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篇:《情结武平》后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着岁月的流失,对闽西山区武平的感觉是越发地强烈了,这种感觉谓之“武平情结”!20余年来,断断续续,我涉及武平的文章居然不知不觉也有三十来篇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里。其实我在武平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不过几年,但刻骨铭心,因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厦门而独立生存的!
此书诸文写作的年代跨度大,水平高低不一,认识深浅有异,甚至风格与情感也在变化之中,但所幸的是我写武平大多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带功利,也不必看人脸色行使,酸甜苦辣,恩恩怨怨,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信马由缰,随意得很,也真实得很。能真实而自由地书写自己的记忆与感觉,一种书信年代里潜意识的“博客”,何其痛快乃尔!
每每看到有良心的大款们扶贫济困的义举,我也一直很冲动,哪天自己有几百万,也资助给武平的孩子们去读书,去读更多的书;或建立一个“青山绿水奖”,专门褒扬那些育护着武平秀美生态的客家乡亲。现在看来是不现实的,一介书生显然不是发财的料子,于是想编上这本《武平情结》的散文选,尽管“涌泉之恩,滴水相报”,算是对第二故乡的一份情义,不枉今生今世厦门知青与闽西武平结下的缘分。我是极其厌恶说大话与空话的,其实一个人从爱父母爱家乡的点滴做起,他的书才能读得更好,做人也才有意义!这样的观点不知是否老旧了点,可没办法,谁叫我们是老三届呢?!老旧的不仅是理念,还有旋律与文字,但它们却都在我的心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真的;我可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与什么“祥林嫂”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从农村回城后我当了几年食堂的炊事员,书中的《炊事生涯》记录了经过,看来似乎与武平的关系不大,但还是收进去了。我以为正是因为有武平这碗米酒垫底,我才能勇敢面对漫漫旅途所有的苦酒,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转折,愿以此与厦门和武平的后生们共勉!
挚友许祖泽(《厦门日报》资深老编)审校了全书,作家谢春池为本书作序,再此一并感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