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招贤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啊!难道你们不知道这事吗?”
“小哥,我们第一次到京城来。不知道这些事情,麻烦你和我俩说说!”说着,江遂从袖中掏出一块碎银子塞给侍者。
那侍者接过银子一掂量,脸上顿时堆满了笑容,媚笑着说道:“二位爷,你们有所不知啊……”
北周自高祖皇帝立国以来,于要地设立大都督,统领该地军务专征。武帝时期,由于长年对外征伐,以王弘策平定关中之地有功,除凉州大都督,充镇西大将军,始有西镇之名。后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陆续设置了镇东、镇南、镇北三镇大将军。连镇西大将军,合称“四镇”,总领辖区各州官员。
而北周宫廷内部则自武帝没后的近三十年,冲、厉、黯三帝相继即位,是内部最为混乱软弱的时期,根本没有实力来压制四镇。四镇的权利日益扩大,渐总一区军、民、财、政。
直到孝武帝即位后,诛杀了把持国政的奸相陈季,对内整肃吏治,对外任用良将,特别是在任命郑吉为中书领之后,锐意变法,使国力大增。此时,孝武帝感到这是对四镇采取强硬措施的时候了。于是他先拿北镇开刀,设计将镇北将军杨潋擒拿,再与南镇结亲,其次让王族成员周元充任镇东将军,最后逼得西镇送子入京作人质。
四镇势力被压制以后,朝中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为广招揽人才,郑吉得到孝武帝恩准后,在洛阳开设了招贤馆,传檄全国,令各镇、郡、州、县推荐贤才入京备选。一时各地俊才云集洛阳。
而今天正好是招贤馆开馆之日,所以住在该客栈的士子们都去那里了。
听到这,尹尚回想起在路上遇到的那些才子,便恍然大悟喃喃地说道:“原来如此啊!”那侍者说道:“这可是现在洛阳第一大事啊!听说被招贤馆选中之人,必定会被朝廷重!”
“是吗?”江遂用不相信的口吻试探道。
“那当然!”见江遂不信自己,那侍者着急了,脸涨得红红地,声音也大了起来,“今天何止是相国大人,连圣上也要驾临的!”
尹尚和江遂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露出期待之情。尹尚朝着江遂一点头,江遂忙问道:“如此盛事,定然是要去见识一二啊!只是不知道这招贤馆在什么地方啊?”
那侍者见他们动了心,不禁洋洋自得,说道:“二位爷,这招贤馆就在那太宰门外麒麟街上,很是醒目,出门沿着天街北行就能看到了!”
“谢谢小哥了!”江遂听完后,还不忘给他些碎银子。那侍者笑得合不拢嘴,更是殷勤万分。
……
李诚起的很早。城头的五更刁斗才打完,他便已经收拾完毕来到了招贤馆。
目下虽然左迁为大中正、充招贤馆史,离开了繁琐的民部,他依旧不改勤奋谨慎,。稍事梳洗后,他一到小书房就伏在书案上看起卷宗来,还时不时在卷宗上用笔做着记号。这些送到书案上的卷宗,正是各镇、郡、州、县等官员送来的士子名单,作为大中正,他要对每个人的基本情况了解,以备圣上查问。
自从郑吉提出招贤令之后,就一直由他具体负责此事。由于这是大周前所未有的大事,原来郑吉想要亲自负责此事,然而变法事务实在是太过烦琐,所以孝武帝便让一向勤奋谨慎的民部侍郎李诚专门负责管辖招贤的具体事务。虽然朝中有些人对此事颇多微词,但李诚上任之后用兢兢业业地办事,从而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使招贤大计没有半途而废。在他谨慎周到的操持下,全国各地的士子约二千余人已经陆续来到了京城。
由于北周承袭前燕旧习,施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录官方式。不求真材实学,只论家族身世。家世门第如何,甚至成为做官的唯一标准。到冲帝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因为这中正制,从而把许多一心要报效国家的才学之士排斥在外。郑吉提出的招贤制度,比较迎合士子的心,因而在北周国内造成了轰动,一时间贤才俊杰纷纷涌至京城……
此时,李诚翻动着卷宗,一个个名人俊才的大名跃然纸上,他看着、看着,深为国内有如此多的贤才而感到高兴。原先对变法并不怎么感兴趣的他,此时也转向变法。
该去招贤馆了,他本能地抬头看了下点漏,收拾了下书案上的卷宗,便起身离开座位,准备到招贤馆门口等候孝武帝。因为今天圣上不仅要亲自到招贤馆看望这些士子,还要宣布对士子任用的方法。事关紧要,半点也马虎不得。
这招贤馆设在原来的中正府。大门前,汉白玉雕制的牌坊上,刻着孝武帝御笔亲书的四个大字——为国求贤。牌坊下还站立着一队禁军,更显得的庄严肃穆。而进入大门,就见原先的中正府衙,已经被分割成数百间的小屋,供士子们住宿,而膳食则由民部来供应。虽然事先已经设想的很是周到,又谁知一下来了这么多士子,给各方面都带来了不便。李诚只得去上奏朝廷,孝武帝下旨只要凭各地官府发放的文牒,就可以领取禄金以便在京城住宿。
李诚走到招贤馆门口时,已是太阳初升的卯时。属吏早已将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并且在正堂内设起了御座且燃起了檀香,并且铺设了四百余张的芦席,在堂外也铺设了芦席。
卯时三刻,李诚命令击鼓。就听三阵鼓响后,士子们纷纷走出小屋,并且门外的士子也陆续进入招贤馆。众人纷纷走到了芦席前就坐。这时,二个白衣士子从偏门走进,坐到了最后排的中央,正是尹尚和江遂。
士子们闹闹哄哄的,都是对当今圣上的各种揣测。各地士子都对这位敢在求贤令上数落自己祖先的奇异国君,表示出了极大兴趣。毕竟他敢于变法,敢于将视为立国之本的中正制废除,使天下学子能一展才学。今天,这位国君终于要露面了,士子们的兴奋是显而易见的,猜测也是五花八门。

就在众人谈笑风生的时候,就听朝奉官高声报号:“陛下驾到!”众人赶忙匍匐在地行礼。而此时的尹尚则暗自抬起头来朝门口望去。
先是禁军鱼贯而入,分两路将庭院和正堂围个水泄不通。然后是李诚前导,孝武帝从容地走在中间。他一身明黄色的衮龙袍,腰间一条宽宽的明玉带,头顶冕旒冠,面色白皙长须飘拂,眼睛细长,身材高挑,顾盼之间露出耀眼的神采。果然是励精图治之君,看到这,不由得想起自己故国的国君,简直有天壤之别。正在他陷入遐想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一道犀利的目光射来,他定睛看去,正是孝武帝。他赶忙匍匐在地。
孝武帝进门之后,就四下看着这些匍匐在地的士子们。突然见一个士子抬着头注视着自己,他便好奇地看过去。那人才慌忙匍匐下去,他只当是被自己的威严所折服了,便收回了目光,镇静自若地走进正堂
他看了下高高在上的御座,脸色一变,对着李诚说道:“朕为国招贤,当礼贤下士,岂能高高在上!去,给朕把座位撤了。”李诚连忙应道:“小的照办!”
孝武帝转身来到庭院中间,肃然而立,凝重地对着众士子说道:“诸位贤达不避艰险,不远万里。朕深表谢意!”说完向场中深深一躬。那些士子们一见,纷纷跪倒在地,泪流满面高呼万岁,为自己能投个明君而感到的喜极而泣。就是连尹尚也不由得动容万分。等士子们安静下后,就听孝武帝继续讲道:“想我大周自高祖皇帝吊民伐罪代燕而立,历代君王无不励精图治、雄霸一时。然自冲、厉、黯三帝以来,内有奸臣当道、外有藩镇割据。国家江河日下。积贫积弱,是以求贤图强。诸位能奉诏而来,当是胸中所学未展,平生之志未舒。大周需要诸位治国图强。大周将成为诸位一展才学的大舞台,而诸位则将成为大周再造功臣。如此天地机遇,还望诸位与朕共同珍惜!”
闻听此言,众位士子激动万分,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难得陛下如此礼贤下士,敢不肝脑涂地、以死相报啊!
就在众人情绪高涨的时候,孝武帝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古语云:士达则官。但朕与诸位士子素少来往,而诸位士子对朝廷又少有知晓。仓促任职,恐怕一时难以施展各位大材。朝廷对各位的才能所长,知之甚少,亦难以确任职掌……”
听到这,下面的士子们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既然不任官,哪不远万里招我等来有何用意啊?招贤求士,不过而尔。虽然心中这么想着,但谁也不敢说出来。
此时孝武帝已经从众人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的意思,他朗声大笑,踱步上前说道:“爱惜官位,吝啬爵禄。这是作为人君的大患!然而亢官滥爵,这是国家的大患!现在朕欲求治国大才,共享大周都可以!怎么会怜惜这官爵权禄呢?但是在座诸位中谁是大才?谁是中才?谁长于治国?谁强于军旅?谁可站庙堂之上?谁可领一县百姓?这些恐怕不是寥寥数语所能定论的吧!”
这一番慷慨呈词,掷地有声,全场立马安静下来。
此时从后排有人站了起来,高声说道:“草民斗胆,有一事未明。恳请陛下言明!不知道陛下欲取何种学说为治国之根本?”话音刚落,在座诸人眼睛唰唰地看了过去。孝武帝也看了过去,原来就是刚才那个看自己的人。他正要开口说话,李诚突然上前,指着尹尚喝道:“大胆!竟敢在陛下面前口出阙词!来人!”就要叫内卫禁军上前捆绑。
孝武帝哈哈一笑,摆了摆手让李诚退下。他走到尹尚面前,说道:“诸位士子各有所学,至于取何学说为本?朕也不能定论。不过只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只要能使大周富强起来,哪家学识都行!”
“好!”在座的士子们显然一致认同这最朴实无华而又真实可行的一条。
“那不知陛下以什么来衡量呢?”尹尚步步紧逼地问道。
孝武帝一字一顿地说道:“开科取士?”
“开科取士?”博学如尹尚者,也为这一新的名词所震住了。他在坐下后还反复咀嚼着这一新鲜名词。
“李爱卿,你来具体说明下吧!”孝武帝笑呵呵地说道。
李诚躬身高声称:“遵旨!”接着,从袖中取出一个卷轴,舒展开后朗朗而读……
大意就是:从即日起,各地士子以如何富强大周为题回去钻研,发给各位士子身份令牌,持牌允许各位士子前去兰台翻阅史料,并且提供“公车”(就是提供一定的车马费)可以遍访大周各地。三月之后,在招贤馆举行考试,取前三百名。官博士,可以参加比部挑选低级县令或朝中各部低级管理的考试。
取得博士资格之人,可以参加殿前大考。由皇帝在通明殿亲自主持,然后再由诸部大臣朗读各博士的论策。先有主试初定。
前十名者,次日由皇帝单独召见论对,来决定最终的第一名。
最后填写“金榜”,高挂在太宰门前昭示天下。
……
听完之后,在场的众士子开始骚动起来。有的面露喜色、有的皱起了眉头、有的表情呆板……表情各异。而坐在后排的尹尚和江遂在对视一眼后,脸露震异的神色。想不到北周竟然会使用这种方式来取才。难道这也是郑吉提出来?这人真是太可怕了!
北周有此明君贤臣,看来统一天下指日可待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