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艺术(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什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呢?人生有顺有逆,这是"命",有的人不知道这是"命",顺境时得意洋洋,无限看高自己,自以为无所不能;逆境时灰心丧气,一味看低自己,自认为一无是处。这就失去了君子风度。
如果"知命",上山时能想到下山的结局,涨潮时能想到落潮的必然,在事业顺利时,就不会有虚骄之气。不利时能想到有利的变化,困境中能想到顺境的到来,在事业受挫时,就不会有颓废之气。这不是君子的风度吗?
为什么说"不知礼,无以立"呢?在孔子时代,"礼"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礼仪、礼貌、礼法等一切行为规范。"礼"是用来调理人际关系,如果"不知礼",放纵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不便,会引起别人的厌恶和痛恨,一个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行不通,必然到处受挫,又如何立得住身呢?一旦触犯刑律,还有身陷囹圄、命丧黄泉的危险。
孔子本人是一个特别懂"礼"也特别讲"礼"的人,"礼"已经渗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变成了他终生不变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他都能很自然地做得恰到好处。
他是如何讲"礼"的呢?比如,他乘车出门,遇到二人以下,他会站在车上行礼;遇到三人以上,他就会下车行礼。"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上车时,一定会端正身子,抓着带子,稳稳地上去。坐在车里面,不东张西望,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点点。"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遇到穿丧服的人,一定会扶着车杠行礼;遇到负重的人,一定会扶着车杠行礼。
在日常交往中,他根据不同交往对象决定言行方式,"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他跟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在一起的时候,很谨慎的样子,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在宗庙或朝庭讲话时,口才流利、善于辞令,但神态不失恭谨。"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参加乡亲的家宴时,有老年人退席,他才退席,否则一直陪坐,以示敬意。
在工作单位,他的一言一行也做得符合礼仪要求,"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跟下级说话时,从容不迫;跟上级说话时,和颜悦色。如果国君在场,说话轻声细语,走路轻缓安详。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有很多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平时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食变味了,鱼肉变质了,不吃。饭菜颜色不正,不吃。烧糊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吃。菜切得不周正,不吃。调味品放得不对,不吃。即使肉菜很多,他也以吃饭为主。只是喝酒不限量,以不喝醉为度。到外面买来的酒肉不吃。
关于孔子"讲礼"的内容还有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将做人、办事、享乐、养生等一切行为都融于"礼"中,不愧是一个真正的绅士。
为什么说"不知言,无以知人"呢?不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让人不愉快,别人不愿跟他交往,他又如何了解别人呢?有的人活了一辈子,没有几个熟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不知言"。
"知言"与"知人"的因果关系也可以倒过来说:不知人,无以知言。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跟什么人说什么话。你必须了解对方的性格、喜好,才能说话到位。一个人不会说话,往往是对了解别人不感兴趣,只关心自己的感受。所以,要想说话到位,应该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你知道对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并懂得有所迎合,有所趋避时,很容易就能激发对方交往的兴趣。
说得动听不如做得好看
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有些人的习惯是:严格要求别人,坚决放任自己。他们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讲起来条条是道,做起来特别难看。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句句话都在理,可他们自己却做不到。这种强求他人的霸道行为,是孔子所反对的,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先按自己说的做了,做好了,别人才会见样学样。孔子还进一步说:"己有之而后求诸人,己无之而后非诸人。"自己拥有某种品行,才有资格要求别人具备;自己没有某种缺点,才有资格要求别人纠正。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