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听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要离开宁远城了,一种强烈的难割难舍之情在袁崇焕的胸中油然而生——他带着黑子在城墙上一步一步地走着,一步一步地量着;他走了九里一百二十四步,也量了九里一百二十四步;走完了一周,再重走一周:脚下的每一段城墙,身旁的每一个城堞,他都熟悉。这里拆了返过工,那里曾经加固过,这里放过红夷大炮,那里有一段被鞑子挖塌了的缺口……他默默地走着、量着,又默默地看着、想着,“真是割舍不下呀,宁远!”他在心里念叨着,甚至不自主地喊了出来——这毕竟是他和一万多弟兄吃苦受累流血流汗拼过命的地方啊!
回去的路上经过学宫,里面传来一阵阵抑扬顿挫折的读书声。他的脑海里立即出现了第一次接见鞑子使者方吉纳、温塔什的情景,也出现了他与程本直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他若有所思地停住脚步,却又无奈地摇了摇头,走了过去。
夜里,风骤起,雨也急。
风雨声里,正在书房读书的袁崇焕不禁浮想连翩——黄钟大吕,金戈铁马,空阔的天和地,庄严的佛与神,筑城的艰难困苦,激战的刀光血影,仕途的坎坎坷坷,家乡的山山水水……都一齐涌上了他的心头——书,自然是读不下去了,他索性放下它,坐在那儿任由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可到后来,他又干脆什么也不想了,只是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风声和雨声。
夜深了,佘洪轻声劝道:“老爷,该歇息了。”
可袁崇焕却没有一点的睡意,依旧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过了好一阵,才自言自语道:“听听——这风,不就是老天愤怒至极的吼声么?这雨,不就是老天悲痛至极的泪滴么?”
他一边说,一边感叹。突然,他又想起了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老先生写给东林书院的那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他沉思良久,一边小声地读着,一边示意佘洪磨墨。可是,当他面对桌上摊开了的宣纸时,却迟迟没有动笔。
好半晌,他才挥笔写下了二个字:
听雨
放下笔,他对佘洪道:“若他日有缘再来,这书房就叫‘听雨斋’好了!”
临行的前一天,雨还在不停地下着。袁崇焕冒雨去了东山,接着又去了觉华岛。在两处的墓地,袁崇焕向战死的弟兄们作了最后的道别。
天黑时,袁崇焕才回到巡抚衙门,却发现满桂、赵率教、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宋世英、谢尚政、毕自肃还有各城堡主将各衙门主官等等都在客厅里,等着他回来呢——明天,袁崇焕就要走了——众将都争着要陪伴袁崇焕到京师,可袁崇焕又坚决不肯。直到最后,众人总算说服了袁崇焕。可袁崇焕倒是答应了,但只要两人代表;于是众将也就按袁崇焕的意见推举出了宋世英和谢尚政,由他们作代表送袁崇焕一家到京师。

袁崇焕离开宁远的日子原本一直对外保密,可城里城外的百姓们到底还是打听到了实信。雨虽然一直没有停歇,但天才蒙蒙亮,巡抚衙门前已经有些拥挤,而且人们还在络绎不绝地来。他们向守门官说,一定要送送袁大人!
当谢尚政将此情况报告给袁崇焕时,袁崇焕立时赶到大门前,双手抱拳频频向人群致意:“乡亲们的情意,崇焕心领了。这雨还在下,莫淋坏了身子。大家都请回——请回吧!”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眼含热泪对袁崇焕道:“袁大人,没有你,就不会有宁远的今天。你的病,也是为我们宁远百姓落下的,苦了你啦,袁大人,还有你的一家老小——我们阖城百姓感激不尽,都舍不得你们走哇!”
袁崇焕再一次抱拳连连施礼:“崇焕也舍不得离开乡亲们,可……身体不适,又蒙朝廷允准回乡调理,也是不得已呀……”
几位老者又说道:“大人回乡治病,我们不敢强留,留也留不住哇。可是,大人病体康复以后,一定要回到宁远来呀!”
袁崇焕只有苦笑:“一定……一定,一旦朝廷有旨宣诏,崇焕一定再回来,一定回来和乡亲们在一起……”
宋世英和佘洪夫妇早早已将叶氏、如蕙及行装送到了南门,这时又回到巡抚衙门催促袁崇焕快些上路:“大人,南门也聚集不少老百姓,听说连乡下也有许多正往城里来,都要给大人送行。快走吧——迟了,怕连南门都出不去了。”
待袁崇焕一行赶到南门时,那里的街巷甚至城楼上、城墙上也都集满了人。雨地里,人们都在翘首等待,他们都要来看看袁大人、送送袁大人。袁崇焕含泪向人们拱手致意作别……
骑上马背时,袁崇焕看到满桂、赵率教、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毕自肃等人都跪在南门内侧,他心头猛地一热,连忙下马跑过去,一一将他们扶起,道:“话,我们说得够多了。总归也就是四个字:‘边防事大’。各位兄弟,仔细办好自己份内差事要紧,要对得起皇上、对得起朝廷、对得起辽东百姓,最主要的还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切切,切切!”
众人齐声道:“大人教诲,我等时刻谨记在心!”
袁崇焕这才重又上马,回身望了望雨地里跪地相送的军民们,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他双手抱拳向军民们接连拜三拜,这才回转身哽咽着吩咐佘洪道:“我们……我们走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