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厦门广电报》的少男少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位中年领着着一位女生来到厦大南校门的报亭,颤颤地递上一叠报纸。卖报的女士瞥了一眼,说,这种报纸恐怕没什么人要买的。中年男士赶忙陪着笑脸说,我们刚刚办,还没经验,拜托您多多帮忙,免费送给读者。那女士没好气地说,那你就随便丢一些在这里吧。路过的我目睹了这个镜头,也随意要了一张。这“丑小鸭”就是刚出炉《厦门广播电视报》,墨香淡淡,四开四版,是目前的七分之一,而松松垮垮的铅字排版,模模糊糊的黑白照片,内容还不及如今的十分之一。头版头条是《试刊的话》,“我们将试刊号奉献给您,愿这朵开放之花在您的浇灌下开放得更加艳丽!”也许这就是缘分,自作多情的我还真被这样的文字给弄晕了,像珍藏初恋的情书一样把这一纸“缘分”保留了整整18个年头!
也是那一年——1986年,我到美国开了一场国际会议,对旧金山多彩多姿的电视节目羡慕至极(其实远不如现在的厦门电视!),我回来就写了《美国电视一瞥》投给了《厦门广播电视报》,这是我在该报的“处女作”。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影视点评,休闲散文,旅游随笔,我喜欢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感悟,并没有什么刻意的追求。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和文友们!有一天我们厦门作家协会去采风,超速行驶的面包车被忠于职守的民警拦了下来。司机一个劲地检讨,还说车上都是当今厦门最著名的作家,公务在身,恳请网开一面。民警似信非信,探头往我们车里看了看,司机连忙介绍了一串名字,可民警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当最后介绍到我的时候,那民警即刻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就是那个经常在电视报写文章的郑启五吗?”我受宠若惊,连声说是,还一下掏出了身份证。“验明正身”之后,他敬了一个礼,说“郑老师,您一路好走!”并交代司机今后要注意交通规则。
我一直把这件事当成是写作人生最大的荣誉,什么红本本都无法与之相比!可同车的作家大都心态不平,有人酸酸地说,此刻你就是《人民文学》的主编都无济于事。我也不得不连连地“谦虚谨慎”:“这事怪不得我,谁让我们的电视业和电视报一日千里呢?再说你在大报刊上发文章,不过一日一夕的烟云,哪比得上电视报,一家人一摸就得至少得摸它12天,电视报的作者不想出名都困难!”再说,当时《厦门广播电视报》发行30余万份,绝对的“闽南第一大报”!后来好几位厦门知名作家在电视报你唱罢来我登场,好生热闹,个中原因与“民警敬礼”一事也许多少有点瓜葛。

电视报一直很注意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年年都有座谈会什么的,我也和编辑熟悉了起来,有时我陪母亲到中山医院打点滴,抽空到编辑部溜达,总有“郑老师”的亲切召呼此伏彼起,幸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典,我也应得不亦乐乎。阳光细雨,珠露晶莹,编辑部里总是洋溢着男生女生那种热情与青春的气息,王彩霞张国峰就好象是男女班长似的,让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大学时男女友好寝室的联谊情境,啊,加入他们那欢愉的谈吐与打趣,让我也容光焕发,烦恼不再!
印象里,编辑部的少男少女们都特别敬业,干起活来没日没夜,象玩命似的。闲时他们居然还在报亭前观望买报人的现场反应,痴痴地一站良久,那种“爱报如子”的真情尤为让人动容。都说夫妻有夫妻相,而电视报的编辑居然有明星相,他们哥伦布似地先后在编辑部里同人的五官上发现了“成龙的鼻子”、“张曼玉的眼眉”和“徐静蕾的嘴角”……经过我的仔细对照考证,还真有惊人的相似度哩!我想这一定是编稿排版时过于沉迷,才造成容貌局部的明星效应!
报纸在不断扩版改版,日子也如流水一般,他们也电视剧一般地开始恋爱了,且绝对是神出鬼没的地下工作者,昨天还听说谁谁为单身心焦,怎么今天却一下成了“漂亮妈妈”和“帅气爸爸”,让蒙在鼓里的我大跌眼镜。最最让人惊奇的是被大伙“伟哥长伟哥短”叫个不停的林苍伟,曾几何时还是蓬头垢面的小伙子,突然间西装笔挺,女儿居然已经快三岁了!倒是最有恋爱模样的浔阳和杨娥,却单身依旧,当两人默默对视的时候,编辑部全体欢呼,企图一举撮合,可惜无济于事,他们守望着,永保距离,那种男生女生清纯的感觉真好!
新一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又要与编辑部永远的男生女生们聚聚,享有“欢乐一刻”。此时有人拉了拉我的衣角,欲言又止,哦,是培堂和张力兄!他们也都曾是电视报热心的作者,编辑部的郁金香和红富士伴随着他俩悄然熄灭的生命之火。我当然会一并捎上他们的谢意与祝福,啊,时光如水,白驹过隙,我们都会老去的,这没什么,幸福与幸运的是青春与我们的《厦门广播电视报》永在!
2002年12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