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周杰伦的双截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精神分析学是19世纪末发端于奥地利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把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是指最本原的一种本能冲动;“自我”是指受社会伦理等原则抑制的伪装了的本能;所谓“超我”则是指受伦理原则支配的道德化的“自我”。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常用名词“戾愎多”(Libido,也有翻译为里比多的,但本人以为“戾愎多”更有意思^_^),就是泛指那种被压抑在“本我”中的性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生命本能中最有力和最活跃的,无意识和性本能则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在探索精神现象的深层根源(戾愎多)过程中,弗洛伊德归纳出人类心理有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作用、升华作用、认同作用、文饰作用、抵消、固恋、倒退。
下面,Tom God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出发,对周杰伦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双截棍》细细分析一通,Tom God姑妄言之,大家也姑妄听之!^_^
这首歌一开始,就开宗明义摆出了一种“固恋”的情结,你看——
岩烧店的烟味弥漫 隔壁是国术馆,
店里面的妈妈桑 茶道 有三段,
教拳脚武术的老板 练铁沙掌 耍杨家枪,
硬底子功夫最擅长 还会金钟罩铁步衫。
弗洛伊德说固恋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或心理倾向停留在幼年时某个阶段。很明显,玩双截棍者的心理倾向正停留在岩烧店和国术馆里。孩提时代的他想必在那两个地方感受到某种心灵的快乐。同理,我们看韦小宝孩提时代生活在丽春院里,想必他也在丽春院里感受到某种心灵的快乐,于是乎,韦小宝的心理倾向也停留在丽春院里(从他念念不忘要去扬州开几家胜过丽春院的窑子的想法可见一斑)。固恋,固恋,固执的留恋,诚然如此!
第二段歌词我们可以看到“倒退”机制起了作用——
他们儿子我习惯 从小就耳濡目染,
什么刀枪跟棍棒 我都耍的有模有样,
什么兵器最喜欢 双截棍柔中带刚,
想要去河南嵩山 学少林跟武当。
什么是精神分析学里的“倒退”呢?就是“自我会因受挫折而退回到早期发展状态”,在具有依赖性人格的人身上尤为明显。照经验法则来看,倒退是要回到过去很安全,能适应的情形中去,在心理上摆脱困境,大凡正常人都能运用,但也不乏个别走向极端导致神经疾病和心理变态的例子。看来玩双截棍者似乎有些走火入魔,即便算不上心理变态,也绝非心理健全——你喜欢双截棍就跟李小龙学嘛,干嘛想去河南嵩山,那里武僧用的兵器只有三节棍!^_^再说了,嵩山有少林寺,可没有武当,武当可是在湖北武当山,你要能在河南嵩山学到武当那可真了不起。^_^
接下来看下一段,很明显,从这段习武文字中处处可以看出“压抑”机制起作用——
干什么(客) 干什么(客) 呼吸吐纳心自在,
干什么(客) 干什么(客) 气沉丹田手心开,
干什么(客) 干什么(客) 日行千里系沙袋,
飞檐走壁莫奇怪 去去就来。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里把“压抑”简明分为先天压抑和后天压抑两种。先天压抑是完全否定****等冲动的表现,使其永远处于被压制状态中;后天压抑是现实环境强加给人的现实压力,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念和记忆从意识中驱赶出去,防止它们的宣泄。以上这段习武过程,正是后天压抑起作用。玩双截棍者用习武来压抑自己“戾愎多”,即性本能,通过内练一口气(呼吸吐纳,气沉丹田)锻炼精神,让心自在,外练筋骨皮(系沙袋)折磨自己**。让我不由想到历史上欧洲的苦修修士们用折磨自己**方法达到压制**,坚定信仰的种种事例。^_^
再让我们来往下看——
“一个马步向前 一记左钩拳 右钩拳,
一句惹毛我的人有危险 一再重演,
一根我不抽的菸 一放好多年 它一直在身边。
哦哟,这是什么心态?这正是“投射”的心态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碰上了这样的人士可得绕道走,否则大有危险!^_^ 投射在精神分析学中意味什么?意味着把痛苦的起因推给他人或客观存在。说白了,就是找个垫背的。^_^再来看这一句“一根我不抽的菸 一放好多年 它一直在身边”,这又转入了另外一种心态,是什么心态呢?毫无疑问,是“抵消”的心态,这种心态也叫解脱,是用象征性的事物或行为来抵消内心恐惧。赎罪心理就是一种典型;另外还有祈求神明宽恕,或通过做善事来解除内心罪恶感。玩双截棍者就是用香菸这种象征性的事物来抵消内心恐惧。^_^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告诉我们,做梦者梦见圆柱状的长形物体意味着梦的是男性生殖器,玩双截棍者的这个“一放好多年 它一直在身边”的“一根我不抽的菸”似乎象征的正是那个——还有那个双截棍似乎也是圆柱状的长形物体……嘿嘿,还是不说了。^_^

接下来的——
干什么(客) 干什么(客) 我打开任督二脉,
干什么(客) 干什么(客) 东亚病夫的招牌,
干什么(客) 干什么(客) 已被我一脚踢开。
我注意到,“打开任督二脉”体现的是内向投射,而“东亚病夫的招牌,已被我一脚踢开”体现的是升华作用。所谓内向投射精神分析学解释为“将原因归罪于自己,产生自责、自杀的行为”。玩双截棍者走火入魔,由外而内,疯狂的自虐行为似乎跟自杀有些贴近了,试想,打通任督二脉是何等危险之事,历来武侠名著无不声称,真气如果走入岔道,轻者全身瘫痪,变成植物人,重者经脉寸断,狂喷鲜血而死。玩双截棍者既未服食奇花异果蛇血熊胆,又不曾有高人灌输几十年勤修得来的内力,仅凭一股血气之勇,也想打开任督二脉,岂不是迹近于自杀?但居然能履险如夷,逢凶化吉,顺利打开任督二脉,真个是不可思议,咄咄怪事!^_^我们再看到,内向投射之后升华作用开始起作用,精神分析学认为升华作用是最具积极意义的防御机制,可使最粗野的原始冲动转向对社会文化有益的追求方面。明显,玩双截棍者打开任督二脉后自以为神功大成,要为踢开东亚病夫招牌尽一点力了。这当然对于中华是有益的。可是我们不能忘记,在玩双截棍者喊口号之前,许许多多的武林前辈,比如霍元甲、韩慕侠、杜心武、李小龙等等,已经为踢开东亚病夫招牌做出了身体力行的实际贡献。
再往下看——
快使用双截棍 哼哼哈兮,
快使用双截棍 哼哼哈兮,
习武之人切记 仁者无敌,
是谁在练太极 风生水起。
这一段歌词明显反映了玩双截棍者自我防御心理机制中的“认同作用”。什么是认同作用?精神分析学解释为“自我与某对象无意识的视为等同”。我们可以看到在偶像崇拜中就存在着认同心理机制。崇拜玩双截棍者的Fans也或多或少有着认同作用这种心理机制。然而粉丝们大概想不到玩双截棍者也会有认同的对象。那是什么呢?自然是“习武之人切记”的“仁者无敌”喽!“一句惹毛我的人有危险”的玩双截棍者居然也会认同仁者无敌,也太无厘头了吧!^_^而作为无敌的仁者,把双截棍耍来耍去耍猴似的肯定不象话,那么打一套不愠不火的太极拳明显才符合身份嘛!看到没有,练太极拳会风生水起呢!岂不比双截棍好玩得多?^_^
接下来是倒数第二段歌词——
快使用双截棍 哼哼哈兮,
快使用双截棍 哼哼哈兮,
如果我有轻功 飞檐走壁,
为人耿直不屈 一身正气。
我们不难从中领略到“文饰作用”有效的发挥了它的作用。何谓“文饰作用”? 精神分析学解释是“为开脱责任而采取的手段”。玩双截棍者想要飞檐走壁就得有轻功,想要一身正气就得为人耿直不屈。问题是你做不到啊!那么怎么办呢?只有用“如果”这个词来解决了。^_^季翔当年在国际大专辩论会上不是说过么——“用一个如果的话,巴黎也可以装进一个瓶子里!”^_^
哼哼哈兮,总算哼哼到最后一段^_^——
快使用双截棍 哼
我用手刀防御 哼
漂亮的回旋踢
至此,弗洛伊德介绍的十种人类心理自我防御机制堪堪只剩下了一种反向作用,那么最后一段不想用也不成了!^_^精神分析学把反向作用定义为“过分伪装自己的防御机制”。是啊,我们从玩双截棍者“用手刀防御”和自以为“漂亮的回旋踢”就能看出是在过分伪装自己。玩着双截棍怎么又出来手刀了呢?你这不是把日本的空手道都搬过来了!^_^双截棍要能解决的话何必还回旋身体再去踢人家?马步如果没练好的话,可千万小心——别闪了腰啊!^_^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