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士大夫阶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乔芳川仿佛没有听到陈子龙说的理由一般,肃然道:“念奴,你的这种观念明显的错了。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放弃任何可能出现的线索。空**来风,未必无因,既然有这样的记录,你就应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录?特别是来自民间的记载,往往能揭开重大的历史迷团,有许多事情,在官方严密控制信息渠道的时候,不会出现在官方档案里,这时候就更应该注意发掘民间资料。”
乔芳川一说起历史方面的问题,顿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再是一个慈父,而是严谨治学的老学者,乔念奴不敢反驳,连连点头,大气不敢出一声。
看到女儿似乎知错了,乔芳川又转头面对着陈子龙,“刚才子龙所叙述的族录资料,例如米万钟的字画,就弥补了米万钟书画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在明末,江南陈家一直以治学严谨,门风端正著称,又怎么会在族录里胡言乱语,扰乱视听?子龙,你刚才的怀疑精神虽然大胆,却未免太不尊敬先辈了。”
陈子龙连连称是,表示受教了。只要乔芳川不再这个问题上纠缠了,随便他说什么都成。
可是乔芳川没有让他如愿,接着又道:“我在你的试卷上看到,你认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是造成历史倒退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难道也和你们陈家族录上的资料有关吗?”
乔念奴眨了眨眼睛,“不要告诉我,这也是从族录上看来的,我不相信那个时候的资料也会出现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这样的词汇。”
“族录上倒是没有点评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但是却有和陈家来往的名门大户的资料。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在明末,其实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股足以改变历史轨道的力量。”陈子龙把自己所掌握的明末时代资料,统统都冠上了“族录记载”的帽子,免得乔芳川奇怪为什么自己这个历史教授都没有掌握的资料,这个少年却了如指掌。
“这股力量,难道不是李自成的农民军?”乔师母因为陪着一个百大历史教授度过了太多日子,对历史也稍有了解。
陈子龙摆了摆手,“绝对不是,李自成之所以势大,就是因为这股力量在背后推动。这股力量便是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像地主,富商,名门,掌握着强大社会力量的势力,都可以称为士大夫阶级。明末动乱,虽然普通百姓生活困苦,但那些豪门地主,却在持续壮大,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阶级。他们所缺乏的只是政治上的力量而已,在明末,几乎每一次农民起义,背后都有这个阶级的背影。”
说着陈子龙神色有些黯淡,“例如,崇祯十七年陈忠裕公镇压的浙江东阳县许都起义,这个许都就是出身大家,才有足够的实力招集数万白头兵,一时间声势浩大,几乎占据了整个浙江。”
听着陈子龙的叙述,乔芳川似乎看到了一个现代历史研究未曾发现的问题,在他关于明末历史的研究里,无不是从满清,农民军,明朝,这三大势力上分析,却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推动力量,他的情绪禁不住激动起来,看来这段历史还有待发掘啊,对于一个历史研究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呢?

历史本来就是在发现——验证——推翻——再发现的循环中不断接近于真实,陈子龙对乔芳川细细的描述也是有他的目的的,近观现代历史著作,多是对明朝民生困苦方面的问题多加针砭,而夸大了所谓的康乾盛世,让陈子龙非常愤怒,而乔芳川作为历史学界的泰山北斗,如果能让他重新将这段历史的真面目挖掘出来,公告天下,那就等于为大明翻案!
这对于陈子龙这样一个甘心殉国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
“而李自成背后,同样也有不少士大夫阶层的身影,否则仅凭一帮扛着锄头木枪的农民军怎么可能亡明?要知道明军虽然疏于操练,战斗力不足,却拥有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武器,火枪,火炮,还有各种类似现代地雷水雷的炸弹类武器,甚至有神火乌鸦这样的现代导弹雏形的武器出现。这样的军队,居然被一只农民军打倒,正是因为支持李自成的那股力量太强大了,这些士大夫阶级控制着许多城市的经济和官员,有时候李自成的军队甚至不需要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占领一个城市,都是源自于士大夫阶级的支持——直到他打进了紫禁城。”陈子龙顿了顿,叹了口气道:“只可惜李自成农民出身,对于这个阶级本身就缺乏信任,更无意和这个阶级分享权力。在他占据绝对优势后,就抛弃了这个盟友,任由他的农民兄弟进入朝堂,治理天下。”
说着陈子龙不禁也激动起来,“如果没有李自成,鞑子的军队根本打不进关内,就算吴三桂放多尔衮入关,大明军队也不会让鞑子的旗兵在中原大地肆意纵横。只可惜,在满清之前,大明的军队,已经在士大夫阶级支持的农民军手中溃败。鞑子的军队,绝对没有他们自己夸奖的那么强悍,弓茅之师怎么可能是我大明火器部队的对手?”
“子龙,作为后人,我们分析历史,不应该带有太多的个人情绪。”看着陈子龙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乔芳川连忙安抚道。
陈子龙仿佛没有听到一般,握紧了拳头,“如果不是李自成在得势后,大肆屠杀明末的豪门地主,导致了整个士大夫阶级力量的极速减弱。这一个阶级完全可以自然成长为现代所谓的资产阶级,带着中国走入另外一个发展的时代!”
“我们的研究,太过重视历史哲学上的必然性,却没有想到,李自成的崛起,并非必然。如果这个士大夫阶级当时支持的不是李自成,而是另外一个人……唉,历史没有假设啊!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朝廷和农民身上,每一次朝廷更替,无不是以农民起义为因由,我们需要研究的还有很多啊!”听着陈子龙的叙述,乔芳川的心情复杂起来,眯着眼睛沉浸在陈子龙描述的明末年代,想象着那时的风起云涌——
这一章可能大家不喜欢,不求票了。
以上历史论述,纯属一家之言,无需当真。一笑了之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