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道西风(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注: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5,165.5459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明熹宗实录卷4)。
以上人口数字,当然是不完整。因为人口被大量隐瞒。通常认为,明代人口,实际上仅是官方所掌握的赋税人口。
很多人口学者(包括海外学者)认为,明代实际人口,大约在1亿到2亿(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和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尤其是人口学权威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强调:“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应有1.97亿人。万历二十八年以后,总人口还可能有缓慢的增长,所以明代的人口峰值已接近二亿了。”
而有些乐观的西方学者,则估计在1600年左右,明代人口为2.3亿人,甚至还有峰值2.9亿的估计,但明显偏高了。综合来说,认定明末人口在2亿左右,已经成了人口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与明代人口相比,在官方统计上,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1,063.3326人(比明光宗泰昌元年减少了4000多万),时间为清世祖顺治八年(清实录世祖卷61)。
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
诚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清初人口,在雍正朝前,同样存在严重的缺漏现象。学者们对1650年前后的中国人口,同样做出了估测,但数值差异很大,在4000万-1亿左右。
其中,1亿这个最高数字,是何柄棣根据他对1650-1700年的人口增长率估计数字平均推算的。从满清对人口统计和赋税制度加以变化后的全面人口统计看,何柄棣的估计明显偏高,而且他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在1650-1670年之间,大陆上的残酷战乱和满清的屠杀,并未停息,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的人口增加率,不可能是1650-1700年的平均水平,而应该是大大低于这个水平。
由上述情况分析,在1660年左右(满清基本控制大陆),中国人口的最高数值,不可能高于5000-8000万人。与明末公认人口相比,减少约1亿2000万到1亿5千万以上。如果考虑到新增人口,则损失总数更是巨大。
其中固然有大量死于灾荒的人口,但由于满清控制全国,所以因为外迁减少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考虑了上述因素的情况下,推定有几千万甚至超过1亿人口,遭到了满清的屠杀,是有充分依据的。甚至可以说是极端保守的。)

那老者说道:“哪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在牺牲无数人生命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不是用千千万万人的鲜血换来的?如今,战乱已过,现在是清平世界,朗朗乾坤,我们大家只要恪守本分,太太平平的过好日子就行了,如果再搞什么反清复明,那又要破坏多少人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太平生活,诸位说是吗?”
那老者接着道:“如果有意和朝廷为敌,那到时候不但自己的人头落地,而且还要连累自己的家族,就得不偿失了。”
只见靠楼梯口做着的那青年男子“呯”地一掌击在桌子上面,向老者怒目呵斥道:“放屁!我们中国为什么会亡在满狗的手里,就是因为像你这种贪生怕死,没有骨气的人太多了。”说罢,青年男子怒目瞪视着老者。这青年男子掌力奇大,只见方才一掌已经将一张结结实实的枣木桌子从中间击穿了一个大洞,显然这青年男子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大胆狂徒。”老者身后站立的那中年汉子大吼道,这时,只听得楼梯咚咚咚一片噪杂的脚步声响,上来了七八个彪形大汉,将那青年男子围在了中间。
只见那老者说道:“你们都退下,不得动手。”这些人对老者很是忌惮,听老者如此说,大家也就都退后几步,垂手而立。
那老者对青年男子一笑,点了点头,说道:“先生的胆识,本人佩服。如果先生能够为国家出力,也会利国利民。今日相逢是缘分,就此别过。”说完话,就带着那位女子直直地下楼而去,后面的这些大汉也跟随鱼贯而出。
青年男子目送这伙人走下楼梯,自始至终都是怒目相向,而这些人再也始终没有向他看上一眼。
这时,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一个身材又瘦又高的叫花子,穿的一身衣服破破烂烂,最醒目的是脸上那个大蒜头鼻子,手里还拿着一根熟铜棍,一**坐在了刚才那老者的座位上,顺手拿起一双筷子,旁若无人地大口吃了起来。桌上的那些菜,老者与妇人基本上都没有怎么吃,有的菜干脆就没有动过。这个叫花子一边吃,眼睛一边四处张望,看到袁乘风在注视自己,对着乘风与翠翠一笑,说道:“这里只有菜,没有主食,这位兄弟行行好,帮我要一碗羊肉泡馍好么?”
乘风道:“好的,我给你要一碗。”说罢,招呼跑堂的过来,给叫花子要了一碗泡馍,连自己的一起付了钱。
翠翠打量这个叫花子,比自己和乘风大不了几岁,只是看他手里拿的那根熟铜棍好像分量沉重,于是问他:“喂,你手里的那根铜棍是做什么用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