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架子好好纳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面我们说道,孙权对部下非常好,他能做到用人不疑,并且还懂得满足部下的需求,作为领导,能够做到这些实属不易本节所讲述的,更能体现出他在面对一些事情时,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放下架子好好纳言。
与同期多数领导者不同,孙权的基业不是自创的,而是父兄传给的。这样,他与故旧文武官员的关系就成了难处的问题,弄不好,就会发生控制不了和不愿受控的问题。孙权领导方式上的两大特色保证了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一是他遇事善于征求各种人的意见;二是他能放下架子,虚心听取别人劝说,善于进行自我批评。
孙权的前半生,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闻过则改,所以大臣们才敢向他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几个事例均能体现出这一面。
在孙权坐上吴王的宝座后,他举行了一个大型宴会,招待群臣。等到酒宴快要结束时,他起身亲自向大臣们行酒。大臣中有一个骑都尉叫虞翻,当孙权走到他面前时,他故意装作喝醉的样子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这让孙权感到非常没面子,同时也非常生气,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不正确的做法。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岂不是很不值?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什么就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也就不再生气了,虞翻也因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从这则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孙权能够放下架子,虚心听取部下劝说,做到这一点,对于领导身份的他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孙权的自我批评通常也是很诚恳、很彻底的。合肥之战时,虽来了援兵,但孙权却故意不用,结果战斗失利,大将宋谦阵亡。事后,长史张纮当面对孙权讲:"主公恃盛壮之气,轻视大敌。三军之众,莫不寒心。......今日宋谦死于锋镝之下,皆主公轻敌之故。"孙权当即表示说:"是孤之过也,从今当改之。"孙权公开的自我批评,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了一位高层领导人少有的勇气。
还有一个钓台罢酒的故事。张昭是东吴孙策、孙权的两代重臣,也是孙策的托孤之臣。孙策死后,张昭不负重托,对孙权始终忠心耿耿,见孙权有了过失,能以国家利益为重,直言规劝。
有一次,孙权带领文武百官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开怀畅饮。孙权饮酒至极,忘乎所以,一时便酩酊大醉。众大臣见主子如此高兴,也不计较什么,便有许多失礼之处。张昭见状,心中不快,想规劝孙权,可是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怕丢了其面子,所以也没有说什么。过了一会儿,酒醉后的孙权又叫人用水洒了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张昭一听,心中很是生气:这哪像一代帝王说的话?他板起脸孔,一声不吭,气乎乎走了出去坐到车中。孙权见状非常吃惊,醉意随即消了几分,急忙派人把张昭叫了回来。孙权对张昭说:"今日宴饮,我不过为了让大家高兴罢了,为什么要发怒呢?"张昭回答说:"从前商纣王把酒糟堆成山,在池里灌满了酒,通宵达旦地宴饮,当时也是认为很快乐,而不认为是坏事啊!"孙权听罢,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孙权能够放下架子,虚心纳谏,不计较对方是否伤其面子,实属一个不可多得的领导人。
性格的矛盾之处
面我们说过,孙权是个非常有谋而善断,而且也是个比较顾大局的人,可他性格中也有其矛盾之处,在多谋善断、能屈能伸、明智的同时,又具有三大弱点:优柔寡断、懦弱无能、做事稚气未脱,这对其集团事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个弱点,决断前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曹操大军战胜袁绍后,遣使往江东,命令孙权送儿子入朝随驾,其实他的目的就是要扣留人质以牵制孙权。孙权此时犹豫不决,于是召周瑜、张昭共行商议。张昭主张送人,周瑜坚持不送。因为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赞同周瑜的意见,孙权才决定不送。征讨黄祖前,他召文武大臣进行商议,张昭说:"居丧未及期年,不可动兵。"周瑜说:"报仇雪恨,何待期年?"孙权又犹豫不决,后来因为甘宁从黄祖方面来降,孙权才下起决心攻打黄祖。赤壁之战前,在与曹操是战是和的问题上,孙权也曾犹豫不定,幸亏当时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一批青年精英再三劝说和启发,加之许多武将抗敌勇气的熏陶,才使他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遇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是其性格的弱点,可换个角度来看,他的犹豫恰好给了部下遇事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增大了集团内部的民主因素,能使他选择出最好的决策方案。还有,孙权遇事经过一段番犹豫后,做出的决定就不会再动摇。比如说,他在决意抗曹后,即拔剑砍掉奏案一角,对群臣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在犹豫之后也有决断,而决断正好弥补了其前面的犹豫不决。
第二个弱点,懦弱无能,畏惧敌人。有时候孙权的犹豫是因为畏惧敌人引起的,比如他下不了抗曹的决心,事实上是害怕曹操的军事力量而不敢挺直腰杆;他怕刘备与曹操联合在一起而不敢公开争夺荆州,在夺取荆州后,他又怕刘备复仇,于是将关羽首级交给曹操以转移矛盾;刘备伐吴前他料知蜀兵势大,遂上表向魏帝曹丕称臣,并接受其吴王之封,实质是想求得魏国的庇护或增援。孙权的懦弱怯敌同样是其性格的不足之处,可是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一性格因素促使吴国在保护自身方面更具有敏感性,对付敌人的计策也更具灵活性。

第三个弱点,做事稚气未脱。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孙权经常会显露出一丝稚气,例如为了向刘备索要荆州,他竟不考虑妹妹的名声,以招亲为名将刘备骗至东吴,想要囚禁刘备,因受到母亲及吴国太多人的一致强烈反对,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有一次同是为了收回荆州,他竟儿戏般地了心腹忠臣诸葛瑾全家老小,逼诸葛瑾通过与诸葛亮的私人关系向刘备索要荆州,从这件事能看出,孙权将无情的政治斗争看得太过单纯,结果自然是空费心神。还有一件令人可笑之事发生在东吴的国宴上,席间,孙权看见诸葛瑾面长,就令人牵来一头驴,用笔在驴面上写上"诸葛子瑜"四字,他只图一时哗众取宠,完全不顾为臣者的人格尊严。孙权的这类处事稚气是他儿童时代的幼稚之心在成年心理的残留,或许这类现象其他人也有,但在孙权身上,这一弱点被表现得较显著和充分。
以上谈了孙权的弱点,相信你对孙权有了更深地了解,我们应该记住这句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弱点,孙权自然也不例外,只要这些弱点不至于影响大局,还是能够说得过去的。但要明知故犯,那就应该受到惩罚。
晚年昏聩
当初孙权接掌哥哥留下的事业时,确实向哥哥孙策所说的那样知人善任,而且能团结众人齐心协力,共同发展江东的势力。孙权的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很值得现在的领导者学习。不过,孙权到了晚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英雄气慨,很容易听信一些片面之词,变得"多嫌忌,果于杀戮",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
公元229年,孙权48岁称帝号,即皇帝之位,从此,东吴政权从顶峰走向衰败,孙权从明智走向昏聩,甚至暴虐。孙权称帝建都武昌,是一种前进的姿态;后迁都建业,实际上意味着限江自保。
从总体上看,孙权不失为一代明君,特别是前期所为,足与曹操并驾齐驱,在用人识才方面很有一套,比如以名不见经传的吕蒙取荆州,以书生陆逊拒刘备数十万大军等,都表现出孙权睿见卓识。步入晚年后,孙权性格中多疑、好杀的一面就显露出来。
在他昏聩的晚年中,曾做出不少失策的事,在此只举两事为例。
第一件事就是他非常轻信于公孙渊,以至上当: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派来使者向孙权称臣,孙权此时还没有正式称帝建立吴国,但是大臣们已经有人开始劝进,让他做皇帝了。公孙渊的称臣使得孙权非常高兴。翌年春,孙权遣张弥等率兵万人,乘船赴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赐九锡及大量金宝珍货。文武大臣都极力劝阻,说这是公孙渊背叛魏国之后受到了魏国压力,想利用江东来对抗魏国,根本不用这么兴师动众,只派一个使者去就可以了。孙权完全不顾大臣的建议,还是派了使者和将领一同前去。张昭见孙权如此刚愎自用,一气之下装病在家。孙权也很生气,让人弄来土将张昭家的门堵住,张昭更干脆,让家人从里边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门了。
这次,孙权果然上了公孙渊的当,等使者张弥等到达后,竟被公孙渊所杀,并以此向魏国邀功,兵资珍宝全部丧失。孙权大怒:“我活了六十岁,还没有被这样的人所骗,要不杀掉这个鼠辈,我还有什么脸面在皇帝位置上坐着!我一定要亲自去杀了这个小人,以解心头之恨。”最终在众臣们的苦苦劝说下,孙权才没有发动这场没有结果的战争。
另一件事是废太子孙和。孙权称帝后,最初长子孙登为太子,正始二年(241年)孙登死。次年,立孙和为太子。继而孙和与其同母弟孙霸各树党羽,渐成对立。嘉平二年(250年),孙权废孙和为庶人,并杀死孙霸。同年,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当时孙亮年仅八岁,并以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以辅之。造成大臣各有彼此,举国分裂。此事成为日后政治上的乱源。
大凡帝王都好大喜功,且多疑忌,晚年犹甚,自然孙权也不例外,这也许是人到了晚年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孙权为了监视文武大臣,专门设置了两个官职:校事和察战。这使很多的大臣无辜受到陷害,但孙权却还大加重用这些校事官,信用佞臣吕壹等残害忠良。孙权逼死陆逊,杀害吾粲、朱据等股肱大臣,使吴国政治出现了空前危机,朝臣人人自危,边将外叛,种下了亡国的祸根,何谈统一。孙权晚年的这些错误也大大地伤了大臣们的心。
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葬于建业(今江苏南京)蒋陵,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陈寿对孙权的评价为:"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

.pp alor:#f00;tt-drat:derl;}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