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南怀瑾献对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南怀瑾何许人也?用他网站上的谀词说来就是——“学界楷模, 一代宗师”、“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力,继续著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
乖乖不得了!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继续教化者啊!好高好高啊!我等岂不是要高山仰止,顶礼膜拜了?^_^
且让我们看看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继续教化者立言有哪些?哦,原来有这么多啊——《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列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甚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
更是乖乖了不得,“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似乎要佛道儒三教大小通吃啊,这么大胃口,消化得了吗?^_^
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南先生对儒家是怎么经纶的——
2006年8月4日老南在上海(在这个地方讲演传统文化真是太妙了!^_^)美仑大酒店演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时对儒家的提法是“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的。”老南的这个思路在他的另一句话中体现得更露骨——“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来自《论语别裁》的再版记言)
老南先生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论语别裁》了。《论语别裁》此书张中行很早就在《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一文中批判过,一针见血指出老南是“用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因为老南先生也曾说过“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这不明显是自打耳光吗?^_^
张中行还指出老南书里多处自我发挥、牵强附会、望文生义之处,比如老南谈到《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居然胡扯一通,说什么“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_^ 张中行指出“亡”乃“无”的通假字。在下虽年轻识浅,却也想补充一点:诸夏为中原诸国,并非老南理解的夏朝和殷商,老南论语别裁,还真个别出心裁呢!^_^
再让我们来看看老南对道家思想是如何参悟的——
老南在上海讲演时把道家说成是“药店”,当然,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说。董子竹在《老子我说》中就评价老南“药店”提法是把道家庸俗化,讲《老子》是处处为“术”张目,借老子的文字名相说了一些浮皮潦草的理学禅话而已,而且很多地方甚至连原文本意都解错了。^_^
我最欣赏的是董子竹《老子我说》中对《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断句,他是这么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理由是先秦汉语“道”没有作动词“言”、“说”的先例。据董说这也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太乙道代代相承的版本。不过董认为“道可”即存在,“道非”即非存在,而“道可,道非,常道”是作为一个体验整体生命活动的过程,即体验“宇宙——生命”系统存在着、运动着的过程。“名可,名非,常名”则是道以自身力量显示自己的过程,人类自觉或不自觉追求“常名”境界,必然要经历“名可”(名与物两可)到“名非”(名与物分离)的历史阶段。而老南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是“首段,他(老子)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著道是一般的常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很明显,老南是把讲佛的那一口头禅“不可执著”拿过来信口开河讲道了!^_^却是忘了老子还说过一句“不知常,妄作凶”。历代呵佛骂祖的禅师们曾说释迦是天竺老骚胡,看来老南由佛说道正是胡说八道啊!^_^
最后我们来领略一下老南的看家本领佛学吧——
老南在上海讲演对佛家是什么提法?“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当然,不管开的什么店,发展大了久了,大概都会出现劣货乃至冒牌货,反过来坏了自己的牌子。”
那么你老南的佛学应该是正牌货啰!可为什么无视经书中万千义理思辩,避而不谈“般若”、“精进”,唯独对“修证”情有独钟?有人猜度南怀瑾是借“修证”之名,来剥夺其门徒的知性,实是借之暗示他就是佛的代言人,换言之,就是反复暗示,如想修行,必须完全服从他的旨意——其本质不外乎借其说以欺世盗名,印书聚众敛财,并企图以接触政坛,达到其教主理想。我倒不太同意这种“不惮以最大恶意来猜度中国人”的想法!^_^我宁可相信董子竹稍微温和一点的说法“南先生的思想是最消极的儒学、理学加最消极的道学庸俗化的大杂烩,再加上一系列的佛学名词的包装。”
而TOM历史文化的板斧是很欣赏老南的佛学的,转了老南的帖子还置顶加了荐。这种态度跟老南在帖子里文章中推崇雍正皇帝作为居士是有“正知正觉”显然有得一比。我在回帖中就说,虽然雍正是个好皇帝,虽然他也确实信佛,自命居士,然而说他有“正知正觉”显然是拔高了,你老南自己有没有“正知正觉”还是个问题,怎么倒给别人赏赐起“正知正觉”的封号来了?^_^
董子竹说东方文化之所以从老庄孔孟之后,步步下滑,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有了无数的南先生这样的大师、法师、“真人”,其实,南先生这样的大师、法师、“真人”又岂能让东方文化步步下滑?乾坤何重尔何轻?连“万古云霄一羽毛”都算不上,只怕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吧!
想那老南先生发迹于蒋岛主治下的台湾,地方不大,倒是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李敖在《国民党与种猪》里说孔子的七十六代重重重重孙子的孙子孔德成是文化种猪,在北大讲演时说妖僧林云是“嘚儿”了,在《张天师可以歇歇了》一文里说张天师可以歇歇了……
我看大小通吃吃不了还兜着走的号称三教教主的老南先生虽说不是国民党豢养的文化种猪,倒也算得上一号文化种马,而且“老骥伏枥”,撒种过多过频,最好也去“嘚儿”了吧,因为你太累了,可以歇歇了……^_^
最后照老规矩(或者说是我老毛病也行^_^),于此文将毕之时谨撰一联以赠南怀瑾老先生——
僧不是,道不是,儒不是,东西不是,一定找不着北,南子岂曾怀瑾?
天无知,地无知,人无知,春秋无知,休说过得了冬,夏虫焉可语冰!
附录:
南怀瑾说“三武一宗”是昏君
历史文化版副最近转了南怀瑾一个帖子,命名为《从雍正说到乾隆》,内容摘自《原本大学微言》。几个坛友纷纷指出其中谬误,珐琅与雕玉指出,康熙八岁即位而不是十三岁即位,清朝版图比元朝大,而不是“除元朝以外实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朝”,嘉庆皇帝1820年去世,1799年才30多岁,而不是“到嘉庆末年一七九九年为止”。启明天下也指出乾隆终其一生都未住进过宁寿宫一天。他“退休”后一直住在养心殿掌权,直到去世。而不是像老南信口开河说的“他在太上皇的宁寿宫皇极殿上,手持念珠,跏趺禅坐,为大清江山保平安而修密法呢!”另外启明天下也同珐琅与雕玉一样看到了1799年应该是“乾隆末年”而不是“嘉庆末年”。
珐琅与雕玉对南怀瑾是这样评价的:老人家嘛,年纪大了,难免记性不好,何况很多问题还有争议。有些应该是口误或者笔记错误。
启明天下和珐琅与雕玉的言论,可以说对南怀瑾仅仅触及皮相,而对其荒谬思想认识不深刻,品味不出老南骨子里的那种“反动”(^_^虽然有些不大愿意借用这个我们伟大的党建国以来常用的政治词语,但一时之间我也找不到更贴切的)。而我当时就针对老南从佛法的立场来给雍正皇帝封了个“正知正见”的例子一针见血指出“虽然,雍正是好皇帝,虽然他是居士,学过佛,但绝非南拔得那么高。南自己有没有正知正见还是个问题,居然还评价雍正从佛法的立场来讲是正知正见。南书是读得多,但读书死,死读书。穿凿附会太多。还妄图三教通吃。光佛学他就消化不了!”
现在,我将通过举出老南这篇文章里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来揭露这位“三教教主”骨子里的那种“反动”思想。何谓“反动”,逆历史潮流而动也。
大家看,老南讲了这么一段精彩的话——“中国过去的历史,尤其在佛教的宗教史上,认为破坏佛教最厉害的,便是“三武一宗”之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后周世宗)。但并没有说雍正这样做,也是佛教史上的灾难。事实上“三武一宗”的事,是有关历史文化恩想的冲突,和佛、道两教的宗教斗争,以及那些昏君的不知正面治理所造成的结果,但也并非是政治上的绝对盲动。至于雍正的整顿佛教禅林,他是以内行对内行,他的本心原在维持佛法的正知正见,当然不能把他做为迫害宗教的事件来论断。”
看到了吧,在这位“当代维摩诘”的话里,“三武一宗”是“那些昏君”,而“佛教史上的灾难”是他们“不知正面治理所造成的结果”,当然,他也轻描淡写来了句“但也并非是政治上的绝对盲动”。
历史是任由你“当代维摩诘”信口开河的么?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昏君”究竟是怎么个昏法?^_^
“三武一宗”第一位是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庙号世祖。《魏书》上对他的评价是:世祖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
第二位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庙号高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是这样描述他的:周主性节俭,常服布袍,寝布被,后宫不过十馀人;每行兵,亲在行陈,步涉山谷,人所不堪;抚将士有恩,而明察果断,用法严峻。由是将士畏威而乐为之死。不单如此,司马光还在评论文字中称赞说:周高祖可谓善处胜矣!他人胜则益奢,高祖胜而愈俭。
第三位是唐武宗李炎,其实他不但“武”,也是一“宗”。虽然此人迷信道士,乱服丹药,最后“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最终三十三岁就“崩”了!但旧唐书说他“能雄谋勇断,振已去之威权;运策励精,拔非常之俊杰……戎车既驾,乱略底宁,纪律再张,声名复振,足以章武出师之迹,继元和戡乱之功。”可见用“昏君”来形容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旧唐书针对佛教的泛滥说:“况身毒(印度)西来之教,向欲千祀,蚩蚩之民,习以成俗,畏其教甚于国法,乐其徒不异登仙。如文身祝发之乡,久习而莫知其丑;以吐火吞刀之戏,乍观而便以为神。”显然,旧唐书作者认为唐武宗灭佛用心是好的,只是过于急躁,因为“一朝隳残金狄,燔弃胡书,结怨于膜拜之流,犯怒于鄙夫之口。”

所谓的鄙夫,窃以为不单是旧唐书作者那个年头的鄙夫,恐怕一千多年之后的“当代维摩诘”也算一号吧!^_^
最后一位是后周世宗柴荣,此人尤其是难得的明君。^_^《资治通鉴》里是这样描述他的:上在籓,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簿籍,过目无所忘。发奸擿伏,聪察如神。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常言太祖养成王峻、王殷之恶,致君臣之分不终,故群臣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了历代许多皇帝,对唐太宗的赞美之词似乎都比不上对周世宗的颂扬,你看他说——(他)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不仅如此,司马光对于周世宗下诏销毁佛像的善举是衷心拥护,还特别称赞说: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也借谭嗣同之口说:“佛门的大道是无形的,可是自命为佛教徒的人,却整天把它走得愈来愈有形……其实跟真正的佛心相去甚远了。周世宗下令毁掉天下铜佛像,用来铸钱。他的理由是:我听说佛教以身世为妄,利人为急,如果佛本人真身尚在,为了解救苍生,一定连真身都肯牺牲,何况这些铜做的假身?……(周世宗)真是第一流深通佛法的人,因为他们真能破‘执’。”
李敖还针对对周世宗怀有怨毒之心的佛家弟子(比如我们的“当代维摩诘”^_^)说道:“而一般的佛门人物,整天谈世间法、谈出世间法,其实什么法部不能真的懂、真的身体力行。佛教被这些人信,被这些善男信女信,‘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释迦牟尼死不瞑目了。”
释迦牟尼死不瞑目又如何!既然有了那么些代言人,就算你转世重生又能咋地了?^_^
显然,在老南这样的“整天谈世间法、谈出世间法”的“当代维摩诘”心目中,雍正皇帝跟不信佛的“三武一宗”“那些昏君”是不同的,因为雍正皇帝“是学佛参禅的健者”、“对于参禅学佛,确实下过一番真参实证功夫”(看来老南心目中是把同为居士的雍正皇帝引为同道!^_^)。那么雍正下令尽毁“汉月藏”一派《五宗救》、《辟妄救》等著作,并命“汉月(三峰)”一系的出家僧众,统统要重新改投“临济宗”的门下并非迫害宗教,而是“整顿佛教禅林,他是以内行对内行,他的本心原在维持佛法的正知正见”。不过老南大概是忘记了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雍正曾颁下圣旨把两个兄弟姓名改为阿齐那和塞思黑——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学佛参禅的健者”的正知正见呢?^_^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引用雍正残酷对待自己亲兄弟的史实并非想证明此人不如“三武一宗”,事实上,此人作为皇帝是相当不错的。另一点也要说明的是,我也并非完全认同“三武一宗”的宗教政策,比如,拓跋焘的残忍杀戮显然就是野蛮的,但是你可以说他暴虐,他却绝非昏君,佞佛的梁武帝那才能用一个昏字形容!^_^至于佛教流传于中土为什么会遇上“三武一宗”的宗教政策,众多佛门弟子恐怕也得从自身上挖一挖根源,不要一味推卸责任,漂白自己。
正是因为看多了那些个佛门弟子为给佛门这二字贴金而不惜在历史上涂脂抹粉的种种行径,在这里才要冲着他们来一声狮子吼——
学佛学到你姥姥家去了!^_^
不但要吼,吼过之后还要来一棒子呢!^_^佛门中不是有“德山棒,临济喝”之说么?可是我这里没棒子,只有板砖。^_^那么就用板砖代替亦无不可!
我拍——我拍——我拍拍拍!^_^谁叫你大吹法螺!谁叫你天花乱坠!谁叫你诬蔑“三武一宗”是昏君!
我拍你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到底是他们昏,还是你昏?^_^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五十九章中的三个认识错误
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五十九章是评价明朝的。虽说老南对明朝认识算比较深刻了(能跟唐朝和清朝作比较,说出黯然失色的论调。我是赞同的!不能因人废言!说得对的我就承认你说得对!^_^),假若某些“反清复明”志士(比如当今一些皇汉子民^_^)看到老南这么说一定是要暴跳如雷,歇斯底里了,不过我当然不能用“反清复明”那一套理论来拍老南了,以暴易暴我是不做(换了某些喜欢转汉网帖子的人可能会这么干)。我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指出三点历史认识错误:
一、明太祖朱元璋更不例外,既没有汉高祖刘邦的豁达大度,更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从一无所有起家,而刘邦好歹还是亭长,李世民他老爹李渊好歹是一方诸侯。所以,此人豁达大度绝不应在刘邦之下,雄才大略比李世民也不遑多让。试想一个文盲和尚能自学成材,履至尊而制**,没有豁达大度,没有雄才大略,能成功吗?他执政之后的种种杀戮固然有残忍一面,但主要针对官僚阶层。但对于农民,他是爱护备至的。他有小农意识不假。但说他没有雄才大略,是违反历史真实的,清朝的顺治帝就很佩服朱元璋,把他放在了唐太宗前面。顺治帝固然是从自身喜好出发来推崇朱元璋,但老南何尝不是从自身喜好出发来贬低朱元璋。朱元璋是任你们佛门子弟这样玩的么,看在同为佛门弟子份上,且放他一马吧,重八哥何辜?^_^
二、“洪武元年冬十月,钦天监(管天文台的台长)进元(元代)所置水晶刻漏(最早发明的自鸣钟)备极机巧。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钲(铃声)鼓。上(朱元璋)览之,谓侍臣曰:废万机之务,用心于此,所谓作无益害有益也。命碎之。”这样一来,由元朝时期,从西洋引进的一些最初的科技知识,就很少有人再敢制作和发明了,实在很可惜。假如当时一反过去历史上压制“奇技淫巧”的政策,加以提倡奖励,恐伯中国的科技,就早早领先世界各国了。——老南这一假设,根本无视西方自然科学是以实验科学逐渐发展,符号体系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新兴,商业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一厢情愿臆想以为只要加以提倡奖励,就能如何早早领先世界各国云云,完全是忽视中国当时所处宗法农业社会的严酷现实环境所发的梦呓!试想,不打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种种的桎梏,中国能迎来德先生与赛先生吗?张中行说老南守旧,确实没说错。夏虫委实不可语冰!对守旧人物来说,孔子学说就是教条,就是铁律,就是万古常新。他们对于国门以外的新东西,始终要抱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老南鼓吹让小孩子读经等等言论实在是毫无新意,去跟民国时代辜鸿铭、刘师培等等言论对照一下就知根底了!还有,1962年港台那场中西文化大论战,很多守旧派发表的言论跟老南是如出一辙。很遗憾,没能在那场中西文化大论战中看到老南的身影。^_^不知道是人微言轻呢,还是因为在那个时候老南已经有了“学界楷模,一代宗师”的身份,不屑去做这种自贬身价的小事情,又或者是老南在台湾根本不知道这场中西文化大论战,再或是刻意与学界保持距离,抱着“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态度?
三、朱元璋从佛门和尚出身,做了皇帝以后,除了本身太过严厉,杀戮太过,留给后代以刻薄寡恩的榜样以外,其他功过善恶,很难定评。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学无术”。但“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他的子孙,仍然必要出家为僧偿还这个因果。起初是由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被永乐所逼而出家。最后仍由崇祯的断臂公主出家为尼,了却佛门一代公案。——显然,老南又拿佛门因果报应那一套迷信说法来往明朝身上套,他其实早在《孟子旁通》里往宋朝身上也这么套过,你看他——随手举一个例子,宋朝的皇帝赵匡胤,据说他自己并不想当皇帝,而是陈桥兵变,部下们硬把皇帝所穿的黄袍加在他的身上的。当时的皇帝,是后周的柴荣。他在位时死了,儿子还小,只有六七岁,而赵匡胤是柴荣当时的殿前点检使,等于是宪兵总司令或首都卫戍司令等要职。就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所以到了元初,在宋朝垮了的时候,有人非常感慨地作了两首诗说:“记得陈桥兵变时,欺她寡妇与孤儿。谁知二百余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征旗。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我们再看清朝,进主中国,是孤儿寡妇入关,而最后一代皇帝,又是寡妇孤儿悄然出关。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读了元人那首诗,我也曾经依样画葫芦的写过一首:“寡妇孤儿自入关,便宜占尽此江山。果然二百余年后,母子君臣出塞难。”要知道,早在中国南北朝时代《神灭论》作者范缜就驳斥过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资治通鉴》上这样记载:子良(竟陵王萧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缜又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以杜缜后对。缜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子良使王融谓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论,甚可惜也!宜急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范缜真可谓奇男子也!堪为后人楷模!那萧子良居然要他卖论取官,真是把人才当做奴才来使唤!佞佛的人物居然这等德行,真是令人捧腹!不过能看到范缜才美,算有点眼光了。^_^我内心深处所佩服的就是这样硬骨头的汉子,不肯趋炎附势,曲学阿世,枉道媚俗的大丈夫!有乡愿思想的人,自然无法理解世上为什么会有这类人的存在!《多情剑客无情剑》的主人公李寻欢给了乡愿们最好的回答:“有些人也许会认为那种人傻,但世上若没有这种人,这世界早就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