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庙堂之争(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洛阳城中依然一派安静祥和。
崇政殿上已乱作一团。见众将上演持剑逼宫,司徒亮走过来抓住张宾的手说道:“朝中出现如此情形,是我们的过错啊!”手死死攥着张宾。张宾的手渗出点点鲜血。
老太后毕竟上了年纪,再也没有当年那份豪气和胆气了,她指着下面那些人,“这可怎么办?众位爱卿赶快商量个办法啊!”急得快要昏过去了。
“启禀太后,臣已老朽无用,不能参预大事,请太后恩准,罢去臣的职务,另择贤才主掌朝廷大政!”司徒亮跪下来奏道。
自从郑吉和冯霖被相继打倒之后,朝中大批官员受牵连被夺官罢职甚至杀头,三省长官出现了空缺,孝武帝便提尹尚为尚书仆射、领尚书事,主持恢复被周冯作乱打乱的变法工作,但考虑到他年轻,恐怕难以服众。于是又任命张宾为中书令,司徒亮为门下侍中。三人并称“三相”。
“老大人,快快起来,现在不是辞官的时候啊!”老太后赶忙说道,并示意内侍上前把司徒亮搀扶起来。
“老朽不中用了,不中用啦……”司徒亮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居然在内侍的搀扶下,踉踉跄跄地向殿外走去。
“老、老相国,别走啊……”老太后急得站了起来,眼前一黑,跌坐到御椅中。众宫女围上来,忙了好一阵,才悠悠地醒转过来。她挣扎起身子,问着下面默不作声的众大臣:“众位卿家,你们倒是说话啊!”
张宾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拿眼睛瞥了下尹尚,显然要尹尚拿主意。
此时尹尚的脑中飞快的运转着,这是个经过周密策划的行动,从显仁宫孝武帝认太孙开始到现在众将逼宫,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尽弃,看来这大哥身边有了个厉害角色。另外这行动没有和我商量,把我排除在外了,说明何洋对我有猜疑了。他发现张宾向自己求助,他不由得惨然一笑,照这种情况看来,大哥是势在必得了,如果贸然地站起来,恐怕正好中了他的圈套。算了,还是坐着看戏吧!
“好你个何洋,你居然敢撺掇部下带剑逼宫,你犯得乃是谋逆大罪。”周元跳了起来,“别人怕你,我可不怕!”
“此乃天意所为,众将只是代天行事罢了。”何洋这时也站了起来,持剑怒叱道,“难道你要逆天行事吗?”
“呵呵!”周元冷笑道,“难道就你有刀吗?”说完,拔出佩剑来。
两人怒目相视,尹尚赶忙站起来呵斥道:“这是在太后的面前,身为朝中重臣竟然在这朝堂之上拔刀相向,成何体统!”
周元“哼”了一声,说道:“一丘之貉,不要假惺惺的!”说着,不理尹尚那尴尬的样子,只是朝着太后作了一揖,然后扬长而去。那些将领也迫于其威势,不敢把他怎么样。
那周元镇定自若地走出皇城后,如释重负地长出一口气,这时守侯在宫外的几名南镇将领迎了上来,说道:“王爷,里面情况怎么样?我刚才看见何洋的那伙人进去了!”
周元没有说话,只是说了句:“快走,离开这里!”说完,就翻身上马,直奔自己的军营。并且连夜拔寨回他的东镇去了。
而赵羽心想,一群老狐狸,风头不对就跑,他坐在原地,刚要盘算下一步该如何行动的时候。其余诸人也各自盘算着。一时出现了冷场。
张大彪见他们都一言不发,便提着长刀,上前一步,刀尖直指赵羽的胸口,大声喝道:“吾辈无主,今天一定要立皇太孙当天子,看谁敢阻拦!”刀尖在赵羽的胸前晃来晃去。
“张大彪,休得放肆!快给我退下!”何洋喝叱道。
张大彪像是没听到何洋的责骂,刀尖依然指着赵羽的胸口。
好你个何洋,这就要抢班夺权了!周贞心中暗骂,他正要上前说话,却被人从旁边拉了一下,他扭头一看,周谅对他摇头笑笑,示意他不要做声。
这时王弘威站起来,说道:“启禀太后,其实立皇太孙即位亦无不可……”“噢!王卿家此话怎讲?”总算有人敢出来讲话了,太后觉得有了新的依靠。
王弘威大声说道:“先帝在显仁宫大殿亲口承认皇太孙之时,在座的列位也都亲眼看见了。皇孙乃是故太子殿下亲子,乃是嫡出。古礼有云:有嫡自当立嫡。既然先帝嫡孙在,自当立太孙为帝!”
“如果立了太孙,国有幼主,强敌皆以为中原软弱可欺,国家恐怕难以安定!”张宾不安地说道。
“只要你们同心同德,共效死力。怎么会惧外敌?”何洋皱眉说道。
太后连连点头,对着逼宫的诸将说道:“你们自贪富贵,立幼孙为天子,能从命则可,不然,断不能立。”
众将一齐下拜,同声说:“臣等惟命是从!自当誓死效忠皇太孙殿下!”
“好!”太后发旨了,一口气说出一串任命:“以张宾为太傅,仍兼中书令。以尹尚为少师,权秘书监、仍兼尚书仆射。以何洋为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上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以王睿为左宿武卫将军、兼御营节度使。加赵羽为柱国。王弘威为右侯车骑将军。其他官员,任职如前,不许辞职!”
张宾等连忙下跪谢恩。
“张卿家,就由你来筹备新皇登基之事吧!”老太后继续说道。
“臣领旨!”
“你们看还有什么任命需要宣布?”太后问道。
这时,何洋用眼睛的余光看见了一旁下跪的周氏兄,他想了想,慢慢说道:“启禀太后,现在西蜀寇边,当派宗室前去镇抚。可否以周贞为西京留守,周谅为巴汉路行军总管。”

太后也觉得如果留二人在朝内,日久难免生出事端,还是让其出镇外地。另外汉王周勇治、秦王王弘策老成持重,足以压制二人,也不怕他们翻出天去。便点头答应了。
“好你个何洋!”周谅心中冷笑,“你以为自己大权在握,别高兴得太早!”
“以后一般的事情,你们就看着处理吧!大事直接进宫向哀家禀报!”太后吩咐道。
“遵旨!”何洋等忙跪下叩头。
退朝时,望着趾高气昂的何洋一伙,周贞对着周谅说道:“六弟,刚才殿中何洋那副模样,你怎么不给他两句,打打他的威风?”
“刚才他们人多势重,贸然行动恐怕反被其所害!等我们计划妥当,杀他个措手不及,看他们还能得意到什么时候!”
“可是你我兄弟授命出镇外地,不日定会启程。恐怕时间不够宽余吧!”周贞不无担心。
“怎么说,也得等新皇登基大典之后再启程吧!时间足够了!”周谅狞笑着说道。
“六弟,还是要多加小心……”周贞嗫嗫地说道。
周谅撇下他走了。跟这种胆小的家伙,没什么好说的。
……
傍晚,何洋便一大叠奏折进宫来见太后。这些奏折,内容几乎相同,都是希望立皇太孙即帝位的。不止是军中诸将领、三省中枢也有不少官员也支持立皇孙。
“看来立皇太孙乃是大势所趋啊!”太后感叹道,“阿洋啊!坐!”说完,她指着旁边的绣墩对何洋说道。
“谢太后!”何洋谦恭地坐了上去。
“这里没有外人,就不要拘礼了。”太后随意地说道,“我们姑侄二人好久没有这样说说话了,家里怎么样了?你媳妇还好吧?”
“托太后的洪福,家中一切都还好。只是内子因为上次周冯之乱被囚了数月,落下病根,现在还躺在床上呢!”
“噢,那明日就让林太医去你那瞧瞧去!这孩子可受苦了!”
“谢太后恩典!”
“自家亲戚该当如此!”突然太后话锋一转,“这次众将逼宫是不是你想出来的主意啊!”何洋咯噔一下,便觉得此时的老太后没有了往日的那副老态,双眼闪着精芒,顿时打了个激灵,赶忙说道:“姑母,我这也是为了我们何家啊!”
“哼!你这样拥兵自重,挟制朝廷。还说是为了何家……”老太后直气得浑身发抖,“你不想想我们何家的富贵是哪来的?你居然敢以下犯上,你现在能立小皇帝,明天你就敢篡位。好、好、好,你索性把我也杀了吧,省得碍了你的好事!”
何洋赶忙跪了下来,哀求道:“姑母,您千万不要这么说啊!我真是为了我们何家啊!也是为了我们大周朝!”
“哼!”老太后转过去。
“先帝在世之时,曾在六位皇子之间挑选可登太子之人。姑母一定还记得吧!” 隆兴十年的那一场夺嫡风暴,可说得上腥风血雨,六位皇子个个忘记了亲情、赤膊上阵。恐吓、威逼、拉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五皇子旦夺得了储位,成为了太子。老太后怎么会忘记呢,她点了点头。
“太子旦只是第六子,且其母早亡,何以能脱颖而出?都是因为其仁德宽厚,能够坚持法制,所以最终获胜!现在太子身故,先帝六子经周冯之乱,所余二子。三皇子贞为人虽然宽厚,但遇事胆怯,唯唯诺诺,如果是承平时期做一个太平天子,可说得无事,但现在国家刚刚经过内乱,哀鸿遍野,强敌环伺,济世救民拨乱反正恐怕非其所能;而六皇子谅坚毅果敢,有先帝之遗风,无奈为人好大喜功,喜怒无常。据报徐州总管秦风一死,他就大开杀戒,对所有反对他的人一并杀戮,试问臣怎么敢把国家社稷交付给这种人?”
“那交给尚在吃奶的孩子就可以了吗?”
“皇太孙虽然年幼,但确是太子之子,能得人望,可以服众。皇孙年幼,太后可以当朝听政,主持大局,加上我等悉心辅佐。岂不是天下太平!”
“嗯!”老太后也有些心动了。
“再升何炳升为千牛卫中郎将,何朝为神策中郎将,何廉为骁骑中郎将,陈泰为备身中郎将。共掌禁军四卫,拱卫皇城。”
这四人都是老太后的亲戚,升自家人的官,为他们来守卫皇宫,可以高枕无忧了,太后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支走各镇兵马,虽然现在何洋手握重兵,但是这四镇的兵马驻扎在洛阳附近,始终有种如梗在喉的感觉,必须让他们各自回去才好。所以他向太后报告,现在局势稳定了,而四面敌国窥视,再加上大军久驻京畿,难免会生出事端,还是早点打发他们回去比较好。
“嗯!”太后点了点头,对于四镇势力她也是忌惮的,于是她指示何洋,迅速去办理此事。
最后,就是如何对付两位皇子了。首先就是要除掉周谅。何洋的眼珠子转了几圈以后,又不失时机地接着说道:“今天在崇政殿结束之后,周谅拿着大量的金银四处活动,联络党羽,准备在登基之时突然发动政变。并且四处散布‘皇孙非太子亲子’的谣言。看来,他要闹事了。”
太后吃了大吃一惊,也没细加考虑,立刻命令何洋,迅速查清此事。如果属实,可将周谅逮捕治罪。何洋要的就是太后的这道旨意,心中不禁一喜,说了声:“谨遵太后旨意!”便兴匆匆地退出宫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