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居正这几日反复思考封号的问题,虽然这件事有违族制,但对于一个锐意政治改革,积极开拓进取的宰相来说,对一个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政治家来说,他是不会被它所束缚的。他还不会到以失掉手中实实在在的大权,来换取所谓的虚名的愚蠢地步。他是一个工于心计的政治家,他善于运筹帷幄,他知道要想在宰相这个位置上坐稳,牢牢地掌握朝廷的大权,进而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放手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青史留名,留一个好名,就必须有皇家的大力支持,否则将寸步难行,前任首辅栗仁杰就是例子,任你有天大的能耐,也逃脱不了乱臣贼子的下场。提出封号这件事或处理不当,有可能被一些言官谩骂,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也有可能引发一些政治暗流,但这是取悦皇家的大好机会,千载难逢,决不能白白失去。
其实他已想好的答案,他一直默默不语,甚至连皇帝两次追问都没告诉,他在等待,等待时机,等待时机成熟,等待公布的那一刻到来。
朝会还照例举行。其实这一时期的朝会,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以象征意义居多。一个十岁的孩子是不可能懂得那么多事情的,国家这么大,疆域如此辽阔,人口众多,事情如此的纷繁复杂,他还没有能力去当家理政,处理国家政务。国家大事现在由张居正、高力宝,还有陈太后、李太后他们几个来处理,万历尽可以放心,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他们的忠心,他们的才华,都是举国公认,是不容置疑的。朝会上议的所有事情,都有各部门事前用文字书面送到了他那里过目,其实他根本就不用看,高力宝和小太监们都以给他分清楚了,处理好了,必须要他知道的事情,也只需在上边写上“知道了”或画个圈圈,就算大功告成,完成工作了,其他事情均有人来管,会有人去认真地办好的。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才,为什么不发挥他们的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放手去干,这有什么不好的呢?江山还是自己的,皇帝还有他来做,他们对他还是毕恭毕敬,享受无尽荣华富贵,而工作却是由他们来做,苦活累活,都有这些劳动模范来干。双方满意,乐得其所,岂不更好?!他毕竟还小,可以找些乐子来玩,玩耍,毕竟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必修的功课。再说,玩耍累了,可以静下心来读读书,练练书法,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一切工作等长大了再说吧。
朝会还是要举行的,一天也不能少,它的作用就在于是对皇帝的尊重,让皇帝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带有汇报工作的意味。耳濡目染,从中自然而然的学到一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和策略,增长治国和用人识人的才干。这就是**所说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同时在会上,大家可以集思广益,讨论一些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和少出问题。有时的朝会上,大臣们争论会是很激烈的,很长时间大家讨论一个问题,直到理出头绪来。古代的人,特别是大臣,为了国事十分认真的,敢于直言,不管对方是谁,哪怕是皇帝老子照说不误。没有现代人的虚伪,明明不合,意见不一,当面就是不说背后乱说,为此,**还专门写了《反对自由主义》一文。这也许是现代文明吧!
三拜九叩已过,一切客套都结束了,开始议论所需解决的问题。大臣们都可以被评为劳动模范,对待工作积极认真,会下,早就准备好汇报或请示内容,都费了许多功夫。大臣们都很踊跃,争相发言,对一些问题议论着,争论着,有时争论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万历坐在龙椅上,听得似懂非懂,晕晕忽忽,时间一长感觉有点累,两眼直犯困,他很想早点结束,好回到宫里痛痛快快地玩一会儿。但是不能,他是皇帝,他必须坐在龙椅上,他可以不说话,在大臣争论的空隙,没人注意他的时候可以打一个盹,但不能离开,更不能回到宫里。这些老头子都是国家级的劳动模范,对工作真是兢兢业业,不知疲倦,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情一条条的说下去,一条条的解决了,终于各项事情都进行的差不多了,这回,终于可以回宫来。但此时他却来了精神了,尽管他已经很疲惫。有件事情挂在心上已经好几天了,一直想问没有机会,封号的事不知先生想得这样了?这个问题是他最近几天最关心的问题,使他欲罢不能。
“先生,请您过来一下。”万历亲切的招呼。
张居正知道是何事,是上交试卷,公布答案的时候了,赶紧上前快走了两步,站在了皇帝面前。
“先生,前几日,我请您给太后起封号的事不知进行这么样了?”万历关切的问,稚嫩的脸上充满着期待。
众大臣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其实这件事早就该办好了,皇帝登基已经好多天了,太后还没有加封,确实说不过去。无奈,这几天事务繁多,大家顾不上考虑,才延误至今,不然早就有人奏请了。既然皇帝亲自提出来了,让当朝首辅来帮着,众臣就更感兴许了。
“皇上,这件事是皇上的一片孝心,也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做臣子的本应早点办好,只是此事非比一般,应当起一个贴切的,真正体现太后品格和功绩的封号,所以,一点也不能马虎。加上这几天朝里琐碎事太多,微臣疲于奔命,给耽误了。让皇上和太后等着这么长的时间,实在是罪该万死呀。”张居正十分的抱歉,说着就磕起了头。
万历见此情形,连忙说“先生请起,这件事本来就不是首辅的职责,先生事务繁多,不能责怪先生。快快起来吧!”

“谢皇上!”张居正站了起来。
万历说:“既然未想好,等等也不迟!”
“皇上,微臣已想好。今日正想向皇帝汇报,微臣认为太后可称为仁圣皇太后,李贵妃可称为慈圣皇太后。”张居正干脆的说了自己起的封号。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定下来的,所以很轻松的说了出来。但为了这句话,经过了多么强烈的思想斗争,现在他轻快的说了出去,就等各方面的反响了,不过他也做好挨骂的准备了。
“这样合适吗?按照祖制只有嫡母才能有徽号,庶母只能加皇太后,都加封号,恐怕不太妥当的吧。各位大臣都在,不妨都说说,议议!给朕参考参考。”万历脸上笑开了花,充分说明张巨正起得这一封号,皇帝是相当满意的。但嘴上还在说着让大臣提意见,参考参考,这就是万历当皇帝的最大收获,学会了虚伪,学会了玩心眼。大臣们没有傻瓜,能混到这一层的绝对没有智商低下的,个个都是人精,人中英杰。既然皇帝高兴,又是首辅起的,何苦不识相,与两个权势最大的人争个眉眼高低呢?!
养心殿里一片肃静,没有人说话,安静的掉根头发都会象地震一样。张居正见状只好说:“先朝是由此祖制,嫡母加徽号,生母只加皇太后,以示区别。然今天皇帝仁孝,恩德隆重,自古圣贤都以忠孝为治国之本,表达一下皇帝的孝心,加此两字,也未尝不可。况且,两母都视同己出,没有区别,皇帝也不应有厚薄之分,理应一视同仁。现在,在皇太后前加两个字,正好体现皇帝仁孝之心,并不与祖制相冲突,我相信,群臣也会体恤皇帝的一片苦心的。
张巨正文章做足了,小皇帝面子上也好看多了,但感到火候很没到,还缺少点什么,他也不着急,知道这是急不来的,又假惺惺的说:“好吧!既然如此,我也没有什么意见,看看各位大臣还有没有意见,随便说说!”等了一小会儿,还是没人发言,只好自我圆场的说:“这样吧!这件事情就算通过了,没有人反对嘛。如果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愿在这里说,可以写折子呈于朕,我会认真听取大家意见的。”
其实这时万历需要有大臣出来唱赞歌,对张居正来说更是需要有人支援,两人都有点像做小偷的感觉,生怕被人发现。如果这时有人赞同了,那么他们忐忑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一胜利果实。没人发言,也可以通过,表示默许,他们也可以认为是无声的反抗,因为沉默也表示是无言的抗议。
给事中李继中打破了这长时间的寂寞:“御史们都没有什么意见!给两位太后加封号是皇帝恩德隆重,体现皇帝的一片孝心;两位太后也完全对得住这一封号,我们都同意,请皇帝下旨颁布好了”。一帮言臣见有人抻头都随声附和着,众大臣也都高声的赞同。小皇帝看着给事中李继中,心里充满了感激,看来这个大臣是个大忠臣。那一次朝会时,他慷慨直言,让自己早日继位,自己犯晕,如果不是张居正求情,差点架出去打人家五十大板。小皇帝感叹地说:“忠臣就是忠臣呀!”自己真有点对不住人家。
礼部尚书官场经验丰富,很会见风使舵,本来应该他办的事,他没有办,现在看没了风险,是该说话的时候了,就对皇帝说:“微臣管礼部,礼部同意张大人的意见,礼部认为这是皇帝的心意,体现皇帝的一片孝心,没什么不妥的。各位大臣既然都发言了,就说明没有意见,同意给两位太后加的封号。礼部,将立刻起草奏章恭请皇帝册封,陈太后封为:‘仁圣皇太后’,李太后封为:‘慈圣皇太后’。将在近日内行颁行大礼,以慰圣心,以和天意。大家没有什么意见吧?”
事已至此还能有什么意见,只可怜陈太后,为了万历能坐上皇帝的位置,呕心沥血,力挽狂澜,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小皇帝,张巨正还有重大臣,竟然作出如此对不住人家的事情,还心安理得,直气壮地。真是世事炎凉啊!见到各位大臣纷纷表示没有意见,同意这个封号,万历和张居正的心到此时才安定了下来。
朝会结束了,大殿里就剩下万历、张居正和高力宝三人,这已成惯例,为的是多请教一些问题,多说一会话,要知道,有些话是不能在朝会上说。
万历说:“先生费心了,如果不是先生,这件事恐怕不会办的如此顺利。我朝的一些大臣有个通病,好像故意与皇帝作对,只要是皇帝想办的事,不管对错,有人非要唱个反调不可,真是奇了,在对待皇帝上口径出奇的一致。好像这样就是忠臣、直臣,就是忠心为国,你说可笑不可笑?”语言中带着一丝无奈。
“皇帝一片孝心,这也是微臣的职责。”张居正微笑的说。对皇帝的话张巨正也很有同感,只是不知该如何表达。
他们又说了一些人事安排方面的事就散了。万历不多待,急急忙忙的赶往乾清宫,向两位皇太后报喜去了。看着跟在万历身后的高力宝,背影有消瘦了许多,苍老了许多,朝会上魂不守舍的样子,一句话也不说,张巨正看在心里,急在心上,他不能就这样消沉,不能为了一个女子而这样的悲观,毁了自己,毁了大明朝,他必须振作起来,要知道朝廷还有多少事在等着他去做呢?!看来需要找他好好谈谈了,尽快的解决个人生活问题,他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