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刘备病故后,诸葛亮就回到成都,辅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几乎所有的事,都是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听到刘备死去的消息后,将益州太守谋杀,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就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向蜀军袭来。诸葛亮先前就知道,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在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时,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他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孰不知,这是蜀兵设的埋伏。结果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被活捉。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
孟获被捉到之后,本来认为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所以就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但出乎所料的是,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接着又特意地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如何?"
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听了他的话并没有多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了。孟获被释放以后,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是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诸葛亮劝他,见孟获还是不服,又放了他。
孟获第二次被擒之后,不敢再鲁莽行事。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因此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到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就马上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结果,孟获再一次被擒。
虽然孟获已被擒住三次,可他没有一丝要服气的意思。虽然他不服气,但诸葛亮还是没有杀掉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非常不解,认为他对孟获太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靠武力往往压而不服,这样才是心悦诚服。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现在你们辛苦些,但收服他以后,就再也不必到这里来打仗了。”
像这样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
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后来,诸葛亮任命孟获为蜀汉官吏,不留汉官,让孟获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孟获以后忠于蜀汉,南方一带彻底安定了。
诸葛亮以攻心为上,不惜"七擒孟获",费了大番的周折,其目的是要南方彻底臣服于蜀国,让他的北伐无后顾之忧!只要孟获臣服,让他治其民,既保障了南部的稳定,又免去了治理的难度,七擒孟获之事充分表现了诸葛亮是个攻于心计,善于用人,善用谋略之人,也是诸葛亮超人的学问才华的具体表现。这一点非常使人佩服。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诸葛亮是个有野心的小人?
公元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遭遇到一系列重大挫折,东部咽喉重镇荆州在曹魏和东吴的攻击下被夺取,随之后而来的是,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将关羽、张飞接连身亡,他亲自带军出征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最终病故于白帝城。
对于白帝托孤这个观点,其实也不是那么可靠的。
诸葛亮,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韩之术的人物,其面目绝非像一直以来文人骚客们所描绘的那样谦恭,而是一个懂得时刻要牢牢把持权利和实力,关键时刻对任何人都绝不手软的政治家,包括对其第二个主子刘禅以及朝野上下的大臣、百姓在内,莫不如此。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弥衡被孔融推荐给了曹操。然而其与曹操会面时,一段粗俗不堪却被后世击掌赞赏的言语辱骂曹操的将军和军师,足可以暴露出他一味妄自尊大而表现出来的实质上的粗鲁。没有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会把自己与孔子、孟子相提并论,而弥衡却脸不红心不跳地做了出来。
诸葛亮同于吉、弥衡之辈似乎相距甚远,但起初他与南阳诸友对群雄割据的世道提出了严肃地批评,因为当时他们都是隐居之士。他们的世界与官僚世界一向都是格格不入。古代文人为事务所累时,就非常向往他们这样的世界,当徐元直提出让孔明辅佐刘备时,诸葛亮反问了一句使人联想到了庄子的话: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拂袖而去。他仿佛非常不情愿离开这块隐居之地。
但是,蛟龙终非池中之物,诸葛亮这个非常杰出的有识之士,也只能为个人奋斗的召唤所吸引。他早就自比管、乐,众人也都承认他的盖世才华。有人把孔明对刘备来访缓慢的反应,看作是他作为抬高自己身价和赢得未来主公完全信赖的精心准备。然而,对于知道生不逢时的诸葛亮来说,他的确不愿出山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因为不得其时,不管怎么尽力都无法改变历史的历程。而诸葛亮之所以同意辅佐刘备,很大程度上是被刘备的诚挚所感动。作为现实生活的一个人,他深知自己既不能为曹操所信赖,亦不能被孙权所重用,因此在刘备再三恳求下,他担负起了通过刘备合法地承继汉室以复兴汉朝这一重任。

在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日子里,他非常尊重刘备,在后来靠着出色的才智,料事如神,捷报频传,逐渐累积起他在军中的威信,在占荆州、攻西川上与刘备相左,后又在关羽之死的态度上出现分歧,这能够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爆炸的可能。本来诸葛亮一直奉行联吴抗魏的政策,由于关羽的行为使得蜀吴两国关系发生恶变,因此他认为时下应做得是恢复两国间的友谊,尤其是在孙吴已表示愿意做出巨大让步来弥补自己的罪过的情况下。而刘备呢,一心只想为被害的结义兄弟报仇,因此对于诸葛亮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张勿报私仇的忠告不予采纳。起倾国之兵攻吴,由于刘备轻视陆逊,不听马良等之谏,使陆逊火烧连营而得到惨败局面。而当诸葛亮看完马良带来的图本时,也只说"汉朝气数休矣!"他并没有分担刘备那种复仇的感情,而把这次的失败看成是对自己复兴汉朝希望的致命打击。
大家都知道,蜀汉政权的根基是由三个主要的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没有一个属于高层官吏,都是些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注重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
在这之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遇重大创伤。而这时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是没有顾虑和完全信任的。
刘备召诸葛亮托孤,这样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种方式将话明说了,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无论如何,当时候的社会中,他是怎么也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背负“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因此可以说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对诸葛亮的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也可称作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谋略。
还有另一位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李严。在刘璋时期李严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又屡次在战场上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可是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因此说刘备做出下面这个决定非常地明智: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其实,在刘备临终的前一年章武二年,李严就已经被提拔为了尚书令,在官阶上可与诸葛亮比肩。由诸葛亮照行丞相事,而李严则主掌内外军事,这样的分配正好能让二人互相制衡,以免任何一方坐大。而站在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利机构的构成和实力分配的角度来看,也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刘备要防备坐大的一方,绝非是当时不处在权利中心和主导集团领袖地位上的李严。在为期很短的一年多内,通过将李严从犍为太守地方长官的位置上提升到尚书令,并籍由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原有的基础,人为地将李严制造成为了实际上的东州集团代表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刘备对李严更多的是笼络,而不是防备。刘备将这样一个快速提升起来、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心的政治新秀李严,列为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再联系“君可自取”的言语,显然表达出自己要防备、制衡的对象无疑是诸葛亮。
从这一点也就说明了,诸葛亮是有野心的,刘备心里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想尽办法对他加以防备。
在诸葛亮逝世后,后人论及言孔明专权,在《蜀书。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有李邈上刘禅书中一句"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所谓"狼顾"即具有"非人臣"之相也。这也就意味诸葛亮久日必篡夺刘氏天下,自己坐上皇帝的位置。
诸葛亮与刘备君臣关系曾为世人称赞,然其似乎有不将后主刘禅放入眼里,在"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一回中,他托病不出,后主亲临相府,在其背后站立许久方回头做大惊状。在邓芝入吴时将诸葛亮与孙权并立,后在吴蜀通信之时,孙权与诸葛亮亦是直接对话,而对一国之主刘禅去不曾提到。
北伐中诸葛亮未用奇谋的原因:若依魏延之计,诸葛亮即使奇袭长安得手,但不过二十日,魏军就会重新集结,全力反扑,蜀军必然要在关中同魏军主力展开殊死决战,若旷日持久,诸葛亮长期不能返朝主政,则恐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若一旦失利,蜀军损失惨重,诸葛亮不仅不能实现"自取"的图谋,甚至自己身处的职位也很保全。
看来被世人所称颂的诸葛亮也有其心怀野心的一面,怪不得刘备要对他加以堤防,否则他很有可能会真得谋权篡位也说不定。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