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天可汗的轮回(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灾之后易成大疫,这是基本的道理,在这个医学科学并不发达的时代,如果瘟疫兴起来那是要死很多人的,蒙古人要倒霉,大汉的人也得跟着倒霉,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出现瘟疫之前就做好防病的准备,然后就听天由命吧。
在大汉朝廷的统一安排下,大批的食物、饲料、药材源源不断的送抵了东蒙古,能做到这一点完全要感谢大汉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国库充盈下,什么事都好办,而且也不用担心帮了东蒙古就弄的自己无饭可吃,毕竟东蒙古地方虽大人却少,就算暂时全部养起来也花不了大汉多少银子。
东蒙古诸部这回是真正高尚了一回,没用什么人宣传,便在大汉朝廷的统一调度下“**”,“按需分配”起来,没有人敢多占多取。毕竟东蒙古的统治者们也不是糊涂人,知道各部落虽不相互统属,却山连山、水连水,不管是谁那里闹了瘟疫,最后的结果都得蔓延到整个草原,再说送来的这些东西是大汉天朝统一调度的,而且几乎牵涉到所有部落,谁要是敢抢,那简直就是不要命了。
大汉在送物资的同时,为了防止东蒙古人做白眼狼,吃饱了肚子便挥师南下掠夺更多的物资,于是在努尔干都司和西北调拨军队到边境进行防备,同时还派人到东蒙古各部落传话,只要他们需要,大汉随时可以出军队给予他们人力上的帮助。
上面这些话很好听。友情援助嘛,可是在表面意思下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东蒙古诸部经过这次大灾,力量必然严重受损,人心离散是难免地,大汉将要借此机会加强对东蒙古的控制,如果有可能的话甚至会进行直接统治。
谁都有花花肠子。东蒙古的各部王公们能不能明白这个“危险”不好说,但话又说回来。就算他们明白又能怎样?不要说现在已然倒了霉,就算平时没出大灾时,大汉如果想攻下整个东蒙古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大汉到现在依然没有那样做,已经是“天恩浩荡”了。闹完旱灾,下一步必然是任人摆布的命,作为东蒙古的统治者,要想以后继续占据高位。唯一地办法只能是老老实实听话。
有了食物,人就不用怕挨饿;有了饲料牛马就不会死亡,有了药材,未起的瘟疫就可以压下去。没过多久,草原民族地人心算是稳定下来了。
然而人心安定以后另外一个大问题又出现了,东蒙古各部落虽然是逐草而居,但事实上却各自有自己固定的地盘,这次大旱灾虽然席卷整个东蒙古草原。但并不是说蒙古草原便赤地千里,寸草不长了,一些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靠着河湖水泽的庇佑,虽然也受了些损失,但好歹保住了一些草场。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草场就是命根子。旱灾造成的损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要想恢复怎么也得到一年以后,而且还得老天爷配合,不再继续下旱火。
在各地草场恢复之前,游牧成了个大问题,于是受灾的部落纷纷派人找那些还保存有草场地部落进行接洽,以期能借到一块地盘休养生息,等待旱灾结束。本来作为同一个老祖宗传下的各部落互帮互助是应该的,然而这次旱灾毕竟来的太大,那些受灾小的部落虽然还保有一定草场。但大多也就够自己用的。如果一个人的饭拿出来给三个人甚至十个人吃,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大家一起饿肚子。再说大汉地援助也不是无限制的,谁要是侥幸躲过了旱灾,岂能愿意陪着别人一起倒霉。于是东蒙古各部矛盾骤起,冲突不断。
然而打归打,哭闹的孩子还是得抱给娘,所以东蒙古各部在剑拔弩张中纷纷向陈鑫写折子相互告状,以求得到大汉朝廷的支持,保住或者取得生存之本的草场。
各部落的折子经理藩院译文后送进了御书房。面对东蒙古人地这些针锋相对的说法,陈鑫也颇为头疼。这些东蒙古人可以算是“胡搅蛮缠”了,可是人家缠的有道理,总是为了有口饭吃。而且他们之所以向陈鑫上折子,虽然有靠着大汉国活的意思,但却表明了真正把大汉当成宗主的意思,要不然也不会把本民族内部矛盾拿来让陈鑫这个“外族”来处理,这是个好现象,说明大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蒙古人心中,然而现象是好,问题却不好解决,上百万人几乎在赤贫状况下的吃饭问题哪有那么好处理?
“这事……”在御书房里,陈鑫思虑着对七王说道,“现在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北边若是有场雨便什么都解决了,可老天爷哪里肯那么听人的话?况且东蒙古各部地界分明,已经是上百年的规矩了,若是朝廷给他们重新划分,难以服众。此事……”
“皇上,这是好事。”七王并不赞同陈鑫地话,“东蒙古人既然让皇上替他们裁决,说明他们凡事靠着朝廷,朝廷这次帮他们算是帮对了。其实蒙古人饿肚子地事朝廷也不必太过操心,自从太祖太宗将元虏赶回草原,这二百多年他们那里少说也闹了二十次大灾,以前闹灾次次都出瘟疫,哪次不都过去了嘛。这次朝廷帮着他们,已经控制住了疫情,此事足以震慑蒙古人心,皇上何必再费心理会他们的内乱呢?坐等其成就是了。”

“七叔地意思是?”陈鑫虽然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七年,但并不能说完全理解这个时代人的想法,比如七王刚才说的就有些令人费解。
七王肃然道:“皇上,蒙古人自退回草原后。屡次与大汉交战,其实说起来他们也算不上什么好东西,女真努尔哈赤造反之前,大汉诸军主要以防蒙古为主,所以西北镇是最强的,后来女真人开始闹事,南攻大汉。西攻蒙古,不但大汉要派大军驻于蓟镇防金。蒙古人也无暇南扰,所以西北镇地重要性才减弱了许多,不过防备还是一直不敢松的。现在女真殄灭,东蒙古人必然知道朝廷在北方看着的主要就是他们,自然是提心吊胆,可是朝廷自灭金以后,在北边一直没有动静。东蒙古人必然是要费思量的。东蒙古人整日害怕大汉攻打他们,哪里还敢奢望朝廷给他们好果子吃,所以此次朝廷帮助他们,已完全出乎其意料,他们也只有感恩戴德的份了。“
“这些道理朕都明白,朕想的是如今朝廷已在东蒙古诸部立下威信,他们应该有归汉之心,才会如此做。可是朝廷在这事上却难以表态,帮一方,压一方难免丢了人心。”陈鑫颇为为难的站起身踱起了步,“朝廷可以给他们帮助,但此次旱情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如若拖上个一年两载。朝廷都会被东蒙古托垮。这实在是个头疼地事。”
七王不觉笑了,皇上虽然睿智,可毕竟年轻经验少,这些蛮夷何必用平常心态对待?
“皇上,以臣之见,朝廷对这事完全可以多说少做。”
“怎么个‘多说少做’?”陈鑫奇怪的问道,虽然他有一整套将蒙古人融合进来地计划,但说到现在的这种突发事件,一时要理出个头绪还真有点难。
七王道:“皇上,草原上多闹各种灾情。闹的多了。他们自然有解决的办法。他们这次让朝廷裁决是非不过是例行的乱子而已,即使朝廷不说什么。他们最后也得相互妥协,共度难关,要不然蒙古人也活不到现在。这种事在草原上多的是,朝廷根本不必理会。不过既然朝廷已经插手此事,为了将朝廷的恩威播于蒙古人心,自然还是要有些动作地。这正是臣说的‘多说’。皇上可以发圣旨给东蒙古各部落,内容嘛,两边都骂上几句,显出大汉天威就是了。等圣旨到时,他们谈判谈的也差不多了,自然会冷静下来想解决办法,事情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可因为有了皇上的圣旨,又显得是皇上给他们做的主,这种好事岂能不要?至于‘少做’,既然朝廷已经帮了东蒙古人,那么便好人做到底,皇上发圣旨的同时再给他们拨付些东西,也不必太多,多了反倒浪费了。有这正反两手,皇上就等着东蒙古的那些王公来谢恩吧。”
七王爷说地有几分道理,而且也是解决东蒙古旱灾引起动乱最省钱的办法。陈鑫按七王的意思向东蒙古各部发下了圣旨,与此同时,朝廷又出银子买了些物资送了过去。
东蒙古的事果然向七王所预料的那样,随着旱情的持续和稳定,东蒙古各部已经无力再相互争斗,于是妥协下来进行了暂时地草场划分,并且共同写了奏折让陈鑫做见证,等以后旱情过去,东蒙古各部还是按原先的地界进行划分。
陈鑫此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计划,在答应东蒙古人见证要求的同时将甘青一带大汉控制的草场拨出一部分暂时给西边几个蒙古部落使用,这些草场虽然也受了些旱,但情况要比北边的蒙古草原好的多,而且陈鑫已经说明了是借用,并且还有西北镇精锐虎视耽耽的看着,根本不用怕那几个蒙古部落过了灾情赖着不走。
这一项政策算是帮了东蒙古人的大忙,还没等蒙古人的毡房调整完,东蒙古各部王公便联合上了折子,再一次向朝廷表示了效忠之意,并且以按照当年突厥人称呼唐太宗地方式给陈鑫上了个尊号——“天可汗”。
陈鑫看到这份奏章不觉乐了,固然“天可汗”这称呼有点让人飘飘然,但陈鑫毕竟不是唐太宗,这“天可汗”和皇帝实在没什么两样,受了亦可,不过是多了个称谓罢了。陈鑫此时更多地看向了蒙古草原的实际统治权,不知道东蒙古人得知了陈鑫地真实想法后还能不能裂嘴笑着高喊“天可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天可汗”这个虚称将变成实职。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