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马老板和陈老板(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月1日是孙杨的18岁生日,孙杨瞒着也没有告诉什么人,但是黄姐却记着,给他做了一顿好吃的,还买了一个刚流行起来的生日蛋糕,在车间的住处大家小小地替他庆祝了一下。既然在车间,那么住在车间宿舍的员工们也就免不了参加了进来,第二天风声又传到了余碧瑶周国栋和陈蕙三个的耳朵里,孙杨只好再请客一次,才算是过完生日。
9月底,孙杨给周国栋定了每月300元的工资,余碧瑶是240元,就是陈蕙也有一个月200元,都是远远高于国家单位的数字,他们三个当然也很高兴。不单这样,孙杨给自己和黄姐也定了一个月300元的工资,这样就比较方便平时的零花和成本核算。车间的工人则要相对低一点,因为是计件工资,一般都在100多到200元左右,当然,新来的比较差,那是连100元也拿不上的。
在1986年底的西北,孙杨开出的工资是不算低的,一般的国营单位,一个月有一百多都是好工作,一个月只拿几十块的比比皆是。孙杨的这些员工对他和黄姐开出的工资数比较满意,再加上黄姐对人好,员工和黄姐孙杨的关系也就比较好。
进入11月份,孙杨的服装批发生意才算是开始兴旺起来。9月半个月的销售额也就是2万左右;10月份勉强达到了6万;但是11月份,仅仅这一款“任晓虹款”的棉衣,就批发零售出去超过400件,加上别的品种的销售额,超过了8万。这个月,又陆续添了六个人,还在一些有一定批量的品种上,试着组织了流水线生产,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节之前的两个月,正是中国服装业的传统旺季,尤其是冬装,销量往往会有大幅度的增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经济的大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人的手头也只是稍见宽裕,大多数人还没有到可以凭着自己的喜好添置衣服的境界,所以对服装的需求就集中在春节前的这一段时段释放出来,毕竟穿新衣服过年的老习俗还是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所以,这两个月也成了孙杨最忙的时候,为了这个旺季,孙杨早已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包括黄姐的车间在努力的扩大产量,同时在11月下旬,孙杨和周全海又去了一次广州进货。
这一次孙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拿样品之余,还要比较大量的进一些货,以弥补黄姐产量品种方面的不足,为春节市场备货。周全海的目标则是录像带。
上次在广州拿的货,数“千妍”这个牌子卖得最好,所以这次孙杨几乎是直奔千妍制衣而去。千妍制衣的老板陈文彪还记得起孙杨这个人,主要是因为孙杨他们三个的年龄给他很深的印象。上次孙杨拿了**个款式二十多件衣服不到两千块钱的货,这一次心里有了谱,就多拿了些,差不多有二十多个款式上百件的货,一下子付给陈老板上万。在陈文彪眼里虽然这还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客户,但已经不是可以忽略的跑单帮的小生意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