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艺术(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孔子的"入则孝,出则弟",其意也是要把身边几个人的关系搞好。应该如何做呢?我们不妨看一个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公明宣在他门下学习,三年没有摸过书本。曾子说:"你在我家里,三年不学习,为什么?"
公明宣说:"我哪敢不学习?我看见老师在家里,只要有长辈在,连牛马也没有训斥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长辈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接待宾客,始终谨慎谦虚,从来没有松懈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朋友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在朝廷办公事,对下属的要求很严格,但从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很想学习您对待下属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
曾子离开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说:"我不如你。我只会读书罢了!"
曾子说自己"只会读书",无疑是自谦。从他的表现看,无疑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六个字。
能够处理好身边人的关系,生活会过得比较舒服,但对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这还不够。孔子又进而说"泛爱众,而亲仁"。
"泛爱众"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做人智慧。西方成功学中有一句名言: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有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某人开车来到一座城市,问一个加油站的工人:"你们这个城市的人友善吗?"加油站的工人反问:"你们那个城市的人友善吗?"某人说:"不!他们冷漠自私,糟糕透了。"加油站的工人冷淡地说:"我们这儿的人也一样。"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开车来到加油站,问这个工人同样的问题。加油站工人还是问他:"你们那个城市的人友善吗?"那人说:"是的!他们真诚友善、热情大度。"加油站工人微笑着说:"我们这儿的人也一样。"俗话说:好心换好心。一个人"不"爱众,得到的无疑是冷漠自私、糟糕透了的对待;一个人"泛爱众",就能得到真诚友善、热情大度的对待。

"而亲仁"的意思是跟好人交往。这是最好的学习。孔子说:"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经常跟有学问的人交往,久之就多了几分书香气,经常跟善良的人交往,久之就多了几分慈悲之心。相反,经常跟懒惰不负责任的人打交道,久之会变得懈怠起来,经常跟小流氓打交道,打架的机会就多起来。所以说,跟一个好人交往一天,胜过读一本好书。
孔子哲学
孔子的学说,以周礼为基础,又自创"仁"这个新概念。"仁者爱人","礼者敬人",孔子学说的精髓就在于如何让爱与敬浸入灵魂,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他"述而不作",没有著作,他的言论被弟子们整理为《论语》一书。
三项看家本领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说明他不迷信。但他时而论及"命"与"天命"。比如有一次,他的学生伯牛患了重病,孔子握着他的手,痛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没有别的,都是命啊!这个人竟患了这种病!
还有一次,子服、景伯向孔子报告说,公伯寮向季孙氏诬告子路。季孙氏是鲁国大夫,当时子路在他手下当官。子服、景伯还向孔子建议说:"您要是想惩罚公伯寮,我们的力量还能够让他一命呜呼。"孔子就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他认为仁道能否推行,都是命运,不是公伯寮这种小人能够干预的。
孔子相信命运,并非迷信。因为自然、社会、人生都有其运行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孔子主张顺应它。孔子所谓"知命",主要是了解规律运行的大方向,而不是了解规律的具体变化。要想完全了解规律如何运行,这是不可能的。这是风水先生、算命瞎子们想做的事,而不是孔子想做的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