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激战前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北战区的大反击是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以来印军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反击行动。一切有利因素似乎都属于印军:首先,消除了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调集悍将和精兵于一个方面决战,当然代价是巨大的,印军退回到原来的克什米尔印巴停火线。其次,雨季进入了高强度的时节,中方面临的后勤困难骤增。第三,战区贴近阿萨姆平原,印军的兵员、物资补充极为便利,兵力更是高出中方数倍。可是印军遭到了惨败。 尽管印度政府实施严格的新闻管制,极力缩小损失的数字,但在网络时代、全球卫星电视的时代,印度民众很快了解了实情。媒体也开始不满军方的指挥,发出了反战的声音。
新德里 国防部作战室 7月26日
今天召开的三军联席会议的意义非同寻常,总理要求客观评估这次战役惨败的原因,以决定下一步的方向。在座的的将军们心中都明白,政治家们将决定下一步是战还是和。军方当然不愿意就此罢战,那将再次背上“中国人手下败将”的沉重包袱。可是这次战役的败得实在太惨了,初步统计:――空军,损失了307架战机,1架预警指挥机。
地面部队更是遭受印军有史以来最大的败绩:――3个重装甲师被歼,损失近700辆主战坦克,竟有400多辆落入敌军手中,其中有60辆首次引进的M1A1坦克。
――8个主力师、3个精锐的快速旅被歼,损失各型直升机400多架,也有100多架落入敌军之手,包括4架米-26。还有22套阿达茨导弹系统落入敌手。
――6个重炮团、3个守备师被完整歼灭,还有大批部队遭重创。总共损失兵力23万,被俘人员就超过了9万5千人!
如果想继续打下去,就必须对此有一个交待,还要有一个必胜的作战方案。这可是个极大的难题,所以国防部秘密邀请了一个美军高级代表团来参加会议,这是极为大胆的决定,也是总理做了很多的说服工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才达成的,因为要在外人面前揭印度军方的丑。为了找到解决的方案,也只得如此了。
美军派遣了空军副参谋长拉格斯.霍克中将、特种兵司令部参谋长约翰.威尔逊少将和信息战高级研究员威廉斯教授等来调研,并言明将根据他们的报告来决定美国下一步的军援方案。
首先由考拉尔德中将报告,他的脸色十分憔悴,几天的功夫如同变了一个人,此战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概略地报告了整个战役的预定方案、兵力部署,实施的经过,这些大多数是讲给美国人听的。他不失风度地承担了失败的责任,然后谈了他分析的失败的四条主要原因:――低估了敌军的能力,仍制订了二个主要的作战方向。提斯浦尔集群冒险急进,前后梯队的间距过大。利多集群则对964高地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留下了这根钉子。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决策用一个白天的时间突击到位。当发现不能达成目标时,未能及时改变计划转入防御。
――没有充分发挥我军兵力上的巨大优势,过于依靠拥有重装备和先进装备的少数部队。
――本来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因为中国已经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可是急于求成,导致部队未能熟练地掌握新的装备。
――战区制空权毫无保障,尤其是低空的。…
陆军参谋长达维尔多上将基本同意中将的分析,认为这次失败的战役,不应该是最后一战。印军在人力和后勤上的优势是不变的,在雨季中更是如此;国家的财力也还能支持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攻势,美英等国也答应给我们更大规模的援助。说到这里,他朝霍克中将点了一下头,后者报之以微笑。上将继续说道,由于印中双方把这场战争界定为“边境冲突”中方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攻势了,主动权仍操在我军手中。敌军虽然又得到了不少重型坦克,但他们不能掌握M1A1坦克,其他坦克他们也是供养不起的。在主战坦克方面我们仍有极大的优势。我们不能再犯轻敌的致命错误了,参谋部认为我军最大的问题:首先是空军难以在东西二线调动,无法快速集中力量;其次是对敌军的隐形小战机缺乏对付的手段;第三,我军的各型直升机无论在数量还是机动性都不及敌军,在险峻的山区敌军的特种兵借助电动直升机几乎可以隐形地进出我军防区。对此,我们必须研究出对策。
后勤部长官德拉尔多中将不无忧虑地说道:“我们得到的经费已经相当紧张,要保障俄、美二套差别很大的武器系统困难很大。”
在讨论中将领们就印军的优势和难点,东段、西段边境的两军态势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国防部长梅达尔那也给他们打气,表示政府和民众都支持军方赶走入侵的中**队。如果容忍这种侵略,今后又如何面对巴基斯坦的侵略呢?那么克什米尔也将不保。他要求陆军参谋部策划一个可靠的作战方案,要一举成功,雨季毕竟是要过去的。最后他把目光转向了美国客人那边,请他们发表意见。
众将领的目光也一齐转了过去,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美军在与中国人的较量中,在朝鲜、在越南都没有占到便宜,他们能拿出什么高招来?
霍克中将这次受命执行这一困难的使命,是因为里达尔总统认为他很有外交才干。他坐在会场中也感受到了印军将领敌视的目光,他又受到很大的限制,美国不可能无节制地援助印度,他不能破坏南亚次大陆的“力量平衡”。
“谢谢部长阁下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诸位将领的分析也令我受益非浅。对中国如此强烈的扩张,里达尔总统深感不安,美国将全力支持贵军的反击。我的意见仅供各位参考。从东北战区的这次反击战役来看,主战坦克的优势只能在前期发挥作用,一旦进入山区作战优势就不明显了;更大的问题是贵军在空军上的优势,由于狭窄的东北走廊的限制,在东北战区无法得到体现,封闭的东北地区地域又太小,难以预先容纳大批的战机。在这样的前提下,兵力的优势也是难以发挥的。反观中方,他们在直升机方面的优势则借助山区险峻的地形得以充分发挥,有限的战机可在自己的一侧机动,以在东北战区形成相对的优势。他们只要在战役的开初后退一步,就足以抵销印军在主战坦克和兵员方面的优势。而且相对而言,中方在东段边境地区的后勤条件比较好一些,不但藏南公路的路况好一些,而且还有密支那-利多公路可利用。
“刚才拉格诺中将(北部战区司令官)的分析,我也有同感。换个角度来看,在西段边境地区作战,整个中央地区的空军可以全程支持反击战役,充分利用前沿野战机场作周转,在一周内至少可以保持600架战机的高强度的制空作战和对地攻击火力,在战区可以保持压倒性的空中优势。虽然双方的主战坦克都不能用了,美国可以提供直升机帮助贵军建立一支庞大的陆航集团军,那么贵军的低空火力和垂直突击力量方面可以压倒对方,再加上装甲车、步兵战车的地面突击火力,足以展开高强度的快速突击战役。虽然由于地形的原因,贵军不可能部署庞大的地面攻击部队,但是中方的后勤困难将更大,新藏公路和藏西北的公路比青藏公路和藏南公路要糟得多。贵军在兵力方面仍将有绝对的优势。一旦攻占了班公湖地区和阿克赛钦地区要迅速建立空军和武装直升机的出击基地,哪怕是地面指挥雷达系统也能大幅度提高攻击能力,可很快地切断新藏公路和中方的边境公路系统,并可以和东北战区的空军夹击东段边境的中方空军,牢固地掌握整个边境地区的制空权。东北战区只要以远程火力切断利多-密支那公路,那么东段的中**队是不可能支持多久的。
“不过雨季将在9月下旬结束,请各位尽早决策。”
印军将领当然明白收复斗拴特别里奥地和攻占阿克赛钦的重要性,以此为出击基地将完全控制藏西北、藏南地区,而且可以切断中巴公路――中巴唯一的陆上通道,美国人当然不会说这一点的啦。不过从陆路发动攻势,难度是极大的。因此对霍克中将提出的“陆航集团军”的概念很感兴趣。
美国人提出的方案令人咋舌:以400架改进型“长弓阿帕奇”和400架虎式/超级山猫轻重搭配,再加上200架OH-58基沃瓦勇士武装侦察直升机组成攻击直升机群,以印度尚存的27架米-26、54架米-17,美国再提供40架CH-47、30架CH-53,那么一次就可以搭载一个装甲步兵师或山地师,这将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垂直突击力量。那些印军将领听得眼睛都直了,美国人果然出手不凡。中国即使有电动直升机,但前线的基地也不可能容纳1000架直升机,那些发电的柴油机的油都是供不起的。他们不知道美**方已经决定淘汰这些型号的直升机,以可变用途的“科曼奇”隐形直升机来代替它们,可是国会不同意,要求军方充分利用改进型的阿帕奇和“基沃瓦勇士”,现在军方终于找到了这些直升机的出路了,所以“慷慨”地大批弄到印度来。
为了对付中国的网络战,美国答应帮助印军构筑最强大的战术网络防御系统,印军的计算机专家在私下里极力反对这一计划,向参谋部痛切陈词指出,这将把印军的秘密拱手相送给美国人。达维尔多上将权衡再三,认为目前印军无力对付中国的网络渗透,只能借助美国的力量,在现阶段宁可让美国人得到一些印军的情报,也不能让中国人渗入我军的网络。他也请印军的专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网络保密工作,一旦战争结束也要像中国人一样建立自己的电脑网络系统。实际上后来的事态发展说明,这完全是上将的一厢情愿。
美国还将提供侦察卫星的信息。最令印军将领“感动”的是,除了一批直升机的维修技师将来印度提供现场技术支持外,还有10名美国人以私人身份来印度帮助培训,甚至愿意上战场,他们都是阿帕奇的飞行高手。他们的绝技令印军飞行员赞叹不已。这里要补充一点,印度在7月初就派遣了大批飞行员去美国培训这些直升机的操纵技术,还在美国的支持下购置了培训设备,聘请了美国的教官,在中央战区的几个基地建立了培训基地。
为了加强印度空军的力量,美英法联合提供140架超级美洲虎战斗轰炸机、70架“海鹞III”,并为印度改装2条超级美洲虎的生产线。问题是空军的飞行员损失太多,只好再次调集海军飞行员支持,好在印度的中央地区比东北战区可安全多了,海军也只好忍痛答应。可是飞行员,包括直升机飞行员在内的缺口实在太大了,这可不是美元能解决的,培养一个飞行员既花钱,还化时间。这也不是人多能起作用的,印度有11亿人,可以很快召集一支百万人的拿枪的步兵,但并不能马上变出大批的飞行员去驾机作战。美国人提议以俘虏的中国飞行员和其他战俘去换取被俘的飞行员,印军参谋也考虑过,可是至今他们手中只有36名中国飞行员和48名其他战俘了。战争初期还被中国的特种兵从战俘营中救出过23名战俘呢,现在都被严密地藏在印度南方的军营中。他们却有746名飞行员和包括多名准将在内的12万8千名战俘在中方手中。
会议作出决议,请求政府批准在西段边境实施决战,参谋部将根据会议讨论的要点,在美军高级顾问团的协助下,立即制订名为“阿格拉行动”的战役计划。并请求秘密地与中方交换一批战俘,争取换回一批飞行员,以解燃眉之急。
索拉雅总理的内阁会议批准了这一决议。印度再次加征税收,并出动高官去海外向各国的印度侨民募捐,以筹措巨额的战争经费。美英法给予120亿美元贷款,而且俄国为了保住印度的武器市场,也答应印度武器销售款的30%可以延期付款。波诺马廖夫总统为此与王刚通话作了解释,王刚并无异议,但认为俄国对中国也应一视同仁。波诺马廖夫一口答应,一来他不能得罪中国这个超级大客户兼战略伙伴,再说俄国当然愿意多卖武器给中国,中国也不可能赖帐不还的。
由于时间紧迫,在参谋部制订作战计划的同时,大批印军飞行员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还有不少人被送到美英法三国去培训。还有大批俄国的战机和导弹也陆续运抵印度。印度军方一下子又信心大增,似乎胜利在望了。
莫斯科 远郊导弹制造厂 8月9日 23:20
在厂部的一个豪华的会议室中,中印双方疲惫不堪的谈判组人员相互递交了签字后的文本,终于完成了连续3天的艰苦谈判。不过他们应该庆幸,比起以后83天的停火谈判和30多年的和平谈判,这实在可算是“超音速”的了。双方签署的协议名称是“中印边界冲突被扣押人员第一批交换协议”,内容主要是印方交还36名飞行员,45名其他人员;中方则交还74名飞行员和50名其他人员。双方可探视剩余的被扣押人员。协议立即执行。
事情源于8月5日,印度政府秘密派员请俄国政府出面联系中国政府,商讨部分遣返战俘的事宜。他们很怕事情暴露,万一不成功将会遭受媒体攻击,因此不能在新德里或北京找中方协商。挑选俄国也是经过讨论的,一来俄国与中印双方关系良好,二来两国都有很多人员在莫斯科采购武器,在那里会谈容易保密。波诺马廖夫十分高兴能在中印双方之间斡旋,那是提高俄国地位的捷径。他知道美国人在大力拉拢印度,想把俄国从印度挤出去。于是亲自出马布置,让这家导弹制造厂作好准备,由国家安全局负责安全保密工作,并严令他们不得窃取会议情况,以免干扰会议。于是亲自打热线电话给王刚主席,通报了印度政府的意向。王刚思索片刻,表示他个人同意商讨此事,将会尽快把中方的答复告诉总统,并感谢总统的斡旋。
我国高层对战俘的态度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在各种特殊情况下,战斗人员停止无效的抵抗应该被允许。尤其在我军首战俘虏了大批印军高级军官后,我们的飞行员和深入敌后的指战员都得到许可,“在无法进行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可以放弃抵抗。”不过我军极为注意跳伞飞行员的营救,特种兵们更是神通广大,所以印军极少俘获我军作战人员。当边界冲突进行一段时间后,我大使馆的官员就以人道主义的理由要求会见我军的被扣押人员,并提出对等地同意安排印方代表会见他们的被扣押人员。迫于媒体的压力,印度接受了要求,双方达成了协议,外交代表可以定期探访,并通过红十字会传递家属的信件和物品。我军的大多数战俘都是伤员,我外交代表政府向他们表示慰问,请他们养好身体,并一再要求印方改善他们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印度受到英国的影响很深,对战俘都能人道主义对待,而且他们有大批战俘在中方的战俘营中,如果虐待对方战俘,将被视为对自己战俘的不负责任。
8月7日总参派遣了一个3人的谈判组,按照俄国的安排在这家导弹厂秘密会见了印军的谈判组。俄国的这一安排确实绝,他们夹杂在蜂拥到俄国各个武器制造厂的中印采购团中,根本没有媒体会发现此事。俄方代表引见了双方的谈判组后即退出了会场,双方交换和验证了各自总参谋长(印军是陆军参谋长)签署的授权证书,接下来印军谈判组长费罗斯上校的要求可把我军代表李平思上校吓了一跳,他要求“为了人道主义的目的,请求中方能同意,进行连续的谈判,直到谈判取得成功。”
“贵方有什么提议呢?”
“我方提议以全部的贵方被俘飞行员,交换我方的一半的飞行员,以此作为第一批交换战俘。因为他们是最早被俘的人员,应该让他们尽早回家。”
印度人可真精,想一下子弄回去2百多个飞行员。中国一向以精于谈判著称于世,哪里会上这个当。
“我认为贵军的提议有三点不妥,首先中印两国并未宣战,只是发生了边境冲突,因此谈不上‘战俘’,应该称为‘被扣押人员’。其次,不能只交换空军人员,那样会影响陆军的士气。其三,按贵军的提案,我军将交出373名贵军飞行员,而交换36名我军飞行员,那是对贵军飞行员的侮辱,难道10名贵军飞行员只能等于我军的1名飞行员吗?我方认为应当在1对1的基础上交换首批被扣押人员,并且必须有陆军的人员。”
一下子在气势上就压倒了对方。由于双方都有先进的保密通讯工具,在俄国提供的各自的工作室中可以与总部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双方展开了艰苦的谈判。王刚亲自指令,要利用这次机会把人员尽量多地换回来。双方的谈判当然极为艰苦,印度死活也不肯全部交出我军被扣人员,最后我方争取到只留3人。我方也作了让步,基本上以2:1的比例遣返印军飞行员。
执行时我军把伤病人员全部要了回来,留下了3名已恢复健康的特种兵,派去探望的同志实事求是地对他们作了说明,让他们保重身体。既然能以手中的战俘换人,我军也就停止了冒险的营救活动。
这批同志一回来就受到战区首长接见,对他们表示了慰问,其中一位是击落了5架印机的中队长梁德龙大尉,立即被授予“空中英雄”称号,那就是享受少将级待遇啊。还有好几个被报请立功受奖的。请战区医院为他们检查了身体,通过了体检的都群情激昂立即要求重返前线作战。
反观印军回去的74名飞行员,倒有21名没能通过心理测试,还有6人也是因为在战俘营中不断得到印军溃败的消息,心理受到打击,情绪消极后长期不做体能锻炼,体检不合格而未能重新上天。印军实际上并未占便宜。
昌迪加尔 北部战区司令部8月11日
拉格诺中将原来是考拉尔德的副手,出任北部战区司令官能独当一面自然非常高兴。他的作战风格与考拉尔德十分相似,但在勇猛顽强之余又十分谨慎。在“门闩”战役中他忠实地履行配角的角色,对楚舒克和斗拴特别里奥地的攻击十分有节制,陆航兵团的运用也很小心,他本来就是陆航部队出身的,所以遭受的损失不大。`他为人很圆滑,在向普拉沙德中将移交西部战区时,两人交上了朋友。从普拉沙德处,他详细了解了东北战区与中国人交手的许多细节,他尤为关心神奇的中央突击师和中国的陆航兵团的作战风格。他的谦虚和友善的态度获得了普拉沙德的好感,详细介绍了各次战役的细节,还谈了不少个人体会,最大的感受是中**人的智慧,“他们是用脑袋来作战的,他们极善于在局部地区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在兵力薄弱部分的部队又能坚决顶住你的猛烈打击,这是很难做到的事,不幸的是他们常常做得很好。”拉格诺通过这些交谈受益非浅。
普拉沙德还向他推荐了姆吉拉上校,经过面谈,拉格诺中将很欣赏姆吉拉的观点,也了解了他的作战经历,知道他是一位善于用脑的勇猛军官,后来把他调入了北部战区,出任第1快速旅的参谋长。
8月2日他得到总参谋部的指令,由北部战区司令部为主来组织实施“阿格拉”战役时,既高兴又紧张。他心中有数,这恐怕是印度最后一次大反击的机会了。战区参谋部的人员当然非常兴奋,谁不愿意当主角呢。他们立即在美军高级参谋团的协助下着手制订实施步骤,总部只给他们2周时间来策划。北部战区与东北战区有很大的差别,从有利条件来看,战区与中央连成一体,人员和装备的调度没有阻隔,尤其是空军,中央战区和西部、东部战区都可以直接支持。不利之处在于,整个作战地域都在崎岖的高原,主战坦克的优势无法发挥。当然参谋部认为相比之下印度的有利点还是要比中国方面的多得多,主要是后勤方面他们拥有比较良好的公路运输系统,中方的运输线更差;在距前线350公里内的空军基地和直升机基地也比中国多得多。自然,得到的一大批西方供应的直升机和战机也使他们信心大增,美国确实有了不起的力量,从印巴停火后,他们就开始大规模的援助印度,帮助培训印军的直升机飞行员和各类飞机的飞行员,最近更是疯狂地动用空运和海运力量向印军运送巨量的直升机。印军的士气一下子被鼓起来了,他们认为中国不可能从俄国买到这么多的直升机。
在计算机上真正展开图上作业时,印美两家的参谋们就感到难度了。原来长期培训装备起来的12个整编山地师,在作战初期就被干掉了11个半。贴近边界的二个珍贵的基地楚舒克和斗拴特别里奥地又落入了敌方手中。而且要在短期内转向印度军方并不熟悉的西方的武器系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在美国援助团的协助下参谋部制订了“阿格拉”战役的实施计划。今天的司令部会议就是要确认这一计划后上报总参谋部。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方案确定:战役的第一阶段是以3天的时间收复楚舒克和斗拴特别里奥地二大基地及周边地区,方案强调控制推进的节奏;再以2天的时间攻占班公湖地区的大部份战略要地,然后以2天时间集结兵力和作战物资。这就便于组织严密的防御力量。
第二阶段,以4天时间攻占整个阿克赛钦地区,然后调集强大的空运和陆路运输力量,以3天时间构建防御阵地、预警雷达和攻击基地。
第三阶段,利用阿克赛钦的基地,用持续高强度的空中打击和突击队的南下出击,摧毁藏南地区的公路系统,夺取巴里加斯、扎达等地,为东北战区的下一步大反击创造条件。以斗拴特别里奥地为基地摧毁新藏公路和中巴公路切断中方在西线的陆路运输线。
在此基础上,雨季末期在东北战区展开的全面反击将稳操胜券。
中印边境西段虽然地域宽广,但整体的高度很高,能作战的地域很少,大兵团的展开就更困难了。印度在非法占领地区的移民不多,可见其后勤也有相当的难度。只是在班公湖地区有些平坦些的台地,其北部位于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也较平坦,可是四周的交通却极为不便,由印度平原进入阿克赛钦进行开发或部署攻击基地相对要容易些,由我国的经济中心从陆路进入开发却难度很大,近年来我军拥有了强大的电动运输机组成的空运力量,并大幅度降低了运输费用,才展开了规模较大的开发。美、印的侦察卫星发现了这一点,这是印军急于夺取阿克赛钦的原因。
出动的兵力:主力是新组建的第1陆航集团军,它由全新的第1、第2、第3快速旅组成。第1旅的陆航团以对地攻击为主,150架阿帕奇与50架OH-58D“基沃瓦勇士”、100架虎式配对,利用后二型直升机优良的探测仪搜索目标,然后向阿帕奇指示目标,实施组合攻击。第2旅的以直升机空战为主,美国人对俄国的双机编组的战术很欣赏,所以该旅的“低空制空战团”由100架OH-58D与100架超级山猫配对组成,由OH-58D以先进的探测系统获取周围的敌情,或接收预警指挥机的指令和敌情,通过数据链把图象直接显示在“超级山猫”的显示器上,并输入到它的火控系统中,山猫的飞行员只要选定目标就可以发射空空导弹或发射机炮攻击对方的直升机。超级山猫和基沃瓦勇士都是以速度和机动性著称于世的,应能压倒对方。第3旅以掩护垂直空降和战场营救任务为主,以50架OH-58为指挥机,每架率领2-3架阿帕奇、虎式、山猫作为一个小组,既可作为直升机突击队的火力支持小组,也可以再组合1架米-17作为营救分队。三个旅既有分工,又都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集团军总共拥有:400架改进型阿帕奇、400架虎式和“山猫”轻型武装直升机、200架OH-58D基沃瓦勇士武装侦察直升机和100多架大中型运输直升机和战勤直升机。这1100多架直升机中,只有25架米-26、40架米-17和一些卡-60是俄制的,其余均为西方的。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陆航集团军,印度总参谋部引以为豪的是,在世界之巅将展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直升机大战,当然将以印度的胜利告终。为了维护和协调这支庞大的低空打击力量,有40名美国技师和10名教官进行现场支持。每个快速旅都有5个营的机械化部队,除了原有的BMD伞兵战车外,还引进了大批的新型法制AMX-10RCII“沙漠之狮”轮式战车和“潘哈德”火力突击车,鉴于中国的微型步兵战车“电甲虫”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印度也引进了大批的最新型的德制“鼬鼠II”微型战车,它们都可在高原的地面上推进,也可搭载直升机垂直输运,在阿克赛钦和班公湖一带的高原台地上应能发挥作用。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支美制M79式榴弹发射器(注),增强了突击火力。
另一支主力就是刚恢复建制的第5整编山地师,他们加强了防空力量,不仅在各团配置了防空导弹系统,还在每个连有一个防空班――清一式配备“毒刺”导弹。看来他们吃够了我军陆航兵团的苦头。还有第11快速旅、第35、第36装甲步兵师和第73轻步兵师。他们是攻击的主力。另有127、137二个后备师担负守备和战俘处理等战勤事务。
空军方面,印度人租借了2架E-767预警指挥机和4架E-3C;10架改装的OA-10,装备了最新型的双模毫米波PD(脉冲多普勒)雷达用来对付隐形小战机的,从空中保护各个出击基地,战后将归还美国。印度贷款得到了6架EA-6电子战机,120架改进型“美洲虎”,70架“海鹞III”。总共调集了184架苏-27、苏-35、改进型米格-21、米格-29和110架LCA作为制空战机;40架苏-30、140架美洲虎和70架“海鹞III”既可对地攻击,也可参加空战。这些战机以二个波次轮番出击,不仅足以确保战区的制空权,那些攻击机可以使用“视距外制导炸弹”等武器摧毁对方的基地和防空设施。由于东北战区同时采取助攻的战役,将迫使对方分散空军的力量。这次还可以充分测试美国提供的特种OA-10(“雷电引导机”它装备了双模毫米波PD雷达能有效地探测这类隐形目标,包括无人侦察机),从空中探测中国的隐形小战机的能力,它将向LCA战机指示目标。空军还得到了48架C-130J,加上原来的16架伊尔-76,可用于大规模空运。
美国的电脑网络专家指导印军专家在军用网络的重要节点设立了一系列的“防火墙”系统,美国还提供了大批的新型电脑供印军改进原来的系统。民用网络与军用网络的4个通道,24小时处于值班人员的监视下。还重施故技编制了一个虚拟的名为“重返英帕尔”的作战计划,目标是收复利多、萨地亚和马库姆三角地区。
为掩护“阿格拉”行动,中印边境全线的印军不断地向我军防线发起小规模短距离的突击。在东北战区加强对利多-密支那公路的空袭和特种部队的偷袭;在西线则不断发起空袭和武装直升机的突击攻击我军的公路和前沿基地。这样既可以消耗我军的军力,还通过实战可以快速地掌握新的装备。
印度的舆论则不断贬低上次反击战役失败的意义,强调印度是大国,将以持续不断的顽强战斗来“赶走侵略军”,并呼吁国民全力支持军方的反击。
印度急于在雨季结束前取得一次大捷,以扭转连战连败的局面,并且一改以往强调兵员优势取胜的思想,试图在西方强国的支持下,以高技术兵种来压倒中国,据西方的军事专家的研究,高技术兵种是美国和北约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而美国等西方国家这次是下了大本钱的,决心刹住中国连胜的势头。他们深知伊拉克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对手太弱,根本不足以证明他们的高技术兵器的真实能力,他们的战略理论也没有经受考验,因此急于借助这个机会对此进行验证。当然,美军的高层也知道他们并没有把精华交给印军,F-22战机和科曼奇隐形直升机都没有拿出来,从内心来说他们也不认为阿帕奇比电动“短吻鳄”强,超级美洲虎比苏-27厉害,可是他们绝对相信中国人不可能在数量上接近这支世界上最大的陆航集团军。美国人居然想以数量来压倒对手,这可是在二战后的第一次,这是否一个象征呢?这将由后世的军史专家来论证了。
美军秘密组织了一个考察团,要求印度政府同意让他们去前线实地考察这次战役的全过程。既然美国人出了那么多钱,印度也只好同意了。印度军方虽然无法反对,但达维尔多给拉格诺下了指令,让他借口安全问题,尽量不让美国人接近关键部门,并从国防部的公关部门借调了一批公关高手,其中当然不乏印度美女,全程陪同美军考察团,主要任务当然是同美国人“泡蘑菇”。反过来美军在印军网络上有“后门”也不怕印度人封锁消息。“阿格拉”战役还没有同中国人开战,美印双方倒先干上了。印度在提防美军把情报提供给自己的死对头-巴基斯坦,美国当然也要防止印度把美国提供的装备去对付巴基斯坦,那样既得罪阿拉伯产油国,又会破坏南亚的力量平衡。
不管怎样,随着D日――8月29日的临近,印军这架战车在美国人的推动下全速向前飞驰。
注:M79式榴弹发射器,是一种新型面杀伤武器,也是第一种以发射旋转稳定榴弹闻名于世的制式武器。它配备有多种弹药,其中高爆杀伤弹提供了 400m内的杀伤压制火力;榴霰弹为丛林作战提供了近距离突击和快速反应能力;杀伤破甲两用弹提供了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和简易土木工事的能力;而信号和发烟等特种弹药提供了直接有效的特种保障能力。它增强了步兵分队的火力和独立作战能力。重量(不含弹)2.72千克,长731mm。发射40×46mmSR系列榴弹,初速76m /s,战斗射速6至8发/分,有效射程350m,最大射程400m。
北京 西山战略指挥中心 8月17日
王刚和军方高层并未被东线大捷的胜利冲昏头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全力支持印度的态度十分明显,大批美英等国的武器源源运抵印度。这场冲突又到了一个紧要的转折关头。今天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将决定下一步的对策,除了总部的官员外,从前线把前指的年副总理、曾友君司令员、前线各集团军司令员和即将投入西段边界作战的第1、第54集团军的司令员,还有郝志刚少将(建立了殊勋的中央突击师已扩充了第二陆航兵团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歼-17系列战机,并大大充实了特种兵团和电子战团,其实力不下于一个集团军)、4位空军师长都接来参加会议,他们是分乘3架专机抵京的,一下飞机即被送入指挥中心参加会议,可见中央军委对这次会议的重视程度。
首先由总参情报局局长林双清少将报告敌情:美国联合英、法向印度提供了大笔军援,现在大批新型武器正源源不断地运到印度,这些国家的训练基地几乎住满了印度的学员。报告列举了各型直升机、战机等重型装备的型号和数量,并介绍了印军制订的“阿格拉”行动计划的详情。
不少前线将领大为惊讶,总参怎么会得到印军刚制订的作战计划的细节的呢?这次可不全是前线特种兵和电子战团的功劳,其关键部分都是从美国“绕道”搞来的。美国人如此“慷慨”地向印度提供军援、武器以及大批先进的电脑系统,包含了控制印度的险恶用心。大批美国专家“帮助”印军加强军用网络的处理能力和安全保密能力。那些参与其中,并负责监视的印度专家,虽然号称“国际一流”,可是一涉及庞大的电脑和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全都成了“睁眼瞎”,他们给军方的结论是“极大”地加强了网络的安全,并大大地增强了处理能力。实际上美国人搞了很大的鬼,在系统的核心处留下了好几个极为隐秘的“后门”,于是中央情报局可以从中源源不断地获取印军的情报。
那么这些情报又是怎么转到我军手中的呢?早在本世纪初,我军就派遣了大批电子战勇士以博士生、硕士生的名义去美国等西方国家就读,后来大多数人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留下打工了。他们不但从网络中获取大量的情报资料,而且在电脑、网络界广交朋友,大家都知道那里是年青人的天下,美国的年青人相对来说是难以“严密约束”的。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军网络战士已经十分熟悉了他们这些朋友的风格,并严密跟踪他们的行踪。在网络的世界里距离是不成问题的,美军招募的不少“密室勇士”都在我军的监视下。为了理解下面的故事,这里要简略地介绍一个概念:“公众信息库”。
到了2006年时,大多数专业人员已经不把个人资料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中了,几乎每个人都吃过电脑病毒的苦头,辛苦积累的资料被洗劫一空。于是一些电脑公司用超级计算机建立了公众信息库,个人可以安全地把个人资料存入其中,因为有专业人员管理,绝对不受电脑病毒的侵害,而且美国已经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用自己的手提电脑随处都可以从公众信息库获取自己的资料或存入资料。这个产业能存在的一个条件就是有了一个极为方便,又极为严密的密码系统。然而再严密的安全措施也有漏洞,我军的网络战士基本上掌握了他们这些朋友的入库口令。那些参与印军网络改造的美国专家,其后不但把窃取的印军情报交给中央情报局,不少人还在公众信息库自己的空间存入了副本。于是印军的情报就源源不绝地送到总参情报局。
面对印军的疯狂扩张军力,总部官员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不同于东段边境,在那里两军的战场已经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带,而西部战线,尽管我军已经全部收复了失地,并攻占了斗拴特别里奥地和楚舒勒两大重镇,可是整个战区仍在3000-4000米的高原,56军和57军有20-30%的官兵有严重的高原反应,影响了战斗力,第15空降军、中央突击师和二个独立师的官兵虽然没有这个问题,但是连续高强度的作战,精神和体力的消耗也相当大。
更大的问题是印军在战役前,由于美英法的全力支持可以集结1000架以上的各型先进直升机,我军对美国的“阿帕奇”和“基沃瓦勇士”又很不熟悉。我军尽了很大的努力扩大生产,加速引进,可是长期激战的消耗是很大的,现在重型武装直升机WZ-12、WZ-13总共只有140架,轻型的WZ-10也只有200架,作为战斗直升机的WZ-11也只有140架,武装侦察型的Z-15(卡-60)50架,WZ-9虽然改装了120架,但只能作为装甲运输用,Z-9也有230架可以作为战勤直升机用。Z-14已有54架。这些绝大多数是性能优良的电动直升机,可是不可能都投入西线。我们以一个刚起步的直升机生产系统要挑战几乎是整个西方的直升机工业,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困难还在于,全部处于3-4千米高原上的直升机基地,最大限度只能集结500架直升机,与印军相比差距相当大。在很多时候质量并不能代替数量。
曾司令员的报告似乎令总部官员感到欣慰,根据总参指令,替换56、57军的第21集团军和54集团军的先遣部队已经到达前沿,他们部队已严格进行筛选,26%有严重高原反应的的官兵留了下来,以56、57集团军中身体条件好,实战经验丰富的官兵补充上去,而且他们的陆航兵团全部留下。这样既增强了第21、54军的战斗力,而且有利于阵地的交接。曾司令员感叹道,第21、54军的官兵谁也不愿留下,都要上前线杀敌立功,而56、57军的又谁都要留下继续杀敌立功,部队的士气真是高啊。东线的独5师和独6师,也已调往西线。这些天,西线的战斗日趋激烈,空军和直升机的大战几乎是连续不断,由于我军采用内线作战,战机的性能也高于对方,所以胜率很高。地面上也是如此,我军采取守势,发起攻击的印军突击分队也是损失惨重。在东线陆战2师的参战部队已经回去,陆战1师的参战部队已经到达东线。其余部队也已开始换防,全线的部队都士气高涨,有决心打好下一仗。
曾司令员还汇报了部队的部署和后勤补给的情况,重点当然是西线。已经进入高峰期的雨季确实造成了后勤补给的困难,虽然经过前些年的改建,目前又部署了强大的抢修队伍,新藏公路的运输能力只能维持四分之一左右。好在有缴获的印军物资可资利用,我军的空运能力又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目前我军的阵地都处于原来印军的阵地,那里的公路条件相当好,有此三项,我军后勤完全可以支持作战的需求。
接下来是总参作战部的参谋报告他们制订的反击印军“阿格拉”行动的“藏羚羊”作战计划,汇报人就是当年“战略突击力量在未来战争中的运用”的作者冷平治上校,作战要点是:――在印军发动“阿格拉”战役前加大打击力度,并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发动若干次突击行动破坏印军的前进基地,以迫使他们把直升机和战机后置。
――一旦印军发起攻击,我军采取内线作战的方式,在自己的阵地一侧利用地面雷达指挥系统和防空阵地消耗印军的战机和直升机。可以后撤一段距离,不但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而且是以空间换取机会。
――一旦印军进入我军设置的陷阱,我军一定要在局部以优势兵力逐个歼灭陷阱内的印军,要打歼灭战。
――在总体劣势的前提下,我军一定要发挥特种兵和电子战团的突出作用。
在座的大多数将领都觉得难以置信,在印军的陆航集团军存在压倒性的优势,我军又不具备战区制空权的情况下,如何能达成第二第三点。
冷上校在电脑上演示了方案的图上作业,其中装备上的关键是从5月中旬就开始紧急启动“腾云”计划。当时,冷上校预见到中印边界战争的关键是低空制空权和垂直输运力量,可是我军无论是引进卡-50系列,米-26、卡-60的成品还是自己组建的生产线都不可能满足战时对直升机的数量上的需求。经调研提出了“腾云”行动计划,他把目光盯上了俄制的米-8直升机,这是一款举世闻名的中型直升机,最大起飞总重12吨,载货或载弹量4吨。从1961年试飞后,连同各改进型竟然总共生产了10000架之多。据俄国专家的估计在俄国和各独联体国家目前还存有2000架可用的,另有1500多架是发动机有问题停用的。米-8及其改进型米-17和米-171,我军都引进过。在金龙电池发明后,已经在俄国专家的帮助下,改进了它们的电器系统,并换装了电动机驱动的旋翼,有趣的是它们的主电动机与我军仿制法国超级大黄蜂的Z-8采用同类的2500千瓦的电机,只是设定的转速范围不同,尾翼单独用一台小电机驱动。经过改装航程可延长到2200公里,载货量提高到4500公斤。
方案是在昌河建立米-171改装厂,从前苏联各国进口1500-2500架米-8或米-8改进型,然后与俄国的厂商合作,机身按米-171的标准以及使用金龙电池的方案改装电器系统,并拆除发动机。然后把机身和旋翼运到昌河的改装厂安装电动机,再装上旋翼,机内再安装国产的GPS定位仪、半导体空调系统,新型热成象仪、火控系统(武装攻击型的)稍作调试即可投入使用。估计进口1500架米-8的费用大约30-60亿人民币,改装费用大约60亿人民币,这样用100多亿人民币,陆航兵团就可以增加1500架通用突击直升机。
5月底中央军委就批准了方案,并指令突击实施。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动员了大批的专家和采购人员,奔赴俄国和独联体各国。这些国家的军方真是喜从天降,米里直升机集团更是喜出望外,由于发动机损害不成问题,竟然搜罗了2700架各种状况的米-8,各**方得到90多亿元人民币(那可是硬通货!),米里公司则得到了37亿元的改装费。而且昌河公司是搜罗到一批就委托米里公司改装,都是现款交易,军方和厂方积极性都很高,俄**方还额外得到一笔运输费,改装好的机身和旋翼都是租用大型运输机直送昌河装配厂的。这么大量的直升机交易当然是不可能保密的,妙在居然没有引起国际上的轰动,谁都不重视这件事,包括印度军方。美国人还讽刺说中国人想直升机想疯了,居然耗巨资购买20-30年前的“古董”来装备部队。虽然到8月初只有100架运输型、50架武装攻击型陆续飞抵青藏高原,仅这些直升机一次就可以搭载3800名全副武装的战士, 8100枚火箭弹和200枚反坦克导弹,再加50挺12.7毫米机枪的火力。而且经过2个多月的运作,已经从昌河的2条生产线每天可以“吐出”4-5架12吨级的中型电动直升机!这是多惊人的生产力啊,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
在座的将领精神大为振奋。当然对这个涉及前方将士生命和战役成败的作战方案,大家都提出了很多的质疑,尤其是前方将领补充了许多可操作的部分。
正在讨论到**时,一位参谋神情严肃地进来,对王刚和刘部长低声耳语了几句,会场顿时寂静无声。只听到刘部长激动地说道:“美国兵也上战场啦?”
“让参战的那位中队长直接向曾司令员报告。”王刚下令道。
参谋去连接通讯时,王刚对大家说道:“ 54军的陆航兵团三中队在直升机空战中击落了1架‘阿帕奇’,并从中俘虏了2名美国人。”
引起了与会者的震惊,难道美军直接参战了吗?等了一会儿,会议厅的大屏幕出现了一位少校的精悍的面容。
三中队队长吴志强少校充满自豪地报告道:“报告首长,从8月初以来,我军的陆航兵团与印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印军以‘阿帕奇’与‘基沃瓦人’配对攻击我地面目标,如防空导弹阵地、炮兵阵地和指挥所等,而‘山猫’和印制的ALH武装直升机配对则与我直升机作战。由于我军采取守势,作战在我军控制的地域进行,我们有地面雷达和防空力量的支持,直升机大战中总是能获得大比分的胜利。可是最近却有好几架阿帕奇专门单独与我直升机格斗,他们都是些技艺高超的飞行好手,多次击落、击伤我武装直升机。好在战斗都在我方地域进行,损失还不大。其中一架编号为104的阿帕奇已击落、击伤我WZ-11各1架。
“师领导指示我们一定要打下他们的嚣张气焰,今天我们中队终于设计把 ‘104’引入了我们的伏击圈,以1架WZ-11负伤为代价把它击落了。它肯定发出了求救信号,随后引来了大批的战机和营救直升机。在空军的配合下我们赶走了这支营救队。这架阿帕奇是发动机被打坏后迫降的,我们的突击队将其包围后,竟钻出了2个美国人,他们穿的是普通飞行服,没有印军或美军的标记。他们自称是志愿人员。现已把他们送到了楚舒勒基地,已出动米-26去吊运那架损坏的阿帕奇。”
王刚十分重视此事,指示前指和中央突击师在保护好这2个美国人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打乱印军的部署。
王刚最后作了总结:“从汇总的情报来看,一场中印之间的边界冲突已经演变为中国抗击西方帝国主义代理人的战争,俄国也迫于商业竞争的压力向印度提供了武器采购贷款,大批先进武器再次将印军装备起来,前线的我军面临着沉重的压力。但是美国对印度表面上的‘慷慨’掩盖不了其自私的本质。‘阿帕奇’在海湾战争时,在地势平坦的沙漠地带发挥了效用,但在科索沃战争中就未起作用,美军现在已经开始淘汰了。OH-58D也是美军正在淘汰的机型,他们并没有把‘科曼奇’给印度。所谓帮助印度加强网络安全,大家都看到了,纯粹是设置了一个陷井。美国人完全是拿中印边界冲突这个战场作试验场。美国人的介入给我们的作战带来了困难,好在我们在前阶段的作战中得到了实战的锻炼的机会。
“我军在东线取得的胜利给印军的震动很大,但面子上还下不来,在美国人的大力煽动下还想奋力一搏。印度人应该认识到这是他们在雨季结束前最后一次大反击的机会了。有了‘海鹞’、‘虎式’直升机和‘勒克莱尔’坦克的教训,印度肯定加强了防范措施。希望你们能最终撕下他们的面子。从部队来讲希望有更多的实战锻炼的机会,但作为边界冲突还是要适可而止,及早了结。中央希望你们能‘一战定天下’。美国人的参与又怎么啦,我们打好了,就是双重威慑。
“你们要求的240架直升机、140架隐形歼-17完全能满足。你们的胜利喜讯真是鼓舞人心啊,刘部长去‘成飞’和‘西飞’给予嘉奖,作了鼓动。全厂都沸腾起来了。后方的支持是有保证的。
“现场的军事指挥你们有临机处置权。我只提一点看法。中央突击师要很好地隐蔽企图,印度人可是很注视你们的,要寻找机会给他们来一下狠的,打乱他们的部署,也打掉西线印军的锐气。
“56军、57军、第2陆战师、38军、23军、46、47、48军等部队的撤离,和进驻西线的54军、第21军;进驻东线的第1军、63军、第1陆战师的进驻一定要衔接好,不能有薄弱的时刻。”(13军、14军仍留在东线作战)
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迎战的方略:既硬又巧更狠。参谋部人员在总部专家的支持下根据会议确定的方略策划应对“阿格拉”的“藏羚羊”作战计划。
我军加紧厉兵秣马,展开了繁忙的备战工作。回防的几支部队留下了全部的重装备和弹药物资,也都都留下了精干的参谋人员向新来的部队进行较长时间的交接工作。还动员了一批符合复员和转业官兵就地安置,政府拨付了优厚的安置费,等于留下了一支强大的后备役力量。
新投入的部队士气高昂,极欲大显身手立功受奖。其中的54军、第1军都是我军的A类部队――快速反应集团军,是解放军的“王牌军”。尤其是第五十四集团军,更是我军的战备总预备队,也是全军唯一一支整编制集团军,配备有陆军航空师、坦克师、机械化师、摩托化步兵师、炮兵师、山地师、防空旅和特种部队,装备和训练均达世界一流水平。他们将接受实战的考验。
中印二支大军将再次在高山之巅迎头相撞。
“美国武士” 8月17日 15:20
经心理专家的审讯和观察,这位前美军中校查里斯是一个狂热迷恋阿帕奇的人,他看不起‘科曼奇’,认为隐形技术损伤了武装直升机‘强悍’的性能。他的飞行技艺十分高超,在当年的海湾战争中立了大功。后来改任教员。对美国防部决定淘汰阿帕奇十分不满,所以听说印度引进改进的 ‘长弓阿帕奇’ 就立即应征来当教官,还动员了好几个阿帕奇迷一起来印度。当了一个月的教官还不过瘾,又亲自来前线参战寻求刺激。他的助手考斯曼一直追随他,也是个铁杆阿帕奇迷。
曾司令员和郝志刚以及参谋人员详细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给西线印军一次重击。具体行动由中央突击师策划,各西线参战部队全力配合。
郝志刚与师参谋人员商讨后拟定了一个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主角之一就是这位前中校查里斯。郝志刚派了董启星中校这位直升机高手,带了一位助手去与查里斯商讨“决斗”的事。
“我是中了你们的计,遭到围攻才失败的。老实说你们中国没有一个人能驾机胜过我。”一见面,这位查里斯中校火气还很大。
董中校以流利的英语驳斥他:“中校阁下,用计也是一个指挥官的责任,您不能指责那位善于用计的指挥官。”查里斯的火气一下子被压下去了。
“阿帕奇并不如您想象的那么优秀,我军的电动直升机是新一代的直升机,阿帕奇肯定不是对手。”看出查里斯不服气的神色。董中校转变了话题:“我们先去看一下那架阿帕奇吧。”
到了直升机停机坪见到了那架阿帕奇,查里斯的神情就完全变了,征得董中校的许可立即招呼了考斯曼一起登上直升机,取出随机的工具和设备就全神贯注地开始检查。我们的2位机械师紧跟着他们也当起了查里斯的助手。董中校很欣赏他的专业精神和熟练的技术。忙了一阵,又在我军机械师的陪同下仔细查看了我们从战场收集来的被击落的阿帕奇的各种部件。他告诉董中校,用这些零件可以修好一台发动机,虽然能飞行但是无法用来作战。
“我们可以从印度人那里搞1架阿帕奇来供你用。我将与你进行一对一的决斗。如果你能取胜,我们马上放你们二位回去。否则你也不用在这里说大话了。”董中校以坚定的语气向他发出了挑战。
“你能作得了主吗?”查里斯不相信地问道。
“我作不了主,但我的头头郝志刚少将作得了主。”
“我想见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少将,可以吗?”
“你好,查里斯先生。”郝志刚有力的大手紧握着查里斯的手,连同流利的英语给这个美国人一种亲切感。
“郝少将,您比电视画面上亲切多了。”查里斯也是个直爽的人。
“听说你是一位阿帕奇的高手,还教出了很多出色的学生。不过电动直升机确实是超越了一代的直升机,一对一对你是不公平的。”
“我对阿帕奇有信心,我是有机会的。”查里斯不以为然。
“我们曾经组织突击队从印度人手中夺取了60架 ‘海鹞’ 、240架 ‘虎式’ 直升机,一定能为你搞来完整的阿帕奇。董中校也将带你去体验一下电动直升机的优异性能,你肯定是第一个乘坐我们电动直升机的美国人。这样的决斗就比较公平了。也请你教教我们的小伙子如何驾驶阿帕奇,让他们能把阿帕奇飞回来。中美两国并未交战,我们可以交朋友嘛。”
查里斯连连点头,彻底解除了疑虑。他对中**人有了全新的认识,郝、董二人都能用流利的英语同他交谈,又能平等待人。接下来的事更让他感到震惊。董中校请他坐进了一架WZ-10的后座射击员位置,自己坐进了驾驶员座。升空后一边示范各种特技动作,一边向他介绍由于电动机直接驱动旋翼,所以电动直升机对操作的响应极快,而且电动机的超负荷能力很强,因此直升机的余裕功率很大,总体上电动直升机的机动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查里斯是行家,他在直升机操纵一道上浸淫了二十多年,造诣很高。他亲身体验了电动直升机的极低的噪声、平稳的运行,震动很小。他完全明白这些性能对于武装直升机的意义。他更是感受了中**人的敬业、真诚和自豪。
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技师终于用其他阿帕奇残骸上的部件修复了一台发动机,让这架阿帕奇依靠一台发动机飞了起来,还能做不少动作。查里斯不愧是老教官,不过这次他的学生可都是些尖子飞行员,两相配合2天后第一批10名学员就结业了,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阿帕奇的驾驶技巧。真把查里斯惊得目瞪口呆,他甚至怀疑他们是否以前就飞过阿帕奇。他接下来又开始培训下一批了。
不过最忙碌的还是电子战团的那批博士们。曾司令员和郝志刚策划的决不是夺取几架阿帕奇直升机的事,参谋部根据他们指示编制的“雷神”行动计划的要点是奇袭印军的小基地夺取阿帕奇后以取得印军的最新敌我识别的询问-应答码。从总参情报局得到的最新情报显示,印军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改进了敌我识别系统,他们划分了战区采用不同的编码,而且对不同的武器采用不同的编码。例如,你得到了印军的2架直升机,每一架都储存了直升机、防空导弹、战机、等不同的询问-应答码,可是你只能启动一架直升机向另一架发送询问,你可以得到一组直升机的询问-应答码,并装上自己的直升机。可是印军防空导弹或战机向直升机发送的却是另外的询问码,这架直升机就没有识别的能力并且不能回应另一组应答码。只有熟悉了这套敌我识别器才能取出它内部的全部应答码。这套系统的思路很简单,可是识别码的修改、分配都极为复杂,只有借助高性能计算机才能管理好。否则一架西部战区的战机飞到东北战区非被打下来不可。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推行了分区、分武器品种的敌我识别码系统。
查里斯虽然不是电子专家,但是非常熟悉这款直升机的电子设备,也多次帮助安装新的敌我识别码。在他的帮助下,我军的电子战专家夜以继日地苦干,3天后初步掌握了它的电子设备,并特别在敌我识别器和火控系统上狠下功夫,终于掌握了从敌我识别器中快速取出全部敌我识别码的技术。
特种兵团的指战员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前指参谋部的侦察部门通过大量卫星照片和高空侦察机和无人侦察机的摄影资料的研判,瞄准了在昌迪加尔西边的一个直升机维修基地,查里斯和考斯曼也去过那里。这是个不大的基地,主要实施更换部件的维修,细致的检修要到孟买和新德里的检修基地进行。据查里斯介绍那里的印度技师虽然有30-40名,由于培训时间太短,技术还不熟练,有6-7个美国技师在指导。由于那里远离前线300多公里,又比较靠近北部战区司令部,所以表面上戒备森严,实际上比起前线的前进基地和出击基地防卫还是松的。
帕戈特基地 8月22日当地时间2:20
这个维修基地距昌迪加尔65公里,座落一个山谷中,规模并不大,有一条飞机跑道,供运输机运送维修部件。基地西北方和东边各有一个俄制弹炮合一的防空连。就是因为来了6名美国技师,原来一个班的警卫加强到一个连。由于前线直升机空战不停,这里就忙碌不堪。昨天夜里一直忙到23:00才换好了2架阿帕奇、1架“基沃瓦人”的发动机,1架阿帕奇的“长弓”雷达,2架“基沃瓦人”的顶置侦察仪。还有2架阿帕奇的起落架和1架“基沃瓦人”的尾翼只好明天再换了。那些飞行员也早就睡着了,只是在维修机库和指挥塔台那里各有2个警卫在值勤。塔台上还有2名值班军官,他们与四周的3个雷达站保持联系。
此时,中央突击师的2架歼-17T避开了四周的雷达站,悄无声息地降落在基地西边500米处的一个山谷中,这里有一条不长的平地,而且与基地之间有一个山嘴挡着。6个特种兵把小飞机推到边上稍微隐蔽一下,就转过山嘴直奔基地,这个小组由崔卫东营长率领,他让2名战士去解决维修机库的哨兵,自己带3名战士隐蔽接近塔台,他们一下子就用飞刀干掉了2名警卫,没有惊动上面的值班军官。上去后刚把门推开一道缝,就听到里面的的人在说:“…他们凌晨4点左右到,是2架C-130。发现信号你们就不用报告了。”接着就是放下电话的声音。
那个家伙伸了个懒腰又靠着椅子打瞌睡了。转瞬间,二个值班军官就被击晕后,捆起来扔在了一边。同来的一位是电子战专家李同河博士,他与另一名战士立即奔下塔台,跳上了停机坪上一架阿帕奇,为了不惊动基地的印军,他们没有启动发动机,以金龙电池供电的方式,启动了这架阿帕奇的电器系统和主控电脑,开始下载全套敌我识别码的作业,尽管在基地已经练习了多次,仍化了半个多小时才完成任务。并立即进行加密编码后发送回前指的电脑系统。
与此同时,另一名电子战专家赶紧拿出装有“金针”软件的电脑连上了塔台的网络端口,开始快速下载印军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信息,首先是调出了这个基地的警卫系统的信息,诸如防空连、雷达站今夜的口令。还有营房的分布等,更绝的是向基地的电脑中装入了特殊的病毒,今后可以遥控让它发作一段时间。
崔营长则立即向正在这个基地南方山谷中盘旋的突击分队发出信息。原来由2架Z-14和2架WZ-10组成分队搭载了150名特种兵,几乎与崔连长他们同时出发,但他们是绕道到这个基地的南方,在一个山谷中待命,因为他们要进入基地的话,必然会被基地的警戒雷达发现。他们接到信息后,立即沿山沟钻进了基地。
塔台的警铃和警灯同时发声、发光,一名战士立即把它们关闭了。连接南部的那个雷达站的电话也响了起来,崔连长因为听过那位值班军官的讲话,已经摹拟了几回,拿起电话,装作睡意朦胧的语调问道:“怎么啦?”
“我们发现有4个目标向基地方向飞来,现在目标又消失了。”
他打了个哈欠说道:“他们大概提前到了,我知道了。”实际上是提醒雷达站,那些“目标”可能是来送货的C-130。至于为什么由2架变成了4架,就不是雷达站管的事情了。
2架Z-14无声无息地降落在基地靠近营房的地方,150名特种兵一跳下直升机,立即分组扑向预定的目标,他们到位后,崔营长就命令停机坪上的那架阿帕奇启动发动机。轰鸣的机声如同发令枪响,所有的战士一起行动,把被惊醒的印军警卫连、飞行员和维修人员全部制服。他们把12个飞行员、6个美国技师和31个印度技师押送到Z-14上,把警卫连的1百多人关押起来。
那些山上的雷达站和远处的防空连虽然也听到了直升机的轰鸣,他们也习以为常了,这里经常半夜有运输机和直升机进出的。5组特种兵装扮成印军,利用基地的吉普车分别奇袭那里,因为他们有口令,很顺利地就制服了那里的印军,于是整个帕戈特基地连同它的防卫系统都落入了我军手中。此时李博士也已把印军的全套敌我识别码发回了前指。突击分队的技师已经把这些识别码全部灌输到了WZ-10和Z-14的识别器和电脑控制的雷达应答系统中。
4:00那2架C-130满载着阿帕奇和OH-58的备件顺利地降落在基地的跑道上,自然连机带人都成了突击队意外的战利品。技师们又忙着为他们安上了我军的敌我识别应答器,当然基地的那5架阿帕奇和4架基沃瓦勇士都装好了我军的识别器,它们的一些小毛病只好到楚舒勒的基地去修了,好在既有美国技师又有2飞机的备件。

4:20前指来电下达命令,“出击!”
千万不要以为我军的这次行动仅是为了这几架直升机,那将是对北部战区印军的雷霆般打击。在这里的C-130、阿帕奇、OH-58和2架满载人员的Z-14纷纷升空时,在山沟里的2架歼-17T由2名战士把它们驾驶回去了。那2架WZ-10,则升空加入了由220架战机和180架武装直升机组成的攻击机群。
昌迪加尔 北部战区指挥部 8月22日 4:30
今天值勤的印军的E-3预警指挥机在昌迪加尔西北50公里上空沿8字形航线严密地注视东部的天空,此时指挥官里贾斯上校面对屏幕上200多架标明为“己方”的战机从东方急速飞驰而来,大为迷惑不解,他略一迟疑还是按下了警报按钮,同时把这一危险信息报告战区空军司令部。一时大批的印军战机、直升机从各基地升空;各防空阵地的导弹、高炮全部进入战斗状态。可是死神也同时瞄准了他,里贾斯上校发现我军的2架歼-8高空战机在230公里开外急速跃升到24000米高空,并向这架E-3扑来。上校一开始十分紧张,原来在E-3边上护驾的是4架苏-27战机,实力虽然强劲,无奈其实用升限仅18000米,即使能勉强冲到20000米也还差一大截呢。
好在有2架待命的米格-31已在距预警机80公里处截住了对方,这可是一款当今世界上最强劲的超高空截击机,空重即有21吨,完全带内部燃油时起飞重量为41吨!它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米格-25超高空超高速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架装备了被动式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歼击机,在下视下射状态下有高达200公里的搜索距离,120公里的跟踪/打击距离,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自动选出4个最危险的锁定并发射挂装的4枚R-33远距空空导弹(射程110公里)消灭之。它同时还挂2枚 “先进中距空空导弹”或用复合挂架挂4枚短距导弹于翼下,机内还装有一门6管23毫米炮,带弹260发,射速每分钟6000发。其高空、高速性能无与伦比,米格-31有良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现在没有任何一种战斗机能够从后面攻击它。它甚至可以飞到28000米的高空,对付歼-8那是不成问题的,至少在里贾斯上校看来。
可是在24000米高空的这场格斗却把上校看得瞠目结舌,只见米格-31竟然不作攻击,而各受到2枚中国导弹的近距离攻击,这款庞大的截击机的机动性却并不高超,1架当即被击落,那架长机虽然躲过了这轮导弹攻击,可是在高速机动时也没有能躲过一架歼-8的再次攻击,后者的机动性实在令人惊讶。上校可不知道当时米格-31的飞行员一占到前侧方的攻击位置,就按下了导弹的发射按钮,可是火控系统发出警报,“目标是自己人”,(计算机只认敌我识别码,并不管对方是歼-8)并锁定了发射装置。他们所受到的震惊是强烈的,在这生死关头,一刻的迟疑都是致命的。
只见一架歼-8在24000米的高空,如入无人之境,直奔已降到10000米高空预警机的顶上,以2.2马赫的速度,转瞬间就到了E-3 的正上方,那4架苏-27只得在18000米处无奈地盘旋。里贾斯上校只好祈求大神的保佑了,他顶上的中国人一个近乎90度的俯冲,4架苏-27知道不能依靠有敌我识别器的导弹了,准备在18000米处组成1个机炮组成的火网来迎候敌机。可是这架歼-8仅下降了1500米就向E-3发射了2枚PL-12D空空导弹,然后就改平了,令苏-27大失所望。
PL-12D是PL-12的最新改进型,凝聚了我国导弹研制人员智慧和心血。说来有趣,它的近亲竟是大名鼎鼎的C-803亚音速反舰导弹,这二款大小、速度、目标都相差甚远的导弹怎么会是近亲呢?C-803一出世就震惊世界,它是中俄两国导弹专家近十年奋战的成果,关键在它的导引头和主控电脑,它的电脑内储存了各种敌舰的各个角度的红外图象,它的红外导引头摄取到敌舰的红外图象,就与电脑内图象比较,根据模糊数学的匹配,就知道目标的舰型,导弹与目标的角度,马上又可从方案库中检索出,最有效的攻击方案,然后采用蛇行规避航线,进入敌舰“密集阵”火炮的死角,攻击敌舰最薄弱的部位。(在后面章节C-803将大显神威)导弹专家决心把这一绝技移植到空空导弹中去。
不少人认为空空导弹只要速度高、机动性好,直接奔向目标就行了。在二十世纪末“超视距攻击”已很时髦,实际上各家研制的不少中远程空空导弹命中概率都不高。战机当然不会装备“点防御系统”来对付空空导弹(虽然有不少战机可以拦截巡航导弹),但空空导弹比起战机来,速度并没有绝对优势,战机可增速到2.2马赫以上,导弹也就是3.5-5马赫(C-803的亚音速也有900公里以上的时速,而战舰达到60公里时速就了不起了,相差十几倍)。战机的机动性也都很高超,而红外诱饵弹,雷达波干扰机的效率也相当高。如果空空导弹也能咬住敌机的红外图象,那么就不会受干扰,命中率就可大幅度上升。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舰艇只能在海面上机动,速度对于导弹来说几乎是静止的,图象识别要简单得多。而飞机则不同,敌机既可在上,也可在下,而且翻滚、俯仰的速度很快,图象匹配非常困难。
于是专家组决定先研制对付预警机、轰炸机、反潜巡逻机和重型直升机这些低速大型目标-也是高价值的目标,它们红外图象大而清晰、速度较低、俯仰翻滚的速度也慢,并都可以从上向下对它们加以攻击。对付空中目标战斗部不必大,也不必作规避飞行,操纵就相当简单。他们历时6年才拿出了PL-12D这款超级空空导弹,今天首次用于实战,就拿E-3来开刀。
本来歼-8完全可以在60公里外就发射的,但飞行员既然有印军的应答码,就逼近到E-3的顶上才发射,把握更大了。却说歼-8发射的2枚导弹很快就锁定了目标,导弹的主控电脑根据摄得的E-3的红外热像,从图象库中查出导弹飞行方向与E-3的前进轴线成30度角,立即调整至0度,然后以4马赫的速度(在高空可折算成1200米/秒)直扑过去,从22500米到10000米,再加上E-3的移动,也就在13000多米,加上导弹的加速时间,也不过14秒多一些就可以命中了。
当导弹接近到5000米时预警机上警报声大作,其实里贾斯上校早就命令作好准备抛射箔条干扰弹和红外诱饵弹,美国人研制的这款诱饵弹能在30秒内发射非常接近E-3发动机喷射出的2种频谱的红外线、紫外线。到导弹接近到2500米时4枚诱饵弹和2批长度不一的镀铝的箔条从E-3的后边抛出,尽管没有收到雷达波,E-3还是把干扰机开到最大功率。飞机同时向下俯冲,这样一来那些干扰体就处于飞机和导弹之间了。可是那些箔条和干扰机是丝毫不起作用,红外干扰弹在霹雳导弹的视野里只是4个光点,根本掩盖不了庞大的E-3的热像。当导弹逼近到10米时,弹头略微偏了一下,先后钻进了机翼与机身的接合部,15公斤的高爆炸药连同尚未耗尽的固体燃料一下子把E-3巨大的机翼撕离了机身,燃油又将飞机变成了一个大火球。
我军的2架歼-8F似乎意犹未尽,长机洪国兴中尉一声令下,他们在一架苏-27上空俯冲而下,在19000米上空掠过,以交叉的机炮火力将它打得空中爆炸,然后以蜻蜓点水的曼妙姿势重新拉高飞掠而去。看得另3架苏-27的飞行员瞠目结舌。苏-27比起歼-8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良格斗性能,据一些专家分析,1架苏-27顶得上10架歼-8!可是我军的研制人员突出了歼-8的高空高速的特点,以新的技术将它的特点推升到24000米升限、2.4马赫极速,这就盖过了苏-27。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发挥了作用。捷报传到前指,曾司令员立即传令嘉奖,他们双双荣立一等功。
警报声一响拉格诺中将就进入了深入地下的战区司令部指挥部,他听了值班的参谋长甘吉罗少将的情况汇报,当听到预警机指挥官推测敌机发回了“己方”的应答码时,中将极为震惊,他立即想起普拉德尔中将告诫他要防止敌军夺取敌我识别码的事,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幸好甘吉罗告诉他,经联系所有的前沿直升机基地和野战机场都没有遭受偷袭。帕戈特基地只是后方的直升机维修基地自然不在司令部的检查范围。
可是坐在司令官位置上的拉格诺中将不久就看到自己的战机纷纷被击落,飞行员在呼叫敌机的应答码锁定了火控系统。参谋长立即下令各战机和高炮关闭敌我识别。可是那些战机上的导弹上的敌我识别是无法关闭的,苏-27的30毫米机炮只有149发炮弹,米格-29也差不多。超级美洲虎有2门30毫米机炮炮弹也多一些,可是在夜暗中试图以机炮与对方性能优良,又挂满了导弹的战机格斗,其悲惨的下场,中将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出来。不久预警机又被击落。第一波迎敌的210架战机损失了104架后,被迫退出战斗并去远方的机场降落。高空的制空权被敌军夺取。
在低空的战斗几乎重复了高空的状况,警报声中各前沿出击基地的直升机快速升空。按照预案,陆航集团军第一波出动了48架阿帕奇、48架虎式,24架超级山猫和24架ALH,他们在24架OH-58D的指挥下分组升空迎战,它们搭载的当然都是空战导弹。他们刚启动火控雷达就堕入了深渊,对面竟然都是“自己人”,导弹发射全部被锁定,机炮也无法发射。对方的120架武装直升机群可毫不认同是“自己人”,导弹和机炮从上下左右纷至沓来,于是迎战变成了逃命。后来上面下令关闭敌我识别,也无济于事,本来对付没有红外特征的电动直升机就处于劣势,仅用机炮更完蛋了。当上空的战机被敌机逼退后,神通广大的隐形小战机又从上空不断向下扑击。20分钟后,损失了71架直升机后,其余的总算逃回了后方基地。中将简直不想再听下去了。
可是接下来敌军的40多架H-6轰炸机在12000米的高空开始实施防区外精确打击了,大批重磅炸弹开始自天而降,在WZ-11的激光或雷达照射器的照射下,如同点名般地滑翔到印军的防空阵地、直升机基地、炮兵阵地头上,逐个予以消号。40多架攻击机和大批武装直升机,还有4架令人生畏的米-26改装的“空中炮舰”则在低空猛烈地对地攻击。中将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出前沿各防空阵地、警戒雷达、炮兵阵地、野战机场、直升机出击基地…遭受攻击后的惨像,因为他们没有反击的手段,防空导弹形同虚设,高炮的炮瞄雷达在强烈的干扰下,本已效率不高,他们哪里能对付从夜暗中贴地飞来的电动直升机呢?大屏幕上遭袭击的前沿阵地联成了一片,不久中将就直接感受到了对方的打击。
“报告,司令部周围的6个防空导弹阵地遭受打击。”参谋的话音未落,深藏地下的战区司令部的指挥厅也感受到重磅炸弹的爆震。美军顾问团正在与参谋们商量加强网络监控,通过网络向各处发出新的敌我识别码,为了快速更改只得使用简化的同一码,不管什么武器系统都用统一的识别码。
可是,接踵而来的地面战斗已经猛烈地展开了,这又出乎了战区司令部的意料之外。中将简直惊呆了,难道中国人真的要向印度本土发起进攻了吗?将近一个月来,敌军基本上都在原地组织防御,尽管斗拴特别里奥地和楚舒勒都在“传统习惯线”的印度一侧,但终究是贴近那条线的。印度军方分析中国即使占领那里,也是为了今后谈判时作为筹码的。作为边境冲突中国已不可能再向前推进了。中国人难道想把冲突扩大为一场全面战争吗?
拉萨 前指 8月22日5:00
深入地下的作战指挥中心,其中央大厅十分宽敞,中心是一个电子沙盘,现在由激光形成的立体图象十分清晰地显示着中印西段边境的地形,并动态显示双方的兵力部署,连战机群和直升机群的位置都显示出来,并标示出型号和数量。一群参谋和参谋长林辉中将都围在边上,注视着战场的变化,兴奋地小声交谈着。在一个角上是曾司令员的宽大的指挥桌,斜对着大厅中央,他一侧身就能看见中央忙碌的参谋们。桌子上有一台大屏幕,显示战场态势,现在印军的第一波战机和直升机都被逐出了战区。他旁边有一张通讯参谋的桌子,一位参谋负责为他接电话,操作电脑显示屏。
这时参谋长走过来对司令员说:“他们出动了!”然后就坐在边上的一张椅子上,与司令员一起注视着大屏幕。只见从各处阵地上升空的直升机汇集成14支箭头直扑西边的印军阵地。西线的我军从来没有前出过“传统习惯线”50公里处,那就是斗拴特别里奥地和楚舒勒的西部防线。这次将大规模地突入120-150公里,这可不同于东段边境,这里向西就是印度的中心地带――印度大平原了。这必将极大地震撼印度朝野。
这里的地形和兵力布局完全不同于东段,南北走向的战线正面宽达1050公里,可是完全处于高耸的崇山峻岭之中,而且战场纵深的地形也极为险恶,双方都难以部署大兵团,更不用说实施大兵团作战了。比较起来我方的后勤困难要大得多,万幸的是我军在前期夺取了印军耗费巨资兴建的5个整编山地师基地以及斗拴特别里奥地和楚舒勒两座重镇,让我军的前线指战员有一个休整的地方,弹药和物资有一个储存的地方。当然我军强大的空运力量更是雨季能坚持战斗的重要条件。这条战线上能部署兵力、能进行战斗的地域并不多,处处受到地形的限制。南部地区更接近印度大平原,印军的兵力和前沿基地相对比较密集些。北部地区人烟稀少,印军仅部署了第五整编山地师、第73师和137师,机动突击力量是陆航集团军第1旅的2个陆航营。直升机出击基地也仅有12个,规模都比较小,总共部署了124架各型直升机,都隐蔽在坚固的洞库中。在阿格拉计划中他们是侧面助攻的部队。
曾司令员决心吃掉这12个基地,连带南部的2个比较孤立的小基地。北部的由第15空降军和54军的陆航兵团负责,南部的由中央突击师和第21军的陆航兵团负责。由于战斗限制在10个小时之内结束,所以几乎出动了战区全部的运输直升机:150架电动米-8改进型,24架电动黑鹰,22架Z-14M,一次就运载了3500名突击队员,30辆电甲虫步兵战车,24辆TJ-1火力突击车,12门超轻型155毫米榴弹炮,22门105毫米榴弹炮和大批迫击炮。由于我军完全掌握了战区制空权,印军的炮兵阵地基本上被摧毁,只能依靠步兵的轻武器和少量的轻型迫击炮和火箭筒实施防御。
5:40我第一批突击队员在武装直升机火力的掩护下,在预定的高地上机降投入激战,很快把这14个基地隔离包围起来。不久,各山头上的炮火就加入到低空火力中去,完全切断了印军步兵师对突击营的增援,而且Z-15强大的干扰电波切断了印军的无线电通讯,大部分电话线也被炸断了。基地上的精锐的印军突击营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6:20天已破晓,群峰在晨雾中沉浮,可是在交战地区冒起的可都是黑色的烟雾。印军灌注了新的敌我识别码的第2波战机和直升机群从后方基地杀奔而来,鉴于地面部队的大批呼救报告,印军战区司令部严令他们立即夺回战区制空权,以掩护后面的攻击机群支持地面作战。印空军出动了2架预警指挥机,一架是大名鼎鼎的E-767,一架是E-3,有6架米格-31在26000的高空为他们护航,由苏-30、苏-27、苏-35、超级美洲虎、LCA组成的战斗机群配置的全部是空战导弹足有220架,气势汹汹地分层次地高速向前推进。后下方是110架ALH、超级山猫、OH-58D战斗直升机群,它们的任务是把中方的直升机逐出低空。
在电子沙盘上看到印军的这一架势,那些年青的参谋们简直要欢呼起来,尤其是空军司令部的。只见我军一直留在战区上空的60架第一波战机,在印军战机压到60公里中远程导弹发射距离时,“望风而逃”高速返航。第二波240架战机跃出山口迎了上去,不过它们的速度都不高,似乎在抢占高度。印军预警机没有接收到应答信号,立即报告司令部,并预计空战将在两军地面部队交界处上空开战。那就是说印军一出手就把我军战机“压出”了战区上空。不久,我军的预警机报告有大批印军攻击机推进到了距我军防线150公里处,印战机则加速冲击。看来印军司令部放心地来争夺制空权了,近乎崩溃的印军地面阵地肯定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攻击机将在取得制空权后为他们提供空中火力支持。
先说最高层,在24000米高空2个小队的歼-8分别从2个方向扑向2架预警机的上空,印军则以2架米格-31迎战扑向北部E-767的4架歼-8,因为这架预警机比较靠后。另外4架米格-31移到E-3方向,也是以2架前出迎战,还有2架在后面警戒。专家们的结论是1架米格-31可以顶10架歼-8呢。歼-8以2。4马赫的最高速度掠过了下面的机群,迎头冲向米格-31。到80公里距离时,2架米格-31各发射了4枚R-33远程导弹,以交叉火力攻击那4架歼-8,这是米格公司的骄傲,火控系统一次可以攻击4个目标,在这样的火力夹击下目标是不可能逃脱的。令印军飞行员惊讶的是歼-8根本不作机动躲避,继续高速冲过来,很快与导弹接近到2000米处,他们知道导弹已经锁定了目标。可是就在此时歼-8发射出印军的新的应答码,立即变成了导弹的“自己人”,导弹是绝对不管你是什么机型的,只要你回答了“口令”就立即避开你。正当印军飞行员惊得目瞪可呆时,接近到35公里的歼-8也以交叉的中程导弹攻击他们,他们可没有发射应答码的绝技,本能似的向高空机动并发射了红外诱饵弹,既可以摆脱导弹,又可以摆脱歼-8的追歼。可是这一来我机如入无人之境直扑E-767的上空,米格-31的机动性实在是差强人意,机身又重,等他们摆脱了导弹攻击,转了回来时,2架歼-8早就向E-767发射了2枚霹雳-12D红外图象寻的导弹了,接着以双机各自扑击1架苏-30。不久空中就爆出了一大二小,3朵壮丽的火球。那2个米格-31的飞行员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竟然关闭了识别器直扑下来,试图以机炮与歼-8格斗。
他们哪里知道,底下的空战中印军败得更惨,第一批发射的导弹全部成了废弹,双方又靠得很近,一下子被对方的导弹和机炮击落了30多架。接下来简直就是一边倒的追杀,印机虽然关闭了识别器,以机炮怎么可能与在预警机指挥下,性能又高出一筹的对手格斗呢。所以当2架米格-31俯冲下来时,我预警机立即调动4架苏-27夹击,而命令歼-8重返高空压阵。那2架米格-31的命运是可想而知了。
南部的那架E-3同样被击落了,米格-31仅被击落了1架。更可悲的是那些印军攻击机,他们挂载的都是对地攻击的导弹、火箭弹,自以为战斗机一定能为他们至少夺取一段时间的制空权,他们就能够教训那些围攻出击基地的中**队。他们是在战斗机群后面的低空飞行的,等到他们刚接近攻击地域,上面的机群就被驱散了。他们等于是**裸地暴露在我战机群下面,飞扑而下的我机如同用导弹和机炮给他们点名。那些挂载了沉重的空地导弹和火箭弹的苏-30、米格-23、超级美洲虎,哪里是歼-11、歼-8和“飞豹”的对手呢,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不能随便扔掉那些导弹和火箭弹,下面绝大多数可是印军阵地。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这场空战。印军的第二波直升机群还算运气,它们的速度慢,又在靠后的地方,一得到信息,上面已经发令让他们返航了。
我军是怎么得到印军新的敌我识别码的呢?那当然是帕戈特基地的特种兵们的功勋。印军北部战区司令部并不知道这个基地已落入我军手中,5:30北部战区向这里发送了新的敌我识别码,命令他们立即灌注到所有的武器系统中去,6:10战区将统一启用新识别码。于是这组极为珍贵的应答码又被迅速装入我军的第二波战机和直升机等系统。基地上的各部队可是忙得不亦乐乎,塔台上的空军上校马成辉在指挥缴获的2架C-130J升空返航,他们趁天黑迅速装满了2架Z-14,让它们满载着仓库中的部件、专用的维修设备和工具,还有拆卸的防空导弹发射和控制装置、高炮、导弹和炮弹,立即返航。崔营长更是忙,他指挥留下的50多名特种兵,少数人在远处通往台拉登的公路上警戒,大多数却在忙于“接待”前来维修的战损的直升机,由于前沿基地遭受打击,一些燃油即将耗尽的直升机也到了这个后方基地。他们到战斗结束居然接收了6架阿帕奇、4架卡-50、3架OH-58D和6架超级山猫,技师们则忙于为它们装上我军的识别器,然后由特种兵把它们飞回去。到后来居然还有2架超级美洲虎和1架苏-30迫降在这里。他们还不断地向上级报告,受到敌机袭击,但用高射炮击落了1架敌机。
由于敌机彻底被逐出天空,那些遭受围攻的前沿基地可就惨了。位于西部边境最南端的杰莫利东南和利勒姆边上的2个基地是印陆航集团军第3旅的,部署了二支陆航突击分队共有54架直升机,原定作为突击扎达北部的原第四整编山地师的基地的前锋,这一地区是尼泊尔、中国和印度三国的边境,地势极为险峻,这二个基地是最近突击扩建成的,在东北方的前沿还有第73步兵师的守卫阵地,在周围是第3旅的2个机械化突击营的驻地。基地周边的高地上还有2个防空导弹连担负对空警戒。我军由第21集团军陆航兵团的2支突击分队实施攻击,中央突击师的陆航兵团则负责阻截印军的增援部队。
战斗一开始,这2个基地出动了16架武装直升机升空阻截,被击落了9架,此时基地已是一片火海,幸存的7架赶紧向西逃窜到后方基地。周边高地的防空导弹连全部被摧毁,第21军的突击队随即被机降到这2个基地的周边高地上,很快就部署了炮兵阵地。中央突击师的突击队则在通往基地的各路口部署阻击阵地,并对周边的印军阵地发起炮击。
印第3旅旅长瓦谢拉准将不久觉察了我军的意图,命令周边的突击营增援基地的守军,并请求73师的部队也给予支持。可是印军已失去了制空权,前沿直升机基地全部遭到炮火封锁,防空阵地又形同虚设,低空全部是我军直升机的天下。再说73师的阵地是面向东北方作防御的,在中央突击师的火力打击下损失惨重,本来还指望第3旅的武装直升机的支持呢。只有2个机械化突击营的部队还在组织部队增援,试图突破中央突击师的阻击,不久又遭到H-6的猛烈轰炸,其惨况可想而知。
我第21军的陆航兵团在炮火准备中摧毁了基地中的全部重火力,把印军压到了防御工事中,然后组织地面进攻,电甲虫步兵战车和TJ-1火力突击车沿山路而下,印军各处地堡中的机枪根本失去了作用,电甲虫的30毫米机炮对各个射击孔逐个“点名”,步兵们一下战车就以步榴枪攻击试图发射火箭筒和肩射导弹的印军。激烈的战斗进行到11:00时,2个基地上的印军先后停止抵抗,举手投降。在空中和山头阵地炮火的联合打击下,周边阵地的印军自顾不暇也无力组织象样的冲击。
其战果令第21军军部的参谋们都感到吃惊,从利勒姆边上的那个较大的基地的指挥部中率领残部投降的居然是第3旅的中校副参谋长,和第2营的少校营长等主要军官,俘虏了第2营和第3营的240多名官兵,这2个基地的洞库里的装备更是出乎意料之外, 除了第3旅的38架阿帕奇、基沃瓦勇士、超级山猫、ALH和CH-47各型直升机以外,还有4架卡-60、4架米-24D、6架米-8和米-17呢,后来才知道那是73师的陆航大队的。更惊人的是,还有24辆“鼬鼠2”微型战车和32辆“潘哈德”VBL火力突击车。都是准备由直升机吊运到作战地域去,参加对第四整编山地师基地突击的。这一下它们都很快被直升机运送到那里了,不过要经过电气和驱动系统的改装,将成为我军防御部队的利器。
在北部的战斗更加激烈,那12个基地驻守的部队是印陆航集团军第1旅的2个陆航营的精锐部队,有124架直升机,还有一个装甲营的大部分部队,他们是正面突击斗拴特别里奥地的主力。其周围是137师部队的阵地,这支部队原来是地方守备部队老兵很多,由于印军的精锐部队消耗太大,他们被升级为主力,武器得以更新,配置了不少装甲车和防空导弹营。为了配合这次战役还调配给他们一个陆航大队,不过主要是些战勤直升机,用作指挥、侦察和救护等,有2架米-24、8架米-17、4架米-8和2架卡-60与第1旅共用那些基地。战区是指望他们能协同作战,137师负责后方守卫、警备巡逻,直至收容战俘,打扫战场,第1旅则是突击的主力。
可是那些突击营的“新锐”们哪里看得起地方部队的老兵们,那2个营的营长都不买137师师长的账,甚至同为直升机飞行员,陆航大队的小伙子也要受突击营的气。那些驾驶阿帕奇、基沃瓦勇士的家伙现在成了军中的新贵,神气极了,哪里看得上驾驶米-8、米-17这种淘汰的直升机的“老兵”呢。至于后勤供应、军饷突击营也要高得多。近一个月来的地面和低空突击都是由第1旅的3个营实施的,损失虽大,很快就得到了补充,官兵立功受奖的机会也多了,哪里还看得起那些看守家园的“守备部队”呢。双方结怨甚深。
今天凌晨警报一响,旅参谋长拉斯曼特上校亲临第1营的基地来指挥,第一波出动了40架阿帕奇、虎式和基沃瓦勇士迎战,基地的2个连的固定式“阿达茨”反直升机导弹系统全部进入战斗状态,各地面部队准备出动战车和突击队去营救跳伞的飞行员,当然也要捕捉敌机的飞行员,他还请73师和173师也协助营救和捕俘呢。这些天的都是印军主动出击,上校认为吃亏在于深入敌阵损失的直升机和飞行员都落入了敌手,这次可以报仇了。可是战局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预料,15分钟后低空的直升机大战已经结束,而且前沿基地都遭受了猛烈的空中打击,幸存的19架直升机只好向后方基地逃逸。前沿基地的防空系统形同虚设,迅即被它们认为的“自己人”摧毁。
54军的陆航兵团出手不凡,与空降军的特种兵团联手把TJ-1火力突击车和电甲虫都机降到那些基地四周的高地上,由空降军负责阻击印军的增援部队,54军的部队围歼基地的守军。他们的战术是集中大部分突击力量首先夺取7个小的基地,其余兵力则以炮火不断地攻击那5个较大的基地不断消耗他们的兵力,不久H-6的重磅炸弹加入了打击的行列。印军根本得不到空中火力支持,炮兵阵地也基本被摧毁,基地的守军遭此连续猛炸,士气一落千丈。
我军的突击队在战车的支持下下降到基地所在的谷地,身临其境才觉察到谷地内地形十分起伏曲折,密布着隐蔽的营地。本来是十分容易坚守的,只是印军从未想到我军会长途奔袭,基地内并未构建完整的防御体系,只是一些防止偷袭的警卫设施,那是经受不起战车和武装直升机的夹击的。7个小基地在9:30就先后被拿下了。然后我军集中兵力逐个猛攻那5个大的基地。那150架改型的米-8、米-17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们不断地在各个基地穿梭飞行,转移部队和野战炮。武装型的还以机炮、火箭弹和重磅炸弹参与对地攻击。在攻占2个陆航营营部所在的基地时,双方发生了激战。攻击部队召来了H-6和Q-6攻击机,并以激光枪为“飞蛇”滑翔炸弹指引目标,摧毁了几十个火力点。到12:30经过连续7个小时的激战,精疲力竭的残余的印军被迫停止抵抗。缴获是惊人的。
到14:30出击的我军全部返回了我方阵地,空军也停止了攻击。
噶伦堡 锡金集群司令部 8月23日
王刚绝对不会被动地应对印军的阿格拉攻势作战,中央指令前指在东段边境对印军实施新的打击,往印度统治集团的要害部位捅下去。这里简要地介绍东线两军的态势,我军在锡金-不丹地区部署了以14集团军为主组建的锡金集群,23军已撤回国内休整,该集群最具冲击力的是2个坦克师,拥有38军和23军留下的60辆电动T-07M主战坦克(后来把留在拉萨的20辆也设法运到大吉岭-噶伦堡南部的阵地),缴获印军的40辆T-80U已经改装成电动推进的,63辆T-72M1和42辆T-90C改进型也已经初步改装,去掉了原有的电源设备改装了金龙电池、半导体空调系统和国产热成象仪,它们的弹药与我军的通用,零部件大部分有国产的能用,从俄国进口也不难,这103辆坦克也在轮流进一步改装电动驱动系统。再加上120辆“迅猛龙”坦克歼击车,这样的二个重型坦克师在这么狭窄的地域极具冲击力。牢牢地控制着印军东北战区的咽喉之地-东北走廊,令考拉尔德中将如骨鲠在喉。14军的42师的陆航大队得到了48架各型歼-17隐形战机的支持,又陆续增加了一批电动米-8改进型,被扩编为陆航兵团。
按照阿格拉行动计划的部署,印军掩盖性的“重返英帕尔”行动像模象样地展开了,东线的印军也在各处展开突击作战,并大规模地扩军。在一线就摆开了14个作战师,二线更是有18个师,并将西线的大批坦克通过海路,再借道孟加拉国的吉大港源源运抵东北战区。由于东北走廊的咽喉部位在我远处炮火的控制下,大批装备和部队只能通过孟加拉国领空空运到东北战区的各基地。对此,我国政府提出警告,对印军利用孟加拉国的领土和领空调动部队,甚至作为出击通道,我军保留作出相应行动的权利。印孟两国发表声明,声称全部是运送民用物资和人员。暗中孟加拉国一方面请我国理解他们的处境,我外交部的代表语气也很缓和,他们也就放心了。另一方面他们大大提高了对印度过境飞机和物资的要价,倒是发了一笔小财。
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会去攻击孟加拉国,并不是它有多强大,相反它极弱,可是它极端的贫穷和密集的人口,足以令任何强国却步。印度的军方曾策划“拿下”孟加拉国以便与东北地区联成一片,那简直是易如反掌。可是政治家怎么敢去接管这个烂摊子呢?不要说印度,就是美国也养不起这个国家的1亿2千多万人。如此一来印度只好多掏钱了。他们足足运去了1000辆主战坦克,其中450辆T-72M1改进型,250辆T-90C改、200辆“阿琼”,还有美国人援助的100辆M1A1。他们只留下1400多辆主战坦克对付巴基斯坦,其中竟然还有老掉牙的“胜利”坦克和T-55呢。
我军在东线除了锡金集群-他们的41师在加强了陆航大队后驻防在不丹,不过我军和印军再也没有在不丹发生过战斗;还有新换防上来的第1军、63军和陆战1师,13军是7月份参战的这次留了下来。这些部队立功心切、士气高昂,反观东线的印军,经过上次的激战,在气势上已被击倒,武装直升机方面又处于劣势,从提斯浦尔-迪布鲁格尔我军又以布拉马普特河为天然屏障,在雨季河水汹涌澎湃要渡江发起攻击难度相当大。因此双方激战的地域并不大,我军的纵深防御极为坚固。
东线与西线不同,现在的作战地域大多数可以使用主战坦克交战的。我军在利多-迪布鲁格尔一线也拥有400多辆主战坦克,其中有220辆电动T-07M和T-80M,另有180多辆是缴获印军的T-72M1、T-90C和T-80进行了电气和电力驱动的改造。实力也相当强劲,并且可以从密支那-利多公路进行后勤补给。双方在这二个地域不断展开激战,坦克大战的规模直逼二战后的第四次以阿战争和海湾战争。考拉尔德的如意算盘是始终保持压力,以坦克的消耗战来拖垮我军,不过这档算盘没能打响。
印度的东北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历史上是缅甸领土,后来英印殖民当局强行将它划归印度,导致该区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在密集居住了2500万人的阿萨姆平原,一直活跃着分裂主义武装,游击队的活动时起时伏。在印缅边境则活跃着钦族和克钦族的**武装。印度专门组建了一支准军事部队-“阿萨姆步枪队”从事镇压东北地区各邦的**武装,它有31个步兵营的兵力,由1名中将领导,各级军官都是陆军军官,战斗力相当强。以前在印军准军事部队的强烈压制下,分裂主义武装还不时闹出些轰动全国的事件来,近来印军连遭败绩,原来专门对付反叛份子的准军事部队大批抽调补充正规军去了,有的干脆编制成旅被“转正”后开赴前线作战去了。而从北部山区又有近千万人蜂拥而下,社会秩序更形混乱。大批**武装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纷纷赶走或处决那些恶霸地主及其私人武装,把土地和粮食分给农民,扩大自己的地盘和部队。印度当然在这些地区实施了军事管制,但已失去了强有力的手段。
今天是4支活跃在阿萨姆地区的游击队代表聚集到噶伦堡来商讨联合的事宜。中央十分重视此事,早在7月中就派遣中联部副部长祝宏广加入拉萨前指主持这方面的工作。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到在纳萨尔巴里地区活动的游击队原来是由印共的一批党员领导的,他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领导的武装斗争曾经轰动世界,当年我国的媒体也作了详细报道。当年的起义虽遭印军中央政府的残暴镇压,但不少人还是坚持下来了。
他们的首领是谢拉姆.登达拉,是原印共党员与他的十几个伙伴脱离了印共中央,但仍坚持**的理想。他的核心部队有300多名战士,支持无地农民的抗暴斗争,是4支游击队中实力最强的。他们也知道世界上只有中国这个大国还在坚持社会主义,在高举**大旗。因此我军一占领大吉岭,他们就派人来与我军联系。后来祝宏广副部长也派了特种兵去他们的营地考察,给了他们不少武器和物资。谢拉姆也到噶伦堡来与祝副部长促膝长谈,倾诉了他们的理想,也介绍了印度农民的苦难生活,阿萨姆地区确实是典型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双尖锐的地区。双方谈得很投机。
今天的会商进行得相当顺利,推举谢拉姆为新成立的“阿萨姆解放阵线”的主席,4支队伍合并组建了阿萨姆解放军,谢拉姆兼任总司令。我国派出了以军事专家为主的顾问团帮助他们进行斗争,以尽快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解放阵线的总部暂时设在纳萨尔巴里的山区,在噶伦堡设立了办事处,以及巨大的培训和后勤基地。后来在提斯浦尔、阿帕龙和迪布鲁格尔又建立了3个大型基地,不但为阿萨姆解放军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员,而且为解放阵线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在随后的讨论中,顾问团建议按照4支游击队原来的活动区域划分为4个军分区,保留一部分部队做种子,成立守备团。然后集中的部队首先组成第1军,成为各解放区的机动保卫力量。经过短期培训后全部换成了我军的制式装备,自动步枪、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60毫米无声迫击炮,前卫1/2单兵防空导弹等步兵武器,还有一批人员在培训TJ-1火力突击车、“电甲虫”微型战车的使用。最重要的还是为各个作战单位配置了精巧的通讯设备,总部可以控制到连一级的部队,整个解放阵线和解放军士气大振,将在浴血苦战中很快成长。
王刚敏锐地觉察到中印边境冲突的激战阶段很快就会过去,指示顾问团让“阿萨姆解放阵线”的解放军抓紧时机取得实战经验。于是我军各特种兵部队乃至各路大军全力为他们保驾,带领他们打了许多恶战。原来那些刚正规化的阿解阵解放军虽然群情激昂,但很怕印军,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战胜过印军的准军事部队,更不用说正规军了。
他们首先在纳萨尔巴里建立根据地,很顺利就攻占了县城,并逐一消灭了周边的各支地主武装,而后发动周围的无地农民分配了地主的土地,搞得热气腾腾。很快就惊动了印度中央政府,从新德里派来了“游击战专家”来指导围剿游击队。专家一到就命令当地的151师出动一个团去清剿,亲自向清剿部队面授机宜,还让师里组织一支后勤部队从政府的粮仓里装运了不少粮食和食油等,准备分给农民,以收取民心。师长赫明斯准将尽管不满总部仍然把他们当作准军事部队,但信心是很足的。部队已经强化训练,装备也改善了不少,甚至有了4架直升机了,还与中国人打了几仗,尽管都是败仗,还是取得了不少实战经验。去消灭那些昔日的手下败将-游击队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况且游击队居然占领了县城,目标明显,不用费劲去找他们了。
结果却大出准将的意料,在我军特种兵团手把手的指导(当然这些教官经常自己也出手参战了)下,阿解阵的解放军以地雷战、伏击战等标准的游击战术,经过一周的苦战,把他的这个团打得落花流水:死伤700多人,失踪400多人(被俘的代名词,后来不少人投入了解放军),连一架去撤运伤员的直升机都被击落了,大败而归。尽管实施战时新闻管制,还是引起了印度朝野的震惊。印度政府还苦于无法指责中国,因为是他们首先支持西藏叛军的,又长时间明目张胆地支持**喇嘛搞西**立,现在遭到反击了。他们决心加大镇压的力度,可是阿萨姆全境都爆发了武装斗争,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
更大规模的武装斗争还是在利多以南的那加兰邦展开的,这里山高林密,背靠险峻的那加山脉,一向是克钦族武装活动的地盘。6月中旬我军攻占了萨地亚、利多等地后,把这里的印度人全部弄走了,但留下了克钦族的村民。并派遣了强有力的工作组做工作,给了他们不少粮食、布料等生活用品。经过大量艰苦的工作,并且得到缅共和缅甸境内的克钦族长老的帮助,双方达成了协议。原来印度人占领的地方全部由我国的移民接管,我军将提供武器、物资和训练方面的援助,支持他们到印军占领的地区去发展。原来那加兰邦境内的克钦族武装,装备非常落后,甚至要依靠长矛和弓箭与印军的准军事部队作战,由于熟悉地形印军也不能彻底消灭他们。现在得到了这么多的现代化武器,自然士气大振,他们连连出击,基本上把山区和半山区控制了起来,把那里的印度人和地主、农场主的私人武装都消灭了。印军只得再把前线的升了级的阿萨姆步枪队组建的旅重新调回来进行平叛。
那些旅长们倒是很高兴,可以摆脱前线激烈的拼杀了。印度中央政府已经觉察了中国的战略意图,重组了阿萨姆步枪队,一方面加强了各营的装备,同时保持旅的编制,各个旅配备了直升机中队和防空导弹营,决定一举平息东北战区各处的分裂主义武装。于是在野人山(那加山脉)麓展开了又一轮激烈的搏杀。
那加兰邦 伽兰特村 8月29日
印度自从1950年1月26日宣布独立后,从原英印殖民当局手中接收了原属缅甸的阿萨姆地区,他们学习其前主子“分而治之”的手法,将阿萨姆地区分割为很多小邦,其中那加兰邦是克钦族的聚居区,印度中央政府动员了大量的讲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人移居到这里,克钦族人被迫迁入了深山。克钦族人民当然不甘心自己的家园被夺占,纷纷揭竿而起,展开了武装斗争。而印度政府则组建了阿萨姆步枪队来镇压负责东北各邦的**武装,它完全不同于著名的廓尔喀步兵团,那是完全由尼泊尔的廓尔喀族人组成的雇佣军,而它却是由印度人组成的镇压阿萨姆人民的准军事部队。阿萨姆步兵部队建制上隶属内政部,行政上受东北地区各邦邦长直接领导,作战上受当地陆军指挥,是一支实力较强的地方武装,其基本作战单位为营,总兵力5.25万人,编有31个营,主要各级军官为陆军军官,训练较好。所属部队驻防整个印度东部边境地区,司令部设于西隆,下设5个山区司令部。
除了这支准军事部队外,印度族的地主也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在政府的支持下武器也十分精良。克钦族武装虽然身体素质好,对地形又熟悉,但武器装备相差太远,在战术上、部队的编制上也很少有章法,因此他们的地盘越来越小,斗争也越来越艰苦。然而印度政府始终也没有能扑灭克钦族反抗的烈火。
6月中旬以后,我军攻占了萨地亚、利多等地,情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我武装工作队把印度族人全部赶走,却留下了克钦族人,并通过缅共和缅甸的克钦族长老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达成了协议,我军控制区的印度族人的土地全部由我国移民使用。克钦族人的土地仍归他们所有。我军则以最精良的步兵武器:5.8毫米枪族,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反装甲火箭筒、反坦克导弹、肩射防空导弹等装备克钦族武装,当然更艰巨的任务是培训这些游击队员,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战术,采用更有效的部队编制。我军为每个克钦族游击小组配置了加密/猝发无线电话和收发报机。那些苦大仇深的克钦族游击队员苦练的劲头实在令人感慨,我军的教官则是严格要求,因此队员们的技战术提高很快。
当然最有效的练兵还是在实战中磨练。从7月中旬开始,我军的特种兵分队率领他们投入了驱逐印度族地主的战斗,缅印边界的那加山脉下,顿时枪声四起。有我军的保驾,克钦族游击队几乎是战无不胜,很快把接近险峻山区的印度族人都赶走了,收复了大批的地区。不过那里的人口密度并不大,印军东北战区并未重视这些事,还以为是我军分散印军兵力的诡计。通过实战,游击队员的进步更快了,而且把我军视若神灵。他们也只是把那些地区建成出击基地,最终目标当然是把印军赶出这块祖居之地。
到了8月中,情况再次突变。东线我军沉重地打击了东北战区的印军主力。我军的参战部队进行了第一次轮换,战线也相对稳定了下来。我军的特种兵团几乎全力以赴地支持阿萨姆**武装和克钦族游击队。5天前的凌晨,一支100多人的克钦族游击队在我第1集团军1个特种兵班的支持下,以优势兵力、精良的武器和规范的战术,一下子就突入了那加兰邦的伽兰特村,消灭了村里的印度族地主武装,夺取整个村子。
伽兰特村是个大村,位于那加兰邦首府科希马东北60公里山区的一个谷地中。25年前,印度族人赶走了当地的克钦族人,霸占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后来发展成为有400多人的村子,开垦了山谷中的大片土地。不过村中的大多数土地归二个印度族地主所有,他们各自拥有20多人的私人武装,村子沿着一处山坡修建,并构筑了坚固的寨墙。他们多次击退了克钦族游击队的攻击,有一次还请来阿萨姆步枪队击退大股克钦族游击队的猛攻。可是这次退入堡垒似的二个大院的地主武装支撑了2个小时不到,就几乎被游击队全部歼灭。二个地主做梦也没有想到,游击队装备了突击步枪、枪榴弹和60迫击炮,他们自己总算在狗腿子的掩护下逃到了科希马。
他们通过当议员的亲戚请求邦政府派阿萨姆步枪队去消灭游击队。此时整个阿萨姆地区的各邦纷纷向东北战区告急,指出各地的**武装和游击队大肆活动,并且都装备了精良的武器,作战的战术也很有章法,各处的地主武装已经不是他们的对手,甚至派遣的少量的步枪队也大都被歼,那些“土人暴乱者”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成了劲敌。这些**武装占领的地区已经越来越逼近各重要的军事基地。伽兰特村的山顶上已经可以俯视科希马郊区的空军基地了。印度中央政府和东北战区都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肯定背后有中国人的支持。
昨天,印度中央政府指令,全面恢复阿萨姆步枪队,立即投入镇压**武装的战斗。东北战区决定,保留旅的编制,每个邦一个旅,每旅有5个营,再配置一个陆航大队有12-14架直升机,并加强了各营的机动能力和火力,增加了火力突击车和步兵战车的配置。那加兰邦的称为第3旅,辖有第11、12、13、14、15步枪营,以及一个陆航大队,旅部还有2个分别装备了轻型反装甲导弹和防空导弹的连队。
现在,第11营在营长孟吉迪少校的率领下,正分二路沿崎岖的山间公路向伽兰特村进发。由于前段时间,他们参加了正规军的作战,装备得到了加强,拥有4辆法制“潘哈德”火力突击车,4辆德制的“鼹鼠II”微型步兵战车,还有6辆改进型的BMP-1步兵战车。炮火主要还是依靠60和82迫击炮。少校对迅速讨平克钦族游击队是很有信心的,地主派了4个手下给他们当向导,还向他们介绍了游击队的情况。少校对游击队拥有先进的武器并不以为然,想当然地认为是中**队把缴获的印军武器送给他们了扰乱印军的后方,但终究是乌合之众。甚至认为动用全营来对付100多个土人暴乱份子是杀鸡用牛刀了。不过旅长是要求他们暂时以此为基地,还要讨伐附近的游击队呢。
到了中午时分,突然前面传来了连串的猛烈爆炸的巨响。坐在一辆“潘哈德”指挥车内的孟吉迪少校,得到前面A连的报告:5个斥候兵已经拐过了山口看到了村庄,突然连串的地雷在后面的队伍中爆炸,造成了12人伤亡,1辆“鼹鼠”战车被毁。在另一个方向推进的B连也报告遭到地雷袭击,伤亡了13人。此时旅部又来命令,让他们尽快消灭这里的游击队,附近又有2个大村落入了游击队之手。少校命令工兵立即前去探雷、排雷。A连和B连的连长还想绕过雷区,可是山坡和山沟里都有地雷,又死伤了一些人。直到下午1点工兵才标出了安全通道,少校命令饱餐后的部队,立即徒步穿过雷区发起攻击,那些装甲车只好等排除地雷后再通过。
等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沿着白灰标示的曲曲弯弯的通道全部进入山谷,已是14:30了。孟吉迪少校在望远镜中看到,远处山坡上的村寨和田地上没有一个人,寨门都是大开的,山谷中有2个小山包,2座寨门延伸出来的2条山路绕过这2个小山包各自东西地进入山中,他率领的A连和C连在东边的一路,远处的B连在西边。少校可不想夜战,命令A连和B连各以1个排占领小山包,其余2个排快速攻入村寨,C连随后跟进。由于小山包和村子里都没有动静,所以也没有什么炮火准备,只见各有30多个印度兵端着枪向小山包冲击。起先还按战斗队形警戒突进,到了半山腰也不见动静,干脆就一窝蜂地往上跑,离山顶还有20米时,已经是气喘吁吁,突然山顶上枪弹如暴风雨般扫下来,手榴弹则如冰雹般砸下来,还有一批无声迫击炮弹准确地落入了山脚下的3挺重机枪上。狂暴的打击只持续了3分钟就嘎然而止。
伤亡惨重的印军拖着伤兵撤了下来,接着营连的迫击炮弹呼啸着飞向山顶,二个连报上来的伤亡达45人。还没有见到游击队的影子,就伤亡了70个人,怒火中烧的少校,命令加强炮火准备立即再次发起冲击。A连连长提醒他,刚才他观察到敌军的射击中有点射的枪声,敌军迫击炮也极为准确,游击队中肯定有中国的特种兵在协同作战。少校命令攻击部队要加强隐蔽和相互掩护,并加强炮兵的观察以消灭敌军的迫击炮。可是等印度兵冲到浓烟滚滚的山顶,才发现山顶空无一人。小山包的后面有很隐蔽的交通沟通往村子。少校做梦也没有想到游击队竟有如此神妙的战术。不过他觉得游击队肯定人数很少,所以才采取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他命令各留下1个班的兵力控制这二个制高点。立即从2座寨门向村寨发起攻击。
还是A、B二个连各以一个排向村寨冲击,一个排在后面掩护并跟进。印军向村子里开了几炮,也用重机枪向寨墙和寨门内扫射了一下,一看没有任何反应,也就停止了射击。各一个战斗小组战战兢兢地冲入了寨门,只见大街上没有任何动静,发出信号后,全班的人都陆续进入了寨门。此时如同触发了一个信号,一下子整个村子响起了狂烈的枪炮声。那2个班的印军尚未分散,立即遭到四处屋顶上和墙上的射击孔**出的子弹的扫射,无一幸免。寨墙上的大批枪榴弹准确地落入了后面印军的队伍中,还有一批迫击炮弹则落入了远处的印军的头顶上,由于是空炸引信,造成了印军重大的伤亡。致命的打击也就持续了5分钟。等印军还击的迫击炮弹落到寨墙和村子里的时候,已经没有枪炮射向印军了。孟吉迪少校得到的报告,再次死伤78人,整整1个连队失去了战斗力。实际上A、B连都必须重组,才能投入战斗。而路口的工兵又在告急,他们在排雷时,被“诡雷”炸伤了2个人,排雷进度无法加快。少校至此才知问题的严重性,他暂时无法依靠那些装甲车的火力了。时间已是下午4点半了。
他命令集中全营的迫击炮从寨墙上轰开4个缺口,然后以重机枪的火力控制,由C连从2个寨门和4个缺口同时攻入村寨,并立即控制村内的制高点,A、B连的剩余兵力随之跟进一起歼灭村内的游击队。在6门82迫击炮和15门60炮的轰击下,寨墙迅即出现了4个大缺口,C连印军分作6支突击分队,边射击边冲锋,很快进入了村内。奇怪的是他们丝毫也没有受到抵抗。于是全营的作战人员都进入了村子。少校命令把伤兵移入几间屋子内。一个排的印军爬上屋顶,实施警戒,其余印军分2路向地主的大院进发。街上空无一人,他们很快接近了那2座堡垒似的宅院,只见前后大门洞开,这一次他们不敢冒然冲进去了。直到营长到了一座宅院,才下令分成战斗小组分批突入。直到30多人进去了,里面才爆发出激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的轰鸣声,枪弹和手榴弹都是从主宅中射出的。突入的印军死伤惨重。孟吉迪少校只好组织工兵从院墙上炸出洞口,印军再分多路突入。不过第二次攻击并没有受到阻击,很快占领了全院。不久才发现主宅内有地下通道通到外面去,不过起先下去的印军士兵遭地雷袭击,连长不让再下去探路了。
此时已是下午6点多了山区的天色已经转暗了,这时少校才又想起在山口外排雷的工兵怎么还没有来报告,命令与他们取得联系,可是在无线电话中无人对他的呼叫作答。这时村外突然响起了枪炮声,少校立即向村边的寨墙上爬上去。只见二个小山包还在冒着缕缕轻烟,枪炮声已停息。与留在那里的一个班的通讯也断了。少校头上冒出了阵阵冷汗,手上只剩下1个半连的兵力,还要照顾70多个伤兵,根本不敢冲出去营救。装甲车也肯定被游击队夺占或摧毁了。他该如何向旅长交待呢?甚至能否安然返回旅部都是问题。
无奈之下,他向旅部发了急电,请求增援。
利多 北部第1集团军军部 8月29日 19:00
看着参谋们一片忙碌的景象,军长卢国基少将心中十分欣慰。刚才已经部署了围困打援的作战行动,他当然相信手下能完成歼灭阿萨姆步枪队的任务。难道消灭这种准军事部队的行动也要劳动到军长来操心吗?事实上这段时间不光是他们集团军,其他几个东线的集团军的主将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件大事上了。对考拉尔德中将组织的进攻,只要由副手们操心一下防御即可了,中央又严令不得任意突过战线。因此表面上双方的坦克、战机和直升机大战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无实质性的胜负可言。在中方越来越严密的纵深防御线上考拉尔德想要突破无疑是痴人说梦。
可是在另一条战线就完全不同了,那是没有任何战线限制的。攻占伽兰特村的那支112名克钦族游击队就有第1军的1个班的特种兵与之协同作战。秦仲奎少尉率领的这个班从训练这支队伍开始,又带领他们接连攻下了深山区的4个小村子,总算把他们**来了。这次奉命攻占伽兰特村,游击队员士气高昂,一鼓作气就歼灭了地主武装,夺取了这个大村。秦少尉知道印度人不会轻易放弃这块有战略意义的村子,动员大部分队员全力以赴地修筑交通壕和地道,布置了雷区,并修筑了隐蔽的观察哨所。又以计谋把阿萨姆步枪队的一个营打得溃不成军,那些游击队的头领简直把他当作神灵了,而且也去除了多年了形成的惧怕阿萨姆步枪队的心理。
卢军长当然想得更远了,他清楚地记得王刚给他们东线的几个集团军交待任务时的话:“东线的战线我们当然要守住,我也相信你们能守住,不过受到国际条件的限制,我们也不能再向前推进了。因此,你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支持阿萨姆地区的各派游击队的活动。以前印度人不但占领了我们大片的领土,而且策动西藏叛匪的武装叛乱,失败后还一直在搞 ‘西**立’活动,就是要牵制我们。我们现在反过来要全力支持阿萨姆的游击队打击印度人,搞乱他们。那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搞好了我们可以在阿萨姆地区的南部山区赶走印度人,建立起隐蔽的空军基地直接威胁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的印度海军。在战术上要注意,一定要设法彻底消灭阿萨姆步枪队这支准军事部队,因为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游击队的战术,是游击队最凶恶的敌人。那些装备了战机、坦克和重炮的正规军反而从心理上和战术上都不适应反游击战。”
战场上的实践证明了中央的战略部署十分有效,在印军尚未清醒过来的时候,东线我军已经扶持阿萨姆游击队和克钦族游击队,使他们完成了装备和编制的更新,以及战术的初步训练。并通过在最适合打游击战的深山区开展成功的游击活动,打击了地主武装,更重要的是使游击队得到了实战的考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次军部接到伽兰特村发来的报告,知道拖住了1个营的步枪队,邦政府肯定会派援军。军参谋部立即制订作战方案,派遣了一个最具实力的特种兵连去增援,派遣4架歼-17隐形战机在那里巡逻,伏击印军可能出动的直升机,并派陆航兵团三营待机,在电子沙盘上预定了几个围歼增援印军的伏击地点。
阿萨姆步枪队的第3旅果然中计,他们当晚派遣了4架米-24改进型去伽兰特村向第11营运送补给物资,并将伤员运回来。它们刚到村子附近就被上空的4架歼-17飞扑而下打得空中爆炸,印军甚至不知是什么武器把它们击落的,还以为是游击队配置的防空导弹干的呢。第3旅立即命令附近的第14营去增援,为了对付游击队的地雷,他们还配备了扫雷火箭弹。
第2天一早,第14营的500多名官兵,在旅陆航大队4架米-24改和4架米-17I的支持下,并且战区还答应必要时派战机提供空中火力支持。当这支队伍进入山区后,我军的武装直升机群和8架歼-17突然从西部的深山中钻了出来,以雷霆般的打击一举击落了这8架印军直升机。当印军的战斗机群扑过来时,我军的强大机群予以迎头痛击,地面上有战线的限制,在空中可没有什么线来限制双方的搏杀。地面上打得更精彩,确定一个营的步枪队是从一个方向推进的路线后,我陆航兵团三营立即被分别机降在他们四周的山头上,将他们围了起来。山头上的迫击炮和超轻型榴弹炮以猛烈的炮火打击山路上的印军,武装直升机发射的反装甲导弹准确地命中了步枪队的十几辆装甲车,我军陆航兵团的战士立即发起猛烈冲击。那些准军事部队哪里是我军精锐部队的对手呢,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阿萨姆步枪队14营基本上被全歼,只有极少数人溜走。
再说,伽兰特村中的11营的残余部队,得到增援部队已经过来的信息,孟吉迪少校命令C连组织2个排的兵力去夺回村外的2个小山包。在营连的迫击炮的全力轰击下,山顶上浓烟滚滚,可是等印军交替掩护快冲到山顶时,又被倾泻而下的子弹、枪榴弹和手榴弹打得死伤狼藉,只得飞快地逃下山去。可是,村子里也爆发了猛烈的战斗。原来我军的特种兵和克钦族游击队已经从隐蔽的通道突进了村寨,这支近300人的联军,装备和气势都压倒了留在村中的不到1个连的步枪队。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战就全歼了这个营的步枪队,重新夺回了伽兰特村。战斗结束,我军的特种兵和陆航兵团迅即撤离了战区,搭载直升机返回我军的战区。秦少尉还是留下来帮助游击队,再次投入建设战斗村的艰苦作业,他们都知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
在我军的全力支持下,阿萨姆地区的各支游击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阿萨姆步枪队却逐营地被歼灭。我军的战术就是抓住机会就集中优势兵力,并以空军和武装直升机群的强大火力,把阿萨姆步枪队成建制地歼灭。
到10月份后,南部米佐拉姆邦的钦族游击队也展开了大规模的游击战,由于他们可以很方便地得到缅甸方向来的支持,而印军的补给路线却长得多,所以他们的发展很快。至此整个阿萨姆地区的**武装斗争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这也成了印度政府不得不签订就地停火协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