪异,乃上苍示警;东城有缺,亦似有所指——这是你们前日送来辽东巡抚毕自肃的奏章,说户部已经拖欠了几个月的粮饷,将士们颇多怨言,军卒们更是牢骚满腹。何谓示警?何谓所指?不就是辽东要出什么事的先兆?你们说说,这户部的大员们都是干什么吃的,为什么不及时给边关送粮发饷啊?”
李标他们当然知道为什么——国库空虚,入不敷支,户部能有什么办法?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可他们谁都不愿意把这事说到明处:皇上登基以来,时时处处都在表现自己高明,曾有几个大臣在奏对时忽视了这一点,皇上问什么就答什么,唯恐说不透皇上就听不明白,结果没有一个不碰钉子的——几位辅臣不说话,平台一时冷了场,朱由检顿时脸色一沉:“怎么?请你们大驾来,就是为了看你们不说话吗?嗯!”
辅臣们面面相觑,好在李标这时已经想出了对策,随即起身奏道:“皇上,臣等已照会户部,要他们尽快发饷,但这只是治表之举。要治本,还是皇上前已提出的方略:边帅换人!王之臣督师辽东已经将近一年了,不仅不思平辽大计,甚至连兵都带不好,无能至此,又如何为皇上分忧呢?”
朱由检脸上立刻阴转多云:“首辅说的极是,王之臣不思平辽大计,只知奉迎逆阉,如何带得了兵,如何平定辽东,又如何为朕分忧?”
其余五位辅臣也一齐称颂道:“皇上英明!”
朱由检满脸春风:“那就说说让谁去坐镇辽东吧!”
召对的气氛得以缓和,六位辅臣马上就轻松了许多。
“皇上,臣推举前阁臣、帝师、蓟辽督师孙承宗。”李标心目中早就确定的辽东主帅就是孙承宗——他见自己的一番奏对立刻让皇上转了话题,这无疑也解了五位同僚的围,无形之中又抬高了自己,自然很高兴,还没坐下就又奏道。
“孙阁老,保定府高阳人,督师蓟辽四载,边功卓著,朝野尽知,只因马世龙柳河之败,即为逆阉所罢……”看来朱由检对孙承宗十分了解,“已经年过花甲了吧?”
“启禀皇上:孙承宗今年六十六岁。”李标答。
“哦……”朱由检“哦”了一声,不说话了。
“皇上,臣举荐前辽东巡抚袁崇焕。”钱龙锡又奏道。
“哦……”朱由检又是一声“哦”,不过接着话就多了起来,看那样子似乎对袁崇焕更感兴趣:“卿等说说袁崇焕吧。不少大臣连章举荐,朕看也很不错嘛,他打退了奴尔哈赤而有宁远大捷;又打退了皇太极而有宁锦大捷;就是孙阁老的四载边功,也得力于他的这个部将袁崇焕,难得的一个人才呀。可是……朕听说袁崇焕也有与奴酋议和、为逆阉建祠二举,即先帝在日,不少廷臣对此也都议论纷纷,是不是啊。”

钱龙锡对此则好象早有准备,当即起身奏道:“皇上英明,凡人与事,皆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臣以为,诸臣之连章举荐崇焕者,无非为封疆计;皇上之纳诸臣言,起用崇焕,亦无非为封疆计。而至于最终是用是弃,关键即在崇焕有议和与建祠二案。夫和戎下策、媚党恶名,而崇焕之二者皆犯,即爱崇焕者,岂能为之讳?然臣以为此又不必讳:和议之举,权党主之,内镇守行之,崇焕因而委蛇其间,借以修宁、锦之备,其用意原与他人不同。此则崇焕之过,而不必讳;生祠之建,刘应坤、纪用主之,诸将士赞成之,崇焕亦因而委蛇其间,以消逆阉之怒,其处世原与他人不同。此又崇焕之过,而不必讳……”
朱由检点点头,似乎颇有同感,起身走下台阶,又走到钱龙锡身旁:“卿说的是——人,既然有长有短、有功有过,那么且不可因其长、因其功而讳言其短、讳言其过,也不可因其短、因其过而无视其长、无视其功。”
钱龙锡心里不禁一喜:“皇上英明,言简意赅说到了事体的根本。臣因此也以为,对崇焕而言:用其长,正不必护其短;当然,也惟有今日明白恕其短,到异时乃能永久用其长。而以护惜为含糊,不公议于朝者,必私议于室。将崇焕之足欲前,其神且却矣,何以望其敢勇直前,为国家肩此重担哉?”
朱由检又问:“这么说,这个有长有短有功有过的袁崇焕也可以重用喽?”
钱龙锡立即接道:“是,皇上。臣持议必欲朝廷用崇焕者,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兵,而崇焕乃置母、妻于军中。纸上甲兵,人人可自命也。而实实从矢石锋刃中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伎俩较实。此臣所以谓崇焕始终可用也。”
朱由检早已心中有数,却不动声色,故意停了一会儿,这才转身又向首辅李标征询意见:“首辅说说看,朕是用袁崇焕呢?还是用孙阁老?”
李标其实早就看出了新皇帝的意图,却只是装傻:“皇上慧眼,两人都是可用之才,但凭圣断。”
朱由检非常满意地笑了笑,回身上了台阶,手扶御桌,朗声道:“传朕旨意:罢蓟辽督师王之臣;着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跟“加征辽饷”一样,对新皇帝来说同样非常重要的这道圣旨,也在当天就由“八百里加急”快传迅速送了出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