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明算十三太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明算十三太保逐浪网首发.既然真有本事,那就要用啊,这么好的人才,浪费可惜,‘让野无遗贤’不就是你李世民追求的用人的最高境界吗?
这还没等圣上开口,底下明算大家中就有人出现推荐了,贤才嘛,当然是要举荐的,这些人最乐意干了,今这个贤良,明那个德才,自己就是准伯乐,专给国家发现千里马,好处全归自己,名利双收,被伯乐相中的千里马,被推出去累死累活,弄不好站错了队还掉脑袋。一直怕了这些伯乐,躲远远的,可现在还是让这些家伙找上了。
怎么办呢?得找个别人都信服的理由推脱了,既不能让别人认为你恃才傲物,不可理喻,又不能将自己置于东奔西走劳碌的凄惨境地。
“回圣上,微臣本性懒散、玩劣,这才被人误会为纨绔,如果入弘文馆,会给弘文馆贤名抹黑。一来微臣资历尚浅,不足以服众,二来性格使然,必然带坏风气,到时候反而连累这举荐的各位前辈。这进弘文馆是万万不可的。”我说得坚决,不给人我这是有所图的错觉。更不能让别人误认为我只是假意推脱。我得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弘文馆是什么机构呢?史书有记载:弘文馆,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这下明白是个什么去处了吧,说好听点,这里可是精英荟萃,都是整个大唐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各行业风云人物;说难听点,个个都是人精,没有一省油的。
尤其是太宗时代,更是人杰地灵,召集了天下名士,还号称什么“十八学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修史的修史,撰书的撰书,刊误的刊误,定律的定律,各有所职,没有吃闲饭的。给我的职位是校书郎,要我“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这不是要我的命吗?虽然只是要我刊明算之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些东西我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懂呢,尤其是这唐朝的东东,自己弄错了不要紧,最多关起门来害羞脸红下,出不了事,可一坐上这职位,经我“刊正”的“教材课本”一发出去,全大唐都学错的话,我就遗臭万年,打死都不能去。
我觉得那些人有推我入火坑的嫌疑,这些人简直是比拿刀杀我还阴险。
劝了几轮下来,我死活不松口,几位大家也没了脾气,见我态度坚决,只能惋惜地摇了摇头。我甚至看见不少人这惋惜之中,眼角分明藏着喜色。这就和我先前的想象完全吻合。
要我去弘文馆的人不少,虽然照刚才测试来看,当论明算的能力,我有这个能力。可能力不代表一切,有能力的人多了,哪能人人都成事?弘文馆必竟也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东西,这名啊利啊的一搅和,不想我去弘文馆的人更多。我去那里不是挡了别人的路吗?挡了别人路的下场不用说咱也明白,何况我压根不想去趟这潭混水,背个虚名,何苦呢?咱来唐朝是享受的,不是明争暗斗累死累活的,何况地争斗自己还捞不到什么好处,当不了饭吃。
这时候就有人出来和稀泥了,电影中看得多,有唱白脸的就有唱红脸的,为了不冷场,有人站出来了,说:这刘家小侯爷虽然在明算方面有天赋,可必竟年轻,这弘文馆呢是老头子们呆的地方,他去了恐怕确实有些不方便,但是闲置埋没这刘家小侯爷的才华,也的确是大唐的损失,不如这样吧,这国子监年轻人多,这刘小侯爷应该和他们更合得来,容易相处,比整天和老头子呆在一起开心些,就请刘小侯爷屈就,去国子监任个明算博士,圣上以为如何?
[逐浪网首发.]说起这国子监,也就是唐朝的太学。
这唐朝的国子监,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明算)。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而分科学习。
这位老爷爷倒是看得起我,可能是被我先前算题给镇住了,还说什么屈就,一去就给了我个“博士”头衔,这可是学官中最高级别。如果我去的话,可能就是这国子监最年轻的博士了。这凡事一加了个“最”字,就非常引人注目,不是什么好事。别人从[直讲]熬起,有些一辈子也没有熬到[博士],现在我个年轻后生一来就站了高位,而且还是个纨绔子弟,能平心静气?心里没有想法?难道我就比这纨绔还不如?这人一有想法,我的日子就难过了,和这个学生的纠纷,和那位老师的瓜葛,还有和哪位青楼MM的暧昧,甚至自己体重、兴趣都能成为别人口中的谈资。不是人活的日子。我要是一去国子监,这整个院内的老师怕是日子都不好过,都生活在我的阴影之下,我也得为别人着想不是?咱不能做这种害人害已的事,当然,主要是怕害已。赶紧推了了事。

见我推脱得坚决,立即又有人站出举荐我上朝为官。这可就更让我害怕了。
这时候的京官,品级稍大点的,都要早朝,明白什么是早朝不?半夜时分就要赶往金銮殿,风中站一两个小时,再上朝有本早奏无本退朝,而且天天这样过,风雨无阻,比约会还要准时,落刀你都要赶过去,还没有五一、国庆的假期。苦不堪言。
这事咱也惹不起,立即推脱。
“微臣确实懒散,向来睡觉睡到自然醒,这上朝堂之事,一两天微臣可能还做得到,时日长了,虽非本意,但铁定会迟到,就是圣上再宽仁不与追究,但如碰到这样的事,微臣还能有脸面见世人不?到时恐怕只能自尽以谢天下。”我苦着个脸,想想早朝的事就心惊胆颤。
见我这也不去那也不去,显然想偷懒耍滑头,圣上不乐意了。
“刘爱卿如此才学,不为国家出点力,委实说不过去。不知刘爱卿有意哪方面为国出力?”圣上给这话定了性。
这下,我是不出面都不行了。听圣上话里话外的意思分明是说:你躲是躲不了的,在我还没有发火之前,你自己选个喜欢的角色好好演,等到我给你分配角色时,分到你不喜欢、或是恶心的角色可别怪我。
还能怎么样?选吧。
“有没有奉碌高,不用天天报到,事情还少的职位?”我想了半天之后,说出自己对于职位的要求。
我的话令周围笑声一片,连先前被我气到的颜大人都笑了。圣上更是气得摇头。
最后,按圣上的旨意,为我专门在国子监不远的一处别院内,开了讲堂,专供我讲解明算,所有大唐学子皆可去听,我必需逢三、六、九日去讲学,怎么讲我自己看着办,稍后有正式旨意颁到侯府。
唉,以后无所实事的日子算是到头了,这三六九的日子就得出门当差。
好不容易混个小侯爷,本以为逃过当差的命,谁知到头来,还是躲不过。难道这就是命?
===果然够快,这二天上午,这旨意就下来了。
扬扬洒洒一大篇,听得我云里雾里,之乎者也地听得头痛,幸好这只是圣谕不是圣旨,要是圣旨云娘紫烟都得来接旨,依紫烟的身子,这哪吃的消。
这圣谕虽不说跪接,坐着也吃力,听这旨意中不光褒奖了刘家侯府以前的功勋,更说了前些时候捐粮为稳定粮食价格为水灾所做的贡献。最后,还封了我个“临松县男”的爵位,相当于是将我现在的子爵升到了男爵,整整跨了一大步。另外还说了教学的事,“国子监别院司业兼总教习”。这名头很大,按圣上的意思,似乎是国子监底下分支,照这样说,这预算什么的也得向国子监支取了,为这经费的事,以后少不得和这帮老头磨牙打擂台。
另外,圣上为了不让原国子监诸老师为难,给我定了个教习,不论不类,也不知是个什么品级,是比博士高呢还是比博士低?没有人知道。
我知道的是,这别院总共有十三个人,一个厨子,九个下人其中有多半是分管别院花花草草什么的,还有两个小书吏是帮忙打下手的,另外一个就是我。事后我戏称为“别院十三太保”。
传旨的几位大人依崇贤馆直学士、监察御史李义府李大人为首,是晋王心腹之人,这位善长以柔害人,以“笑中刀”著称的“人猫”,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错,那笑容就是亲切,让人有一种如沫春风之感,后世骗人钱财的多半也是这种笑容,可能得了真传,难怪不少人死在他这“笑中刀”之下。
陪我聊了好大一会,圣旨也念完了,李义府李大人三人他就是不走,最后在紫烟给我解说下我才明白过来,而且李义府大人还说了,“这颁圣旨的一般没有空手而回的道理,本官倒觉得子云这酒就不错,各位大人你们觉得呢?”说完还不忘记问身边同僚,另两位一手掳着胡子,一边还点头笑道,“李大人言之有理。”
这都什么人啊?拿刘府当饭馆还自己点菜呢,圣上刚禁酒,这就送酒贿赂朝廷命官似乎不妥当,会不会连累各位大人?咱有疑问。
这李大人说了,圣上禁酒我们当臣子的当然要全力配合,圣上不都说了吗?禁止酿酒,禁止买卖?子云这是见我三人来一趟不容易,赠送而已,不是买卖,这送的东西不在买卖之列吧?无妨。
都这样说了,那就送吧。送了三人每人四坛酒后意犹未尽,还是李义府大人爽快,最后自己点名要了‘杏花村’,没有办法,再送每人两小瓶‘杏花村’,这才离开。轿子里摆了四坛酒,早已经没有空地方,看着三位大人坐在酒坛上,双手抱着两瓶‘杏花村’被抬走了,我甚至感觉有些不那么真实。
这就是史上所说的“贪冒无厌”的李义府?呵呵。
[逐浪网首发.]
下一章节[第四十五章、做人要厚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