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段正茂一口气,说了一鞭法的诸多好处。分析的全面透彻,鞭辟入里,讲的头头是道,很得张居正的欢心。听完段正茂的的话,张居正的心底乐开了花,有点相见恨晚之感。如果早点遇见段正茂多好啊,那么在改革上有了一个支持者和同盟军,有这样一个人协助,官场的阻力要少得多。想想自己提拔的张四维、张显等人,张居正的心底不禁有点凄凉,深悔自己识人不明,用人不力。张居正通过段正茂刚才的一番发言,深深的佩服这位好朋友清晰的头脑,出色的才华,心想看来这个户部尚书没有选错。
然而,让张巨正大吃一惊的在后边,好话说完了,段正茂把话锋转了,开始说起自己想说的话来了。
“大人!推行一条鞭法好处很多,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很得广大农民的赞赏,受益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深得这些小民的拥护。古语说:得民心者的天下。为政者应该是时刻想到这一点。不过,作为老朋友应当劝说大人一句。天下是朱家的,我们当臣子为皇上卖命并没有错误。可是用不着把同朝为官的官员们都得罪光了。先生的改革可以使小民受益,使国家兴旺发达,然而,受损失最大的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先生难道要把天下的官员都得罪光,不顾及自己的名声和身后之事吗?推行一条鞭法已经使得王公大臣对先生恨之入骨了,难道还要进一步在全国实行清丈土地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先生恐怕离身败名裂不远了。”
闻听着段正茂的发自肺腑的话语,张居正有点胆战心惊,这些后果他不是没有想到。在孝闱里的几个月,他反复的考虑着这个问题,他知道这件事的严重后果,只是期望老天爷能够格外的优待于他,让他实现他的宏伟抱负,完成未完成的工作。他甚至想到,如果上天给他一些时间,他在完成这件事情后,就可以考虑辞职隐退,颐养天年了。
“谢谢老朋友的提醒,在我开始修饰学政,整顿驿递之初就已经料到这些了。我已经做好准备,宁肯得罪天下人,也不能负皇帝的知遇之恩。为相者,理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已经不再顾及身后之事了。”张居正神情平淡的说着。
段正茂听着张居正的此番话很受感动,也很着急,为张居正的将来担心,急切地说:“先生的高风亮节令小弟万分佩服,但是,先生要得罪那么多的人,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孩孙们的将来着想,不要连累他们,让他们因为我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微臣一生忠心耿耿,为了朝廷的大业呕心沥血,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皇帝曾经说过无法报答于微臣,要好好的照顾好我的儿女。有皇帝的照顾,难道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嘛?!”
这些话对于张居正来说已经是万般无奈了,他眼含热泪向段正茂说着自己的心里话。脑子里波涛翻滚,汹涌澎湃,激动之情无法控制。张居正已经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孤立,在他的周围,到处都是不满和仇恨。他真的担心有这么一天,这座火山终将会喷发,炽热的岩浆会把他烧的体无完肤,不留一点痕迹。
看着痛苦的张居正,段正茂有点担心,害怕话语不周得罪这位丞相,小心的解释道:“正茂乃一介草民,如果没有先生的提携,是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微臣不敢忘记先生的大恩大德,也没有办法回报一二,只有进一两句忠言,才能得到一点安心。我朝里来的首辅位高权重,因而得罪人众多,在其身后都没有好下场。先生在位已经六年了,为了江山社稷,得罪的人就更多了。现在你在位上,又有皇帝的信任,他们惧怕与你,奈何不了你。日后,一旦有个闪失,这帮人将会墙到众人推,落井下石,下场将会更惨。先生可要三思,为自己的将来多想想吧!”
段正茂的话,张居正也很有同感,这些都是实情。爬的越高,摔得越重,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近几年每当皇帝给他加官进爵,给于恩赏的时候,他的心就会增加一层担心和忧虑。但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总不能在这个时候无端的辞职,颐养天年吧,这件事对他来说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只有为皇家卖命到死,所以他一味的推辞和拒绝着这些恩赏,以使自己得到一丝的安心。他有时也佩服吕调阳和栗人杰,他们表面上看来有着各自的致命弱点,但各自有着无人能比的智慧和过人之处,外人一般不会了解罢了。这叫大智若愚,张居正对段正茂感叹地说:“栗人杰知人善任,身边有一群的官员为他效劳;吕调阳为人精明,但是不足之处,在政治上没有任何的建树,白白的做官一场。所以说栗人杰有栗人杰的长处,吕调阳有吕调阳的不可取的地方啊!”

“唉!”段正茂知道他的苦口婆心是不会有什么收效。他已经尽了作为朋友,作部下应当尽的义务。既然张居正不听从他的劝告,他也就无可奈何,只能随他而去了,事情发展到什么地步,只能听从老天爷的安排了。
段正茂哪里知道张居正的苦衷,他已经无法往后撤了,无论身前身荣华富贵,还是身后的羞辱浩劫,他已经无路可逃了,只要一路往前冲,或许前边还有一片生机,能有一个比好的结局。
张居正接着对段正茂说:“贤弟不要再说了,你的心意我已经知道了。不过做为人臣,只要上对的起皇帝,下对得起黎民苍生,无愧与国家社稷,此生足矣!至于身前身后的荣辱功过,不用考虑那么多,听凭老天爷的安排,任由他人评说吧!”
“再过一两个月,皇帝就要大婚了,按照我朝的规矩,皇帝大婚以后就要亲政,先生为什么不可以急流勇退,趁此机会回家颐养天年,先生已经为国家把身体搞垮了,也该好好的休息休息一下了。”端正茂还不甘心再试着劝劝。
“唉!贤弟不知。恐怕张居正生来就不会享受天伦之乐,就没有休息的命,注定要为大明呕心沥血,操劳一生,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了。”张居正有点遗憾的说道。
段正茂听完张居正这番话,不知道该如何相对了,只是一脸苦笑,看来劝说是彻底的失败了。
“等等吧!等清丈土地的事有点眉目后,皇帝年令再大一点儿,在考虑这件事请吧!”张居正悠悠地说。
段正茂是个很有眼色的人,心眼活泛,看到张巨正如此说,已经知道张居正的心思,多说无益,感情用事,适得其反,知道张居正让他来,主要是说推行清丈土地的事情,于是就不再说话,等待丞相发问。
“贤弟,到户部已经有些时日了,全国的土地数量想必已经摸清了吧?说出来让我听听。”张居正微笑着说道。
“丞相!据下官了解。开国之初,全国的土地数量为8507623倾,以后逐年减少,到了嘉靖41年只有开国初一半的数量,而到了我朝,数量还在减少,已经不足嘉靖41年的五成,实在令人生忧,触目惊心哪!”
“为什么会减少如此的多?”张居正明知故问,神色中带着浓浓的忧虑。
段正茂没有言语,这里边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张居正并不要他回答,只不过要把话题引出来而已。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版图并没有任何改变,为何土地逐年减少,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土地的数量并没有减少,而是承载国家税赋的土地在逐年减少,致使国家税收无税可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原因在哪里?就在于这些土地被大地主、大官僚给占去了。他们逃避了大量的国家税收,只是千千万万的小民无地可种,而税负不减,加剧了社会不公,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日益加深,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农民起义。这一次,我们将在全国推行清丈土地,就是要把他们抢占的土地要回来,实现耕者有其田,缓解社会矛盾,增强国家财力,这件事做完以后,巨正那怕是遭到世人的唾弃,也在所不惜,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张居正神态坚定的说。
段正茂见到丞相的态度如此的坚定,有点担心的说:“这件事情利国利民,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运作起来肯定会阻力重重,困难多多的。占据土地最多的,肯定是王公大臣,高官巨贾,他们既想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又不想承担国家的税负,将来清丈起来肯定会麻烦多多,不会一帆风顺的。”
“我知道这些,只希望趁我现在还当国,手中还有些权力,努力试试吧!这个办法实行下去将是利国利民的,此事一了,我将辞职回家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不再为国事操心了。”张居正越说声音越小,最后竟然没了声音,眼里含着泪花,苍凉之色写在了饱经风霜的脸上。
段正茂也受到了感染,泪水湿透了厚厚的衣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