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神童秀才,四岁赶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王明徽已经有三岁了,一般别人三岁识千字,五岁读书就已经是神童了。可是王明徽楞是创造了一岁能言,两岁背唐诗,三岁读四书的记录。
切!不知道我有多辛苦。在还拿不动书的时候就开始看了,有的时候还是老妈在旁边给我念的。要不是有这么出色的家教能有我这么出色的神童吗?
想到这里,王明徽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王直。自从自己过完百岁以后的那个月就出海了。从此以后再没有回来,只有偶尔通过一些同乡捎回来的家书了解一下近况。
在走后的第二年四月,也就是禁令重新颁布的嘉靖二十七年就有消息传回来。禁令刚刚颁布,官府的打击十分严厉。浙江巡抚朱纨派都司卢镗率福清兵由海门进兵,攻克当时父亲他们经营的双屿港,活捉当时正在谈生意的日本人稽天和许栋等人,并筑塞双屿,又将捕获的罪犯统统处死。只有父亲因为当时不在侥幸逃脱,后来召集剩余的人北上屯居定海县的浙东屏障烈表山,还曾经去日本避难。而朱纨更是在二十八年三月将另外一支规模比较大的船帮的首领福建人李光头诛杀,威镇四方。那段时间里,母亲经常在房间里面哭泣,日夜盼望父亲平安。
直到嘉靖二十八年,朱纨被御史陈九德弹劾其擅杀,愤而自杀。朝廷也取消了巡视大臣,海禁松懈下来。而父亲更是因为两大船主被杀而一跃成为海上的最大船主,号“五峰”,人称五峰船主。此外,父亲还组织了一支武装来保护自己,成为了海上除了朝廷以外最大的一支力量。
在母亲收到父亲报平安的来信和数目不少的金银以后,才慢慢放下心来。而王明徽也十分担心父亲,虽然他已经知道父亲是不会有事,但是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还是不由得担心。不过他现在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和母亲的处境,如果他估计地没有错误的话,朱纨死后继任的浙江巡抚张经就会把自己一家人看管起来。所以现在应该想一个办法离开,可是现在自己才四岁,怎么样才能说服妈妈和自己一起出远门,还要很长时间不回来呢?
王明徽正在冥思苦想的时候,他的目光落在了眼前的书上。对了,今年有武举的考试,明年还有科举考试,自己可以用这个借口让妈妈和自己一起出门。而且从准备到考试,最好再认识几个满腹经纶的大家,找个有学问的人拜个老师。这样就可以长时间不回家了。
主意已定,王明徽立刻跑到妈妈跟前,摇着衣袖开始撒娇,“妈妈,妈妈,我要去京城,我要考状元。”
王明徽的母亲也出身大户人家,略读过几年诗书,听到王明徽的想法不由得笑道:“傻孩子,你现在才几岁?等你长大了,再去考也不迟啊!”
“妈妈您这句话可是错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周渝十一岁已经是大督都了。古今以来少年中状元的也并不是没有,你怎么就知道你儿子我不能金榜题名呢?”
“这倒是。”像是被说动了的样子,可是母亲仔细一想,又摇了摇头说:“可是你现在没有身份去啊,你现在还不是秀才,不能去京城考试。可是现在徽州只有一次考秀才的机会了。还有那么多人要考试,你虽然聪明,可是见识不广。更别提你现在读的书都没有别人多。”
“没有关系,我虽然只背过四书五经不多的几本,可是别的我也已经大体看过一边了,颇得其意,只是还不能背颂罢了。他人读书虽多,但是既没有建树又不能深得古人之意,不过是徒劳而已。”笑话,我可是有多于常人五百年的知识,谁的见识能超过我,到时候随便来点就能让你们喝一壶的。
“那么好吧,下月就是秀才考试。我叫人给你报名,到时候让管家带你去考试吧。”
一月后,徽州学痒。
徽州知府十分满意得看着下面的学子们,在大明,徽州是出了不少人才,不知道今年能不能有人高中,甚至得个状元回来。他一个一个看下去,突然在人群中发现一个老人。虽然有人四五十岁仍然不能考上秀才的大有人在,但是这个年纪也太大了,估计都超过六十岁了。再仔细看去,这个老头手里还拉着一个四五岁的孩童,正在四处观望。带着孙子来考秀才吗?知府想到这里很不高兴,就是说道:“人云:‘老而不死是为贼’。年老尚想考取秀才,难道要窃国不成?”话一说完,立即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这老少两人的身上。
这两个人就是王明徽和老管家王安,老人家平时对王明徽很好,也十分尽心,平时王直不在的时候,都是王安在外面操劳。现在突然面对这种情况,老人有点局促不安。可是旁边王明徽不干了,居然有人用国贼来形容王伯,怎么能让他咽下这口恶气。
于是他让王伯把自己抱在怀里,转过身来,尽量用平视的状态瞪着别人。然后用朗朗童声义正词严地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尔等如此对待我们,难道平时也如此对待家中老幼吗?可见你等皆是不孝之人!”
此话一出,众人立刻安静,谁也想不到这么一个小孩,竟然是伶牙俐齿。对于读书人来说不孝可是一个大罪名。知府看见那个小孩的目光直视自己,不禁有点慌乱。毕竟是自己先招惹事端又被人反驳,一时之间有没有什么可以立刻辩解的。突然他象是想起了什么,说道:“莫非是王家神童?这么小也来考秀才?”说完话好半天,见王明徽不接话,仍然直视自己。知府有点气恼,正要发作的时候,王明徽道:“知府大人既然知道,那为何还不宣布啊?”

“宣布什么?”
“我已中秀才!”
“我还没有出题,怎么能随便宣布呢?”
“难道刚才知府大人不是在出题吗?”
这个时候知府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既给自己台阶下,又能不用考试就顺利得个秀才,真是不愧“神童”之名。想到这里,他自己都有点得意起来,正要同意,旁边就有人出声反对。大家都指望着这次可以得个秀才明年才有资格考举人,怎么能够忍受一个名额莫名其妙地就给了别人。
“大人,学生以为此举不妥。小子因伶牙俐齿而得秀才,明年怎么能考真才实学而为我徽州争光。”听到这话,知府也有点犹豫不决。明朝的皇帝都有点昏庸,经常是御史弹劾好人就处理好人,弹劾坏人却不处理坏人,要是因为这件事来这么一下……
“不知这位兄台高姓大名?”看到本来到手的鸭子要飞,王明徽也有点气恼,直奔着正主就去了。
“在下夏正。”那个人头一扬,傲然答道。
真是冤家路窄,原来是你(具体请见后面章节或者本书相关或者《明朝那些事》)。既然是仇人,我也就没有顾虑了。“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夏兄莫不是以为我身无长处?”
“不敢。只是才子之名,需琴棋书画俱全,所以有点异议罢了。”
你要和一个小孩比琴棋书画,你怎么不和我比身高呢!别说我不会,就是会我现在拿得动琴吗?“原来夏兄要和小弟比琴棋书画啊?真是难为你了。”王明徽故意在难为两个字上加重了语气。在场的谁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顿时一阵哄堂大笑,弄得夏正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不过王明徽:“小弟刚才偶然想到一首诗,送给夏兄以便叫夏兄得知我因何而来。”这个小孩又要当场做诗,大家都竖起了耳朵。只见王明徽清了清嗓子,真的摇头晃脑地吟了起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在最后一句的时候,王明徽还特意伸出了小手指,往自己身上指了指。
一首诗完了,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神童,绝对的神童。夏正也再不说话了。也没有人表示异议,于是王明徽顺利地免考获得了秀才的称号。这是我重生以后考的第一个“证”吧,王明徽这样想。
王明徽未考而中秀才很快就成了徽州家喻户晓的故事,而他当场所作的诗也迅速地传播开来。老管家对王明徽更是感激万分。故事和诗甚至随着徽州知府的官文传向京城,就在王明徽还没有出家门的时候,有不少人的目光都已经对准了他。而他还浑然不觉,依旧看书,准备金榜题名了。
京杭运河,始建于春秋,完成于隋朝。本来是为了满足隋炀帝下江南的需要,结果劳民伤财,最后激起民变丢掉了天下。到本朝的时候,运河的很多地方都已经淤塞,丧失了功效。直到明成祖朱棣想要迁都京城,但是因为北方缺粮,需要从南方运输。所以动员人力物力重新对运河进行了修复。
现在的时间已经是嘉靖二十九年春,运河两岸的杨柳已经返青,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空气中的寒意。在运河上有一艘船,正是要进京参加今年科举的王明徽一家。王母仍然在船舱内休息,而王明徽则在外面看着两岸的风景。可是他现在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中秀才的事情居然被海外的王直知道了。他的父亲还专门送了一艘船来,还附带了很多钱。搞垄断就是挣钱,王明徽在心里想。可是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举家赶考了,到时候胡宗宪还是知道自己会在哪里。王明徽有点气馁,到现在为止,一切还是按照历史的发展而来。自己没有做出任何改变历史的“壮举”。
正当王明徽还在神游的时候,突然间旁边的船上传来了一个声音。“原来明徽兄也在这里。”
王明徽睁开眼睛,往旁边一瞥,就看见那个该死的夏正站在旁边的一艘小船上正不怀好意地看来。
看见王明徽有了反应,夏正不禁一喜,大声道:“小弟想与明徽兄一同前往京城,不知明徽兄是否赏光?”
王明徽真想狠狠地给夏正两个耳光,都二十好几的人了,管一个小孩“兄啊兄”的叫着,难道不嫌丢人吗?其实他不知道,举人中比较看重的是中举的时间而不是相互之间的年龄。比如有两个人同朝为臣,他们又是同一年中举,那么他们相互之间称呼“年兄”、“年弟”。不过王明徽是不知道的,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是穿越的这件事情让人识破了。
看见王明徽已经同意,旁边的老管家王安马上招呼下人搭上船板,把夏正接过来。一见面,王明徽就没有好气地说:“夏兄,你还是称呼我为徽弟,实在不行就叫我六弟(随便想的排行)。”
夏正刚开始硬是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说:“这都是因为六弟你天降英才,才让你我的年龄差别有点大。不过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不过既然六弟你坚持,为兄还是恭敬不如从命了。”
还好老爸送的船够大,给夏正找了一个房间,王明徽又踏上了路程。这时的京城,有巨大的危机和阴谋在等着他。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