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艺术(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来,他调任晋城县令,任职期间,也实行了不少惠民措施,"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他离任那天,人们对他依依不舍,群情激动,以致"哭声振野"。这说明程颢在年轻时期,就是一个忠实地实践儒家学说的人,并且始终不忘传播儒家道统的目标。他最后成为一代宗师,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啊!
在生活中,有些人自认为有一个人生目标,这个目标是发财、出名或当官。但他们从来不知道从贫穷到富有的路程有多远,从来不知道到从凡人到名士的差距有多大,从来不知道从平民到政客的界河有多宽,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向出发。他们只好用幻想跨越现实跟目标的距离,比如用两元钱买到一注特奖彩票,或者受到某个贵人的特别青睐……这样的人生目标,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目标。好比那个"桃花源"里的故事一样:有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儿的人们平等、自由、富足、快乐,只要走进这个理想的乐园,就会幸福一生。可是这个乐园不在任何地方。
还有一些人,急于求成,总想一开始就看见成果:做生意想马上发财,打工想马上受到老板重用,当公务员想马上升官……这是一种可怕的暴发户的心理。事实上,多数工作需要人的耐心。你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稳稳当当地获得工作成果,否则,便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不甘心放弃,但又没力量前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恨不得马上成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查理·库金先生说:"成就伟业的机会并不像急流般的尼亚加拉瀑布那样倾泻而下,而是缓慢的一点一滴。"所以,一旦立定人生目标,就要点滴积累成功资源,就像烧开水一样,让你的能量一点点升温。而且,当你向目标出发后,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对你的智慧、意志和毅力进行各种挑战和考验。这时,你能够成功达成目标的唯一选择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没有任何借口。这样,你就能到达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
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艺术
儒家有一个显著特点:把学问做到一言一行中。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工作。谁能贯通儒家的生活哲学,他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智慧的人、受欢迎的人、成就杰出的人。

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学鼻祖。他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创立私学,且招收对象不论贫富贵贱,"有教无类"。五十岁后,孔子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因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流亡国外。晚年回国,整理《诗》、《书》、《礼》、《记》、《易》、《春秋》等古代典籍,直到去世。
读书不是最重要的事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读书看成了最重要的事,一个孩子从四五岁上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父母对他或她的要求都是"好好学习",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一概从宽,所以很多孩子念到高中毕业,连一双袜子都没有洗过。
孔子对学习的看法不一样,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即"悌",敬爱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在外面能够敬待朋友,对其他人能够秉持一颗好心,友善对待,主动跟品行好的的人交往,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再来读书学习。这意思是说,先学习做人,再学习知识。做人方面没学好,一味学习知识,就是本末倒置了。
一位作家曾说,一个人一辈子能把身边七八个人的关系处理好,一生的幸福就有保障了。这七八个人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儿,或关系最密切的人,如朋友、上司、同事、下属。意思就是说,只要把***内极少数人的关系处理好,必然事业顺利,生活和美;反之,绝大多数烦恼、痛苦都是身边人带来的,其原因是没有把关系理顺。关系没有理顺的原因是做人功夫没有学好。难怪有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