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的大局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一节我们说道孙权能屈能伸,同时他也是一个胸怀全局,目光远大之人,并不只是一味地“屈”孙权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自从孙权接管哥哥的基业,坐领江东后,为了能够独享长江沿岸的地理优势,于是率兵至江夏攻伐黄祖,部将凌操被黄祖手下的甘宁射死,第一次攻打黄祖未能取得胜利。后来,孙权听说甘宁因与黄祖发生矛盾,想要投靠江东,又恐江东记旧日之恨,正在犹豫不决时,孙权即让吕蒙引甘宁入见,当面对他说:"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请不要怀疑,愿教我以破黄祖之策。"孙权为了达到自己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目标,以大局为重,完全不顾个人的宿怨,不记旧日之恨。甘宁攻打黄祖成功后为东吴立了大功,也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凌操的儿子凌统常想向甘宁报杀父之仇。后来他终于捕捉到了一次机会,在一个宴会上,他拔剑直砍甘宁,二人顿时刀枪相对,孙权见状急忙进行归劝,并对凌统耐心地讲着道理:"既然今天成为了一家人,怎么还能为旧仇而厮杀?什么事都要顾虑到我的面子吧。"之后孙权又做了两项人事调整。一是安排甘宁领兵去夏口镇守,以避凌统;二是加封凌统为都尉,以慰其心。过了不久,孙权准备合兵围攻曹操的皖城时,甘宁与凌统两人又在阵前发生冲突,孙权得知消息后,急忙骑马前去劝解。在后来出战期间,凌统因马伤趴落地下,在曹将即将刺去的时候,从吴军的阵中射出一箭刺伤曹将,凌统的性命这才保住。凌统回到营中拜谢孙权,孙权对他说:"放箭救你的人是甘宁。"凌统终于明白了,于是就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孙权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不仅懂得放弃宿怨,而且善于用这种思想影响和教育自己的下属,他并不在乎下属会对自己怀有一己私情,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相互团结,共同为本集团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以大局为重,非常有远见的人。
与曹操、刘备的这个三角关系,孙权处理得也是相当到位,能够在总体上能把握大局,他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战略观念。当时,势力最大的属曹操集团,同时也就意味着吞吴的可能和野心最大,孙权此时最明确的做法就是与刘备联合抗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吴国的存在和发展,这是主要方面;还有一方面,在孙、刘集团中也存在许多潜在的矛盾,争夺荆州这一事件将这种矛盾表面化、公开化,但这并不是重要因素,在大局上,孙权能认清趋势,恰当地处理这两对矛盾,表现出自己的远见目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抵抗曹操,他的做法是先兵后礼;争夺荆州,他的做法也是先礼后兵。赤壁大战过后,他在濡须又战胜了曹军,在曹操退兵犹豫不决时,他写了一封信致曹操,斥责曹操"妄动干戈,残虐生灵",信中威胁说:"即曰春水方生,公当速去,如其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信末又批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完书信大笑说:"孙仲谋不欺我也。"于是大大重赏了来使,下令班师。曹操与孙权约好一起夹攻关羽以夺荆州,孙权采纳了诸葛瑾的建议,派人去荆州提亲,想要聘关羽的女儿为儿媳,孙权想的是:"如果关云长答应这件事,就与他计议一起攻打曹操;如果关云长不同意,自己再协助曹操夺取荆州。"只是后来关羽侮辱吴使,谩骂孙权,这才激起了荆州方面与东吴的潜在矛盾,使孙权夺取荆州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起来。从孙权的立场来看,他对待魏、蜀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这种不同态度的选择完全建立在自己的战略目标上,他懂得为将来作打算。
二、对待曹操,孙权多是采取强硬政策;而争夺荆州,多是采取软政策。孙权与曹军在赤壁之战后,复有合肥之战、濡须之战、皖城之战、逍遥津之战等,大小战役总共几十次,对于曹军的防御和进攻,吴军主要采取军事斗争的方法进行解决。而在使刘备交出荆州这一事上,他曾多次派鲁肃前去索取,又打算以"美人计"扣留刘备以换取,并且还试图扣留关羽以逼取,甚至假意诸葛瑾全家老小,让诸葛瑾通过弟弟诸葛亮的私人关系以索取。在荆州方面,孙权一直希望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去解决。在刘备发动的吴蜀大战结束后,他积极配合诸葛亮调整两国的紧张关系,之后还多次在军事上配合诸葛亮进攻魏国。诸葛亮去世后,蜀主刘禅得知孙权增兵吴蜀边境,急忙派使者去吴国拜见孙权,以打探孙权的意图。孙权对蜀使者讲:"朕闻诸葛丞相归天,每曰流涕,令官僚尽皆挂孝。朕恐魏人乘丧取蜀,故增巴丘万人,以为救援,别无他意也。"并折箭发誓说:"朕若负前盟,子孙绝灭!"从这里体现出了孙权的远见,他将目光放在长远目标上,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
从孙权经历过的几次大的战役中,我们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精于权术的枭雄。从孙权处理本集团内部和外部各种矛盾的行为看,也能够看出他的确一名胸怀大局、目标明确、富有远见的人物。他深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生存道理。
?

.pp alor:#f00;tt-drat:derl;}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