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纵横四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章节更新济?济岛?善!大善!”丁松年拈须而赞。
秦隽扬和岳星明、丁松年还有军议司的一众参谋都在看着占据了整整半面墙的《四海平夷图》。《四海平夷图》涵括了勃海、黄海、东海和部分的日本海。它的图幅都采用“写景”画法表示海岛,形象生动,直观易读。海图虽然汉代就已应用,但多只是以近海为主,也没有标明定位、航程和航向的具体数据,不能满足大船队的远航需要。所以它只是简单的地形图。
唐代是中国古代的颠峰时代,航海展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中外商船频繁航行于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之间。从汉至唐,中国海外交通线已从南亚向西亚延伸。中国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国家,已由过去的分段航行实现全程直航,不需再经印度洋沿岸国家换乘阿拉伯商船中转。
广州出往西南航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历经9o多个国家和地区,航期缩短至89天(不计沿途停留时间),全程共约14ooo公里,是8~9世纪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展于三国隋代,繁荣于唐宋。
至于向北的航线,大唐海商所掌握的航线,远远不止日本人所掌握的那三条。从广州、泉州、扬州、登州出都有直达日本的航线。
如今海州又开辟了一条最佳的航线。海州―济岛―对马岛―长崎。
济岛就是秦隽扬重新命名的儋罗岛。
取意于【左?•桓十一年】莫敖曰:盍???于王。又?救也。【易•??】知周乎?物,而道?天下。又相助也。【易•?卦】天道下?而光明。
济岛方圆百里,也勉强够屯军养民。原本秦隽扬琢磨着是不是要改叫“中途岛”更为形象,终觉得过于直白。还是采纳了岳星明的建议,改名为济岛。
济岛距海州十一天的航程、距新罗三天航程、距日本五天的航程。
根据《四海平夷图》的标识,海州和济岛还有日本的长崎几乎处于一直线。新罗则处济岛的正北。
“踏浪军”初征济岛时花了十七天才找到,回程几乎就是走一直线,只用了十一天。距新罗和日本的航程是根据“牵星术”和早先的海图推算出来的。
济岛距海州十一天的航程就是跨越黄海。
跨海远航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气象、动力、定位、测程和航向。
气象,凭的是船工世代积累的预测天气的知识,根据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总结了一套适用于水上航行的预测天气的方法。并编成谚语,口耳相传。这丝毫无法取巧。这也是秦隽扬要借重海商的原因。
如淮商就有一则准确的预测经验:冬天的风是慢慢地形成的,航行时可以先作准备。盛夏季节的风是突然刮起来的,船只往往会遇难。避免这种海难的方法就是:准备行船的人要五更初起床,如观察到星星和月亮皎洁明亮,从天空四周到跟地面相接的地方没有云,表示适合行船。巳时,船只要停泊,以避暴风。
动力,在帆船时代,动力还是要依靠对季风的了解与使用。“踏浪军”的三大支柱,淮商、福商、广商三大海商一直都是跑新罗和日本的,完全掌握西北太平洋季风规律。海州还没笼络到跑大食的海商,对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还不甚了了。那7oo余名大食俘虏或许知道,但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通过“劳动改造”来洗涤罪恶的灵魂。
在隋代以前,是完全利用季风的更换规律进行航海。通往新罗、日本的东北亚航线,船舶去以五月、六月,就南风。回时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然而即使是季风季节,风向也是瞬息万变。这也是日本的遣唐使团屡屡失事的原因。但这难不倒唐人。
能够不完全依赖于季风,是因为有先进的科技―测风仪。
汉有铜制测风器“铜凤凰”和“相风铜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风仪器。“铜凤凰”下安转动装置,受风时向着风,像要起飞,东汉时期的“相风铜乌”则随风而动。
晋代,轻巧的木质相风乌代替了铜制测风器。用木头刻一只乌鸦,尾部插小旗,将这只木乌鸦放在长竿上端或屋顶上,四面可以旋转。如果风从南边刮来,木乌鸦的头就朝南,而尾部的小旗就会向北。
隋、唐代航海??使用相??以外,还引用了最早的??旗―“葆”!

“葆”原来是隋唐军旅中使用的,它不?能??向,?能根?羽毛(?羽)被风的程度,大致判??的大小,这是一??形??。
能准确判断风向,大致判??。就可以巧妙利用中国独特的风帆,即可以或降或转支的平式梯形斜帆,根据风向和风力大小进行调节,使船可驶八面风,保证了不论在何种风向下,都能利用风力。对于顶头风,则明了走之字形的调帆方法,逆风行船。
以前大唐一直没登济岛,是因为习惯了以流求和新罗作跳板,济岛远离这两条航线。新罗人则因有条新罗的暖洋流刚好经过济岛。但也无法保证中途风向不变,不然那些舢板能在海里泡多久,只有天知道了。
日本能用“猪突”精神闯东海,是因为中国的海岸线够长。只要那种捆绑加上直钉联接的船中途不散架,风帆一拉,总能到达中国的,至于到了以后是活人还是尸体,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可这种胡乱地“猪突”怎么可能准确地“突”到济岛?他们唯一的一次登上济岛是因为遣唐使团遇上了海难,漂流而至。
但光掌握气象和动力,出航犹如“无的之矢”。唐人能在航海上雄视世界各个民族,另有傲人之处:
定位,唐人海商已经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重差法”由勾股定理展而成,即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求得海岛之高度与船的距离,来绘制海图。
测程,三国时期《南州异物志》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船头把一木片投入海中,从船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算航航程,这是计程仪的雏型。
唐代规定更具体了,以一天一夜分为十更,用点燃香的枝数计算时间,把木片投入海中,人从船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时到,计算的更数才标准,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一更是三十公里航程。这样便可算出航和航程。
航向,“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夜则观星,昼则观日。”是指通过对二十八宿和一些恒星进行定量观测,海上航行与天文定位术相结合,利用北极星和太阳为航行定向,解决航向问题。
阴天只能依靠指南针了。指南针又名“司南”。唐人虽已知道指南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但对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却没有一点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能这么说,也证明了此人是个严谨的科学家。
早先的文人学者们从阴阳五行学说出,结合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提出各种指南针理论。
《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古人称“磁”为“慈”。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
《管氏地理指蒙》,提出如下逻辑:“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华夏祖先的这些逻辑确实很可笑,可相比其他的民族还没现“磁针,铁打磨,指南北。”那就令人崇敬了。
早在南北朝时期,华夏就已知道磁便角的存在,但至唐代这方面的所知还很粗浅。其实不同的地方地磁偏角也不同。在整东北亚地区,磁偏角最大可达6度,一般情况为2-3度。那些海商长年行船在海上,只能根据经验来修正。
海州掌握了这些当代最为先进的科技,那自然不会满足于简陋的海图。习惯于图上作业的路炯和他的参谋们贡献了一项伟大的创举―“航海图”!
《四海平夷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海图”。它在许多关键地方还标明定位、航向的具体“牵星术”数据,标注有一地到另一地的“更”数,以“更”来精确计量航海距离和航程。
“踏浪军”只在海州休整了五天就再次出。到了济岛后,它们就会一分为三:广商船队“通”新罗,闽商船队“通”日本,淮商去重新探察济岛北面的鲸区。最新章节更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