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的人才策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战争年代里,能够却敌拓土的自然是富有韬略的将帅孙吴表现突出的将帅,较之魏、蜀二国,也毫不逊色。他对手下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用感情纽带来维系君臣关系。他跟很多大臣都以兄弟相称,周瑜曾对将干说"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吕蒙病了,怕打扰到他,就在隔壁挖个洞悄悄观察。他喜欢和大臣把酒狂饮;有个大臣提出要摸他胡子,他马上答应。武官凯旋,他执鞭相迎。他对事不对人,不会因人废言,只要大臣意见正确(尽管曾得罪过孙权),他也欣然接受。这样为人随和,怪不得很多人都愿意为之效劳呢!
周瑜曾两次举荐鲁肃,但是鲁肃身为三督之一,绝对不是单纯的因为周瑜的一纸荐书。
鲁肃刚来到孙权的门下时才20来岁,倚老卖老的张昭在孙权面前吹风道:"鲁肃年少才浅,万万不能重用。"孙权不但没有听他那一套,相反"益贵重之"(《三国志·鲁肃传》),将鲁肃留在自己身边,参与机要。周瑜死后,孙权又让他接管都督职务。
鲁肃此人在战略洞察力上,勘称孙吴第一人,他早在与孙权的初次会晤中就提出:"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而在孙刘联合上,他与诸葛亮是双方的代表人物,鲁肃在世时,孙权能够力抗曹操,鼎足江东,鲁肃的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鲁肃去世后,诸葛亮为其发哀,孙吴内部主战派占据上风,孙刘破裂。
孙权在用鲁肃上,体现出他用人"不求全责备",孙权能说出:"……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这样的话,并不是他在自夸。
吕蒙,行伍出身,他是真正的"从士兵做到将军"的人,而成全他的人正是孙权。
由于作战勇敢,20来岁就被封为横野中郎将,孙权让他独当一面,驻扎在陆口对付东吴的劲敌关羽。陆逊原来是无名小辈,后经吕蒙的推荐,孙权便把偷袭荆州的重大战役交他指挥。后来,在西蜀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时,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令他拿管东吴六郡八十一州诸路军马。
吕蒙噬杀暴躁,虽屡立战功但难成大器,因为他只是匹夫之勇,不化和韬略,"蒙少不脩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辱"。正是在孙权的刻意栽培下,这个没有文化的一介武夫才神奇的变为了一方统帅。
孙权委任江东三督,对周瑜大度,对鲁肃宽容,对吕蒙培养,这三个人撑起了孙吴的前半段,抗击强敌、开疆拓土。孙权正是靠慧眼识珠和虚怀若谷的优点,从而依靠一代又一代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建立了独霸江东的牢固地位,为吴国打下了坚实根基。正是有了这样一批青年将领,他才得以西击黄祖,势如摧枯拉朽;以少胜多,赤壁大胜操兵;兵不血刃,偷袭荆州成功;火烧连营七百里,把刘备的政权从峰巔推向下坡路。可见孙权明智的人才策略。他不愧为宋朝诗人辛弃疾所称赞的那样:"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不但识才、知人善任,还很注意培养、提高他们,让他们通过学习弥补各人的不足之处。名将吕蒙有一身好武艺,又立过许多战功,可他有一缺点就是读书不多。有一次,孙权对他说:“将军如今责任加重,要抽时间读点书才好。”吕蒙感叹军务繁忙,无暇看书。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将军不妨试试。”吕蒙接受,从此一有空就认真读书,不久能议论风生,见解精辟,使得原来不太看得起吕蒙的鲁肃也大吃一惊,十分佩服,感叹说:“将军如今的才能胆略,与以往大不一样了。”
孙权在用人上能广纳贤才,举贤任能,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和爱戴人才,积极听取他人意见。孙权一接管江东之事,就询问周瑜说:"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周瑜向他论述了一番"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而且还着重向他推荐了鲁肃。孙权接见了鲁肃,有一次两人同榻而卧,到了半夜,孙权根据东吴的发展战略请教鲁肃,鲁肃回答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东吴之后的发展战略,差不多都是根据鲁肃的这一战略意图进行的。
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时,孙权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孙权在与刘备派来的诸葛孔明谈话时被其激怒,不禁勃然变色,拂衣退堂。可后来听说孔明有破曹良策后,立即转怒为喜:"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并又一次请来诸葛孔明叙话,当着孔明的面表示说:"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在许多问题上,孙权都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连外集团有识之士的意见他也能够很好地采纳,这是值得我们后人赞扬的。

二、用人不疑。吴蜀关系一度破裂,刘备一意孤行,下定决心要将东吴除掉。孙权同意让诸葛瑾前去成都见刘备,以求和解。张昭对孙权讲:"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孙权并没有相信张昭的话,而且向张昭讲了一段往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孙权对诸葛瑾的无限信任。孙权说道:“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非常得清楚,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刘备曾经派诸葛亮到东吴时,我曾对子瑜说过:‘你与孔明是亲兄弟,而且弟弟应随兄长,这个道理也是顺理成章的,你为什么不把将他留在此处,你是他的哥哥,他一定不敢违背你的意见,我也会写信劝说刘备,刘备也一定会答应。’当时子瑜回答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投到了刘备的帐下,应当效忠于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是不能够三心二意的。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从这些话中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哪能出现那种流传的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同样我也不会负子瑜。在这之前,我看过一些文辞虚妄的奏章,当场便封起来派人交给子瑜,并且我还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子瑜,很快他就给我回信了。在信中,他论述了天下君臣大节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颇受感动。可以说,我和子瑜已经是情投意合,而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外面那些流言蜚语是绝不会挑拨得动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对我一片真情实意。这样,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过去一样,将至子瑜的手里,也好让他明白你的一片良苦用心。”孙权能够在人事问题上用人不疑,他之所以会成功,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他的这一用人方法。
三、敢对下属付以重任。孙权在下定决心与曹军大战后,即封周瑜为大都督,并将自己的佩剑赐予周瑜,并叮嘱道:"如文武官员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在刘备的军队进攻江南、东吴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孙权采纳阚泽的建议,准备起用陆逊。陆逊担心说:"江东文武,皆大王故旧之甘宁像臣;臣年幼无才,安能制之?"孙权立即解下所佩之剑给他,说:"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孙权还命人连夜筑拜将坛,第二天请陆逊登坛拜将,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嘱陆逊说:"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周瑜、陆逊受职时都是年轻将领,资历也不丰厚,孙权授职授权的这一行为,给予了他们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胜利。
四、懂得满足下属的要求。甘宁打败黄祖,为孙权立有大功,被加封为都尉。在这次战斗中,黄祖的都督苏飞被俘,孙权打算将苏飞斩首,可他曾是甘宁的恩人,甘宁入见孙权哭告说:"今飞罪当诛,某念其昔曰之恩情,愿纳还官爵,以赎飞罪。"孙权当即表示说:"彼既有恩于君,吾为君赦之。"最终苏飞的死罪被罢免。满足下属的合理要求,能够体现出对下属的感情与人格的尊重。孙权在合肥与曹兵交战的过程中,难决胜负,于是孙权调来援兵,并亲自出营迎接。听说鲁肃先到,他立即下马等待,众将见孙权如此礼待鲁肃,感到非常惊异。孙权请鲁肃上马,并辔而行。私下问道:"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鲁肃摇头表示不同意,孙权又问道:"然则何如而后为显耶?"鲁肃答道:"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孙权大笑表示认同。下属各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孙权在不损害大目标,甚或有益于大目标的前提下,给下属以不同程度的愿望满足,深深地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由上可知孙权颇能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而不问其资历深浅,故能发现人才,破格提拔,甚至付以重任。对于人才,他能够从各个方面入手,用不同的策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正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

.pp alor:#f00;tt-drat:derl;}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