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上面我们提到孙权是个多谋善断之人,可他不单单只有这个特点,他还善于审时度势,肯忍辱负重,在不同时期对蜀、魏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能屈能伸,“屈”只是暂时的,暂时的忍辱负重是为了长久的事业和理想,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不能忍一时之屈,就很难使壮志得以实现,使抱负得以施展。“屈”是“伸”准备和积蓄的阶段,就好比是运动员跳远一样,屈腿是为了积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发力点上,然后将身跃起,在空中舒展身体以达到最远的目标。而孙权对于这一点深信不疑,他深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盟胜利而结束,曹操退回江北,孙权保住了江东,刘备也在战乱中得到了生存,与此同时,也留给了人们一个讨论话题:荆州。
荆州这一问题的确非常重要而又令人头疼,因为诸葛亮和鲁肃的战略中这个地方都很重要,曹操没有全部得到,孙权和刘备对这个地方的占领都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意义。
赤壁之战过后,孙刘也开始瓜分战利品了,刘备表奏孙权为徐州牧,孙权同样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双方都心领神会彼此的利益所在,可即便是这样,自负的周瑜并没有把江陵交到刘备手中,就像后来关羽不肯把荆州交给孙权是同样的道理,依然赖在江陵希望根据自己幼稚的想法为主子孙权夺取更大的利益。
当时的情况是"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周瑜赖在江陵,卡得刘备实在有点受不了,于是就冒险亲往京城(在今江苏镇江)与孙权谈判,这就是后来被人们误以为是借荆州的故事。
刘备有着十足的勇气,相反诸葛亮表现出忧心忡忡的样子,担心吴军对刘备不利,事实证明了诸葛亮是正确的,周瑜这厮的确是想绊刘备一脚。
刘备到达京口后,周瑜就给孙权提出建议:"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终非池中物也。"要求孙权乘机吞并、收编刘备势力以为己用。士大夫吕范也同样认为,可鲁肃并不同意,说:"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毕竟领导是高层人物,倘若只考虑眼前利益,始终成不了大气候,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后,权衡了一下,表示"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其实,孙权的做法是明智的,虽然后来孙权在攻打关羽取荆州时,过吕范的门口时说:"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可如果之前过早的和刘备翻脸,不过是亲者痛,仇者快,立足未稳就要夺取江山,得到的结局只会是北方的袁绍,南方的袁术那种下场了。
在大局面前,孙权表现出的那般清醒,是非常难得的,不同于一般小诸侯的做法,和刘备谈判也很顺利,当然这也不是把荆州,确切地说把江陵给刘备,而是在名义上让刘备统领荆州,将刘备推上战场的最前沿,让刘备和曹操再次的消耗。以退为进,先主动放弃或者说表面上放弃这个自己赖以称霸的荆州,表明了孙权的一番用意,他为了长久的利益,能够做到暂时的“屈”,实属英雄的表现。
后来刘备占据益州,西方又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霸主,并且也不将荆州归还于东吴,此时的东吴可以说是被扼住了咽喉,争夺荆州已成为必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孙权并没有逞一时之强,而是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建安二十年(215年),派遣吕蒙争三郡(长沙、零陵、桂阳),还是在这一年,又与刘备讲和,平分荆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以吕蒙镇守陆口抵挡关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通好曹魏,袭取荆州,擒杀关羽。此后,孙权一直屈身侍魏,以避免两线作战,从而确保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从曹丕为了控制东吴,要求孙权送儿子孙登到魏国做人质时起,孙权才彻底的与曹魏断绝了关系,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
夺荆州时,怕曹操趁虚攻击,孙权可以不要面子地向其投降。要知道在赤壁之战中,虽然他兵力比曹操少得多,但他一点也不怕曹操。巧夺荆州后,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孙权怕曹丕夹攻,关键时刻向其称臣并送珠宝古玩。曹丕可比他老爸差远了,可孙权为了大局还是委屈了自己,虽然当时很多大臣反对!孙权不顾他人的反对,依然根据自己的这一想法去做,那是因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才能成大事,只有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回顾这一系列战略举措,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不仅能屈能伸,而且能把攻守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这正是头脑冷静、思路清晰的表现。陈寿将孙权比作勾践,是非常恰当的,充分展示出了一代史学宗师的卓越才识,我们不得不佩服孙权的这一点。
?

.pp alor:#f00;tt-drat:derl;}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