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相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此一役,吴军离城十里,安营扎寨。
当天晚上,曹军再次派出五百骑兵对吴军正在建立的营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劫寨,搞得吴军一夜不曾安睡,连夜将营寨建起。
守城必先劫寨,这是能否守住得了城池的必备条件。
第二天清晨,吴兵的主力终于来到,吴军营中升起了周瑜的将旗。但依曹仁观察其兵,最多不会超过两万兵马。看来我的估计是不会错的了,孙权果然抽调了周瑜一半的兵力,让周瑜的兵力少之又少。
以这么少的兵力,围城那是不可能的,攻城则伤亡太大。看来周瑜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了。
见周瑜如此少的兵马,曹仁跃跃欲试,想以自己精锐的骑兵与对方进行一场野战,但岂料周瑜却不上当,只令其将士守住大营,外围以十数重的鹿角压住曹仁的精骑的优势,让曹仁的骑兵难以发挥其最大的优点。
见到周瑜如此的布置,曹仁也无可奈何。毕竟吴兵已立住了阵脚,现在再想马踏吴营的伤亡太大了,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就不再心存与之一战的幻想了。
但这样的对持令曹军的弱点毕露。南郡城小兵少,存粮不足。由江陵运过来的粮草又随时会被周瑜劫去。以这样的条件,南郡是守不下去的,最可恨的是明知周瑜兵也不多,但对他那死守营寒的方法却也无计可施。
对周瑜的用兵,我也不禁极为佩服。本来以这么少的兵力来攻有骑兵优势的曹军,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周瑜竟然大智若愚的想出了这么的一条笨方法,就是以守代攻,不战不和,断其粮道以走其兵。在目前曹操大军回师许都,不及救援的条件下,竟然是一条妙不可言的妙计。
一支军队在攻打一座城池时竟然不战不围,真是亏他想得出来。
周瑜果然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
不过对于他的这条计策,我早有预期。我对之的方法就是等待,等待其他人来对付他。对付得了周瑜的人不是我,也不是曹军,而是孙权。他们之间的关系已决定周瑜是必败无疑的,只不过是时候未到罢了。
对我来说,周瑜就好比战国时赵国的李牧,秦国对付不了他,就利用赵王来杀了他。但凡功高盖主、重兵在握的将军都会遇到这等情况。所以周瑜的结局在赤壁之战后就已确定,除非他作反,但以史书上说他对孙权忠心耿耿的记载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能在他身上发生的。
虽然史书上是说周瑜是病死的,但我对此极其怀疑:以周瑜正值人生中最鼎盛的年纪,竟然会突发急病而死,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周瑜本身的身体很好,事前也没有一丝的病情,怎会突然就染病而死呢?
周瑜病死的事肯定是孙权杀了他,然后作出他病死的说法来。毕竟古代的医学还不是很发达,而孙权又是东吴的君主,他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了。
我估计必定是这样,至低限度十不离八。
曹仁对这种情况极不耐烦。依他所言,一是与周瑜大战一场,一是撤返江陵,再与之相持。但是想战周瑜不肯战,退则受到我的阴止。我的理由就是要等,等到最能让孙权感受到周瑜最大威胁时才撤,那时撤军将更为加深他对周瑜的猜忌。
虽然曹仁对现况极不耐烦,但见我说得有理,加上之前依我的谋划取得了很好的后果,也就不说什么了。只问道:“那什么时候才是撤退的最好时机呢?”
我想了想,笑道:“最好的时机是张文远将军在合淝大胜孙权之后。”
依据探子回报,孙权现在正准备攻打合淝,这也与我的预计极其吻合,令到曹仁对我极其拜服。当然了,这是史书所载,怎么可能不准确呢?
曹仁对这句话极感兴趣,说道:“师儿,你难道真的认为张文远将军能战胜孙权吗?”要知道,孙权是以七万兵马来与张辽作战的,对外宣称十万,是张辽手中兵力的十多倍。这样悬殊的兵力,张辽要守得住合淝已是奇迹了,怎么还能取得合淝大捷呢?难怪曹仁对我的估计是如此的怀疑。
但我却对此信心十足。当然了,史书是没有错的,毕竟这也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啊!但我必须找出理由来让曹仁信服才行。我挖空肚肠来向他解释道:“当然了,这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孙权本就是虚张声势来攻打合淝的,他的主要目的是从周瑜手中夺回兵力:二是孙权从来未曾带兵打过仗,遇到张文远这等身经百战的勇将怎会不吃大亏呢?”

曹仁点头道:“嗯,你说得倒也有理,但不知第三点是什么呢?”
鬼才知道第三点是什么!
我一时想不到第三点是什么,不禁暗骂自己冲口而出,说什么三点原因的了。
我支支唔唔:“嗯,第三点嘛,啊,是了,是孙权手下的将士们对他心存疑惑,信心不足的缘故。”
这一点倒是有依据的,孙权手下的将领大多都是跟孙权的兄长孙策出身的。孙策死后,若不是周瑜和张昭在帮他撐住,他手下的将士们早就作鸟兽散了。而在赤壁之战前,他的手下也对他信心不足,纷纷向他建议向曹操投诚,没有周瑜在身边,他连这些投诚的建议也不敢反对,试问他又如何能令手下的这些身经百战的勇将们信服呢?
曹仁想了想,说道:“那么依你所言,当张文远战胜孙权时,我就立即撤退,那可不是显得张文远更加厉害,我就显得更加无能吗?这不行,这事实在不行。我宁死不为。”说罢大摇其头。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武将们的名声比性命还重要。不战而逃,连一些无名的战将也不屑为之,更何况是曹仁这等有名的勇将呢?
我耐心地开解他道:“那是没有关系的。曹伯伯,你可以预先上书给丞相大人,将想离间孙周二人之计告诉给他,他不更加会看重你吗?”
曹操以智谋闻于天下,对有智有勇之士极为看重。先前曹仁亲身出马冲锋陷阵,曹操也发来了嘉奖。若知道曹仁离间计成功,则更为大功一件。曹仁会被曹操认为是智勇双全的无双智将,那不是比立下一般战功更好吗?
曹仁听了也觉得有理,但他作为一个战无不胜的勇将,现在竟要拱手让出城池,那对他个人的荣誉来说是个污点,将来肯定会被同僚所取笑,到那时可怎么办好呢?所以他还是在踌躇难决。
我没法了,只好从大义方面来说了:“而且,正所谓大义在先,个人的名声不算什么的。为了整个战局的胜利,牺牲一下曹伯伯的名声有那么的困难吗?”
曹仁听了大悟:“师儿责备的是,我曹仁但求国家尽忠,那理得上个人名声的得失呢?就按师儿的意思去办,等合淝方面传来好消息时,我军就立即撤离南郡,让孙权对周瑜更加忌恨。”
我见他如此的决断,乘机向他提要求,说道:“曹伯伯能以大义为重,个人名声为轻,侄儿深感敬佩。侄儿还有一事相求,请曹伯伯恩准。”
曹仁见我肃容提出要求,觉得奇怪:“师儿有什么要求?但说无防。”
我道:“我想为曹伯伯训练一些刺客,到时可到东吴柴桑郡行刺孙权,或者通过做出一些举动来挑拨其权臣间的关系,以极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就,那岂不妙哉!”
曹仁沉思了一下,显然是考虑我提这要求的原因,道:“那你需要多少人?”
我想了想,太多可能他不喜,太少又成不了事,就道:“不多,我只要五十人就行了。”
曹仁松了一口气,说道:“五十人,我倒还有,若太多的话,那就有点难办了。我明天就下命令,任你选拔五十勇士,交由你训练,对外就说是我的亲兵就行了。”
我大喜,大声多谢道:“多谢曹伯伯,我一定会用心来训练这批刺客的,定不会令曹伯伯失望。”
我心里的确是大为高兴,这五十人将会是我组建死士的班底。只有拥有一支只忠于我自己的队伍,我才能在这乱世发挥出我这冒牌司马师的作用。
在这乱世中,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是那么的渺小。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曹仁拔过来的五十人,我首先交由陈先代为训练他们近身技击之术。
在我的构思中,我所拥有的死士不是用在战场中的,而是在战场之外发挥其作用的。所以陈先的近身技击之术是最为紧要。
等到他们都学到陈先的近身搏击之术之后,我将会再教他们现代人中的利用简易工具飞檐走壁的技能。虽然我未曾学过,但电视上我倒是看了不少,我相信那些简易的工具是很容易制造出来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