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芸的学生时代 第一章 小学篇(2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天,青芸的姨夫从山西回来,说自己带来了两台旧电视机,青芸妈要是要的话,可以去挑一台,卖二百五十元。青芸爸妈都去了,带回了一台十四寸的旧电视机,据说是苏修的产品,电视机后面有一个很鼓的大包,象旧时老太太梳起的簪儿。屏幕上已显出一块很大的黄斑,其实那是电视机老化的表现,而且须接三百八伏的电源。
姨夫三下五除二地给做了一个变压器,爸爸自己又做了一个天线,悬挂在屋里的床的上方,从此家里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妈妈为了买这台旧电视,找北京大姑借了一百元钱,直到青芸上初二时,奶奶去世时,大姑说欠的一百元钱就当做我出的钱吧,才算把钱还上,还惹得青芸妈老大不高兴,心想有这么办事的吗?
春天来到了,但天气仍然很冷。一天,青芸看见楼上土根爸和土根哥正在青芸家临建房的前面立杆子,青芸一问才知道他们要把临建扩建。青芸把这件事当新闻说给了中午回来吃饭的妈妈,青芸妈听了脸色大变,说:”一定要阻止他们!”于是吃过午饭,青芸匆匆地下楼去监视他们的行动。
下午,土根哥又和几个人在那里竖木桩子,其中有两根离青芸家的临建房只有一尺多的距离。青芸用手扶住木桩,不让他们干活,土根哥拿起一块大砖头,照着青芸的手砸去,可青芸毫不畏惧,连躲都不躲。其实土根哥也只是想吓唬一下青芸,见青芸不怕,就先干其他活去了。
青芸马上把情况告诉了在家的奶奶,奶奶拉着青芸扭着小脚来到了附近的派出所。快到派出所门口时,奶奶照青芸的右手用力拍去,手背马上就变红了,奶奶又在青芸的手背上掐了一把,疼得青芸差点叫出声来,青芸的手背就变得又红又青了。
进了派出所,见里面热闹非凡,几个警察正在玩扑克,屋里弥漫着烟雾。青芸和奶奶等了好半天,才有一个民警过来接待了她们。奶奶述说了情况,说土根家盖的临建房离自己家的太近,说青芸阻止他们时,被他们打了,并抬起青芸的手说:“您看,都给打成什么样了。”
民警瞥了一眼青芸的手,说:“好了,我已经把你们的情况记下来了,你们先回去吧,有什么事让家长来,别让孩子跟着掺和。”奶奶见警察不出面,于是让青芸下楼去继续监视土根哥他们。青芸就守在那根木桩旁,不让他们干。
傍晚,妈妈回来了,跟他们讲:“你们竖的杆子离我们家房子太近,下雨时,你家房顶上流下的水会冲到我家的窗户上,到时会顺着窗子往里灌水。”可他们根本不听,于是青芸妈伸手去拔那根木桩。土根哥一看连忙过来用手拉扯青芸妈,青芸妈索性一**坐在了木桩旁的地上,说:“有本事你就照着我挖吧。”
这时周围围了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青芸妈的举动引起了一片哄笑声,青芸的脸上也觉得**辣的。土根哥一看干不成了,索性收了工,青芸也从地上把妈妈拉起来。可第二天清晨,青芸才发现上了当。

土根哥他们居然来了个挑灯夜战,把临建房给盖好了。他们家的房子建得低,离青芸家的又很近,连十多岁的青芸都看得出下雨天肯家会有大量的雨水冲到自己家的窗户上,于是青芸妈跑到派出所去报案。
很快,派出所来人把土根妈也叫走了,快到中午时才回来。土根妈一脸的怒气,而青芸妈脸上喜滋滋的,一副凯旋归来的样子。下午,土根哥就开始改临建,最后又让出了一段距离,离青芸家的临建房有一米远,重新盖好。
可从此两家的关系恶化了,两家人谁也不和谁说话,可土根和青芸上学还在一个班。想想以前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合住一个大棚,在一起吃饭做饭,相处得如同一家人一亲,可现在却像仇人一样,青芸心里很是难过。
其实这种久合必分的情况颇像原始社会的进化过程,从大家和睦相处到刮分争抢地盘,甚至引发打架都是因为私字当头,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当面临生存危机时,能够团结一致,而危机过后,私心就又抬头了。以后土根家一直对青芸家怀恨在心,于是频频发生青芸妈车胎被扎事件,青芸爸妈一起找到土根家,据理力争,后来类似的事件才少了下来。
地震后,青芸妈的单位要盖新楼,青芸妈所在的科室搬到了离家很远的郊区,放暑假了,青芸带着小妹随妈妈坐着班车来到效外妈妈办公的地方玩。那里到处是田地和绿草,青芸和小妹捉蜻蜓、捕蝴蝶,逮蚂蚱。
青芸和小妹看到工地的杆子上挂着一只银灰色的青蛙,很是好奇,用手指摸了摸,没想到银灰色的青蛙竟然冒出了黄水,原来那是只青蛙的尸体,被恶作剧的工人涂上了银粉。工间操休息时,青芸妈带着她们来到传达室,传达室的叔叔拿出一碗紫色的桑仁给两个孩子吃,青芸这才知道熟透的桑仁是这么好吃。
青芸妈由于要照顾两个孩子,很快就想办法把自己调进了离家很近的单位的基建科,负责盖新楼的工作。当时的建筑材料很难搞,要到北京的一个单位去搞。一次,青芸妈和几个同事坐一辆罗马吉普车去北京谈业务,把青芸也一同带上。
到了北京的关系单位后,只剩下青芸和司机坐在车里等,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的几个同事也出来了,却不见青芸妈出来,青芸忙问出来的贾姨,贾姨说:“你妈在里面谈业务,咱们这趟来全指望着你妈了。”
过了好一阵,快到中午了,妈妈才出来,一副喜上眉梢的样子,手中拿着一份合同,说:“大功告成啦!”于是大家来到一家小饭馆吃饭庆祝,然后驱车直奔十三陵,那时十三陵刚刚对外开放,展示出许多清朝宫中的用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