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艺术(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上司不相信你的人品,问题更大。你一心一意为他着想,他却怀疑你想拆他的台、坏他的事,非但不感激你,反而对你恨之入骨。春秋时伍子胥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例子。
伍子胥是历史上公认的忠臣,他对吴王夫差可谓推心置腹,言无不尽。吴王夫差出兵越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带了很多财宝送给吴国太宰伯嚭,请求讲和,并且表示,越王夫妇愿意以臣妾的身份伺候吴王。吴王夫差想接受这一条件。伍子胥知道,吴、越两国是世仇,不是你灭掉我,就是我灭掉你。越王勾践暂时妥协,并不能根除日后的危险。因此,他劝夫差说:"越王这个人特别能吃苦,如果您现在不消灭他,日后一定会后悔。"
夫差更信任太宰伯嚭,不听伍子胥的话,与越国议和。
五年后,吴王夫差准备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劝道:"齐国只是疥癣小患,越国才是心腹大患,您不先消灭越国,却去攻打齐国,不是很荒唐吗?"
夫差自以为是,不相信伍子胥比自己高明。他出兵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得意洋洋地班师回国。从此,他更加讨厌伍子胥的话。
又过了四年,吴王夫差又想攻打齐国。太宰伯嚭多次接受越王的厚贿,极力赞成这一计划。伍子胥又劝夫差道:"越国是心腹大患。您即使攻下齐国,就好像得到一块石田,什么用也没有。"
吴王夫差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料到吴国必有大难,就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自己仍然回国报效吴王。
太宰伯嚭受了越王的收买,向吴王进谗说:"伍子胥这个人,刚愎自用,他对您的怨恨已经越来越深了。上一次,您想讨伐齐国,他认为不行。您最后还是率兵伐齐,结果成了大功。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更加心怀怨恨。现在您决定讨伐齐国,他又强行劝阻,还在背后诋毁赞成这件事的人,其用意是希望吴国失败,好证明他的高见。现在您决定亲征,伍子胥却假装生病,不随军前往。您不能不对他加以防备,这个人想制造祸乱是很容易的。而且我已派人暗中监视他,他出使齐国时,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他在国内不得意,经常跟诸侯来往,这是很危险的,希望您趁早考虑这件事。"

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由厌生怨,由怨生恨,竟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宝剑,逼他自杀,还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马皮做的袋子里,丢进江中。
后来,越国灭掉了吴国,逼得吴王夫差自杀。一切就像伍子胥当年预言的一样。伍子胥的意见是正确的,却不能让夫差听从,归根结底,是没有取得夫差的真正信任啊!
如何取得上司信任呢?才能、人品和忠心必不可少。但还不够。伍子胥的才能、人品、忠心都没有问题,却不能取得信任,主要因为他跟夫差都是个性很强的人。个性不合,难做夫妻,难做朋友,自然也很难建立起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所以,要取得上司信任,还有一个要点:顺应上司的个性。
此外,如果上司没有兴趣听你的意见,表明他对你缺乏信任,那就不要说了。与其畅所欲言,不如闭上嘴巴。
孟子哲学
孟子是孔子之后第一个推进儒学发展的人,提出了"性本善"和"仁政"学说,创立了"王道"的政治理论,他还模仿周礼拟定了一整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他的思想主要存于《孟子》一书中。该书被列为经书,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
牢记自己的身份
孟子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孟子的"欲为君,尽君道",谈论的是当领导的准则。"欲为臣,尽臣道",谈论的是当部下的准则。在春秋战国时代,"君"不完全是一国之主的意思,君臣关系也不完全是臣民跟一国之主的关系,地方首脑、部门长官跟下属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臣关系。甚至一族之长跟家族成员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臣关系。所以,当时的君臣关系类似于现代领导跟下属的关系。领导有大有小,当领导的准则是一样的,都应该"尽君道";下属有多有少,当下属的准则也是一样的,都应该"尽臣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