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授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每日晨曦微露之时,玉泉院中的早课便开始了。
由五时起开始每日的早课,以钟声为号,众弟子齐集玉泉院的群仙殿,按学号排班,斋戒身心,洗心涤虑,诵念道经。
首起《澄清韵》,然后念净心、净口、净身、安土地、净天地、祝香、金光、玄蕴等八大神咒,再诵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接着诵《消灾护命经》和《禳灾度厄经》,继续诵《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由提科大师提《提纲》,每逢道家节日加念《祝圣文》,最后唱诵《三皈依》,诵经毕还要礼敬三天尊,直至一个时辰后至七时,早课才始圆满。
当夕阳斜照时,玉泉院的晚课在道乐中又开始了。首起《步虚韵》,然后念《玄蕴咒》,再诵念《升天得道经》,诵九天宝诰,继念《土地咒》后,吟唱《三皈依》,朝上三礼,由晚五时至七时,一个时辰结束晚课毕。
按华山圣地的修道方法,从入门问道直至得道成仙共有七阶二十一品,首阶为信敬阶,要对修道成仙的信念深信不疑。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皈依三宝,其次为立志发愿,然后为求师问道,此三者是为“信敬三品”。
做为无邪这些新入门的弟子对仙道的信仰参差不齐,试问一个对所要走的道路有所怀疑的人,又怎么能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所以要常诵道经以确立信仰。
一天中也就有十二个时辰,除去饮食和宿眠,每天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诵念全不解其意、如同天文一样的经书,无邪深以为苦恼,常常是嘴都念得抽筋了,却完全不知自己在说些什么。
除去早晚两课外,日常的功课还包括科仪、符箓和道史。
科仪由演礼大师教导,主要包括礼仪规范、表奏经诰、行持斋醮等。礼仪规范对学子日常坐卧立行都有严格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教导学子对人和道的礼敬。比如见人行拱手之礼,即左手抱右拳举胸前,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寓意为隐恶扬善。向道的表像即神像行三礼九叩之礼等等。
表奏经诰要书写各种经颂、诗歌、青词以及忏文、奏疏等。至于行持和斋醮就更加繁复,要熟记道家各位尊神名号、节日以及各种敬神的仪式布局,又要日常尊行。演礼大师只作说解也就罢了,那监戒大师却要对各位学子尊行情况时时监视,稍有违犯,轻则喝斥,重则杖责。
符箓里面包含了大量修真专用的隐秘语言,一面要密念,一面还要画符,却又不讲解其中包含之意,全靠强记如天书一般的文字符号。无邪为此是最为头大的。
道史由院主邵雍亲授,每月初一、十五各讲一节,主要讲大道的发展简史。
他言道,华山圣地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华山的“道”与传统的“道”有所不同,它以上古以来神鬼信仰为基础,吸收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仪礼与思想,吸收老庄道家的“玄、真”,吸收了佛教的业报轮迥和解脱,以及济度众生的教理、仪礼等,达到三教合一。现在的道教是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在隋唐时代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仪礼和神学体系,至宋初以来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道教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南华经》、《周易参同契》、《正一经》和《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要求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求仙问道的门派众多,主要有符录、丹鼎、治道三宗,又有积善、经典、方仙、金液、占验等五派,还有古仙、天师、道德、先天、健利、灵宝、正一、上清、金丹、戒律、治道、苍益、调神、太平等法门。
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凡人可以通过修炼而成神仙,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玉清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修炼的方法自上古或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或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是炼丹合药,服食登仙,或是身怀异术,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隐于市井的,或是救助贫弱,积德行善。而陈抟老祖降世以来,祟尚内儒外道,主张三教合一。开始由神仙的出世转变为神仙的救世,神仙的高高在上变为下世救民于苦难。最为重要的是由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陈抟再传弟子,现任的华山圣掌教张伯端真人光大圣地,作《悟真篇》,推行内丹心法,把对大道的追求由原来的高人雅士推广到寻常民众,修行大道从此兴盛而繁荣。
无邪对道史的学习还算精强,一者主讲教史的是自己的荐主,还对他寄予厚望,总不能对不起人家。再者学道史如同听故事,在枯燥的修行功课中还是侥有兴趣的。
除此之外,需要这些学子完成的还有砍柴、耕种、磨磨这些由起居大师教导的事情。
华阴城地处华山之阴,在冬季里犹为阴冷,取暖主要靠木柴。玉泉院内居住师长学子百余人,每日需要大量木柴,所以每日里的功课之一就是由学长带领到华山周围的山谷中伐木为柴。在冬季每日每人需交柴一担,当然似无邪这般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减半。
其次为耕种。玉泉院有庙产良田百顷,用以供养院中食用,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自然也要由众学子来完成。女弟子负责菜园,男弟子负责粮田,至于无邪这等年纪小的弟子主要在玉泉院旁的仙桃园中劳作。劳作成果,收成如何作为考察弟子成绩的依据之一。
还有说是磨磨制豆腐。这豆腐实在也道家修仙问道的成果之一,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刘安求仙不成,却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
豆腐即以道术制成,沾染了仙家之气,自然是修道之人的首选食品,所以为保证院中之需,磨磨制豆腐也成了玉泉院众学子的功课之一。
教导学子的功课中最为古怪的是探矿。学习诵经、科仪、符箓这些功课虽然坚难,总与修真有些关联,砍柴、耕种、磨磨虽无关取,但保障了学子的住食,也算有所缘由。这控矿则毫无缘由,成日里携锹持镐,穿梭于荒效野外,寻觅各种矿藏,既要记住矿藏的名称性质,又要加以发掘,是件费心又费力的功课,无人愿意参与。但负责此项功课的乃是护法大师,他不但负责院内的保卫安全,还负责藏经、丹房及器用的保管,是万万不能得罪的,不但要勉强参加,还要做出些成绩。
在如此紧张的修行之中,日子匆匆而过,无邪平日里连想念父亲的时间都没有。但是由于他的年纪幼小,加之对道学完全是门外汉,成绩渐渐跟不上。
这一年的夏至,玉泉院新生统考,早晚两课、科仪符箓、劳作探矿以及道史诸门课程中,无邪道史还算优异,劳作一门勉强及格,余者全军覆没,九十五名新生中排名倒数第二。
比无邪还要“不学无术”的乃是中原首富钱万金的幼子钱若水,除了劳作一门用带来的仆从完成,其余全未能及格,排名倒数第一,令好些人认定他必然是使钱才考入预科的。
无邪天资聪颖,自幼年习武以来,如何艰难复杂的功夫上手便会,于同龄人中有“神童”之誉,白景泰才对他寄以重望。哪知道在清涧城身体受损后,不但武艺荒废,聪明才智也似受到影响,学起道来徒劳无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